正文 第八章 過坳

靖邊小河村會議後,西北野戰部隊定名為西北野戰軍。沙家店大捷扭轉了西北戰局,毛澤東高興地說:「打了這一仗,就過坳了。」筆架山上火光衝天,清澗城內一片漆黑,廖昂翹首待援,求卜問卦,但還是被西北野戰軍活捉。

1947年7月16日,彭德懷和習仲勛一道,從張家畔出發,急匆匆地趕往靖邊小河村,出席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

靖邊小河村是個綠樹掩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一頂用柳枝、草席搭成的不起眼的涼棚,便是這次會議的會場。參加會議的許多將領來自陝北、晉綏和太岳地區。

這次會議,史稱「小河會議」,是我軍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會議。它總結了解放戰爭第一年的作戰形勢,並決定我軍進行全國範圍的戰略進攻,部署了各解放區的協同作戰問題。

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楊尚昆、彭德懷、習仲勛、賈拓夫、張宗遜、王震、賀龍、張經武、陳賡等。會上,周恩來總結了人民解放軍在戰爭第一年(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分析了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消長趨勢,指出:從敵方建制人員、武器來說,敵軍損失了約三分之一,若從質量上來說則更不止降低三分之一,這就為我們爭取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毛澤東根據戰爭第一年的作戰經驗和戰果,在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用五年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政府的目標。會議研究了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和作戰方針,研究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及各個戰場配合作戰的問題。

軍委決心組織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轉入戰略進攻。以敵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區為主要突擊方向,實施中央突破,並據此作了具體部署: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強渡黃河後,先在魯西南地區求殲敵人,爾後逐步向豫皖蘇邊區和大別山地區進擊,在長江以北的鄂豫邊區實施戰略展開。為協助陝甘寧我軍擊破胡宗南系統,同時協助劉鄧經略中原,原擬轉用於陝北戰場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和新組成的第九縱隊,由陳賡、謝富治統一指揮,改自晉南強渡黃河,在豫陝鄂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的六個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並指揮晉冀魯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在豫皖蘇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以上劉鄧、陳謝、陳粟三軍的主要任務是:挺進中原,在中原地區以「品」字陣勢協同作戰,機動殲敵,創建新的中原解放區,調動敵軍主力回援,以此策應內線兵團作戰。

中原地跨蘇、皖、豫、鄂、陝五省,南臨長江,北枕黃河和隴海路,東起運河,西迄伏牛山和漢水,面對南京、武漢等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城市和江南統治區,人口4500餘萬,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判斷,我軍只要能在中原地區立足生根,就可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氏江,直接威脅敵長江防線以及長江以南的廣大統治區,迫使敵人的主力自山東、陝北回援,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以華東野戰軍四個縱隊組成東線兵團,由許世友、譚震林指揮,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指揮,繼續在南線的兩翼——山東和陝北戰場鉗制敵人,策應劉鄧、陳謝、陳粟三軍的中央突破行動;在敵人主力回援中原地區後,即逐批尋殲留下的敵軍,收復失地,並擴大山東、陝北老解放區。

這次會議還研究決定了加強西北戰場的措施。早在靖邊小河村會議前,毛澤東等人分別同前來參加會議的彭德懷、賀龍、陳賡等,研究太岳縱隊的使用方向。中央軍委原先準備調陳賡縱隊由晉入陝,和西北野戰兵團一起殲滅胡宗南部集團,解放大西北。鑒於晉冀魯豫劉鄧野戰軍強渡黃河實施戰略突破後,戰局已有重大變化,所以,靖邊小河村會議改變了在陝北打大仗的計畫,決定陳賡縱隊南渡黃河出豫西,協助劉鄧經略中原,從相反的方向牽制敵人,配合陝甘寧邊區軍民擊破胡宗南的進攻。

毛澤東指出,現在決定邊區、陳賡兩部分打開,從戰略上與糧食上均有利。對蔣介石的鬥爭,計畫用五年解決。西北戰場今年只能削弱胡宗南,到明年可以造成消滅他的條件。陝甘寧邊區在軍事上與財政上均以依靠晉綏為主。現在由賀龍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的身份來統一指揮後方,實行精簡節約,開展地方工作。處處從全面長期著想,這個口號非常重要,要在全黨全軍中解釋。敵人寄希望於我們不能長期支持這一點上,我們的對策就是主力轉入外線,內部精簡節約。

彭德懷完全贊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戰略決策,他在發言中說:「陝甘寧、晉綏兩個區統一,很有必要,財政統一也很重要。精簡非厲行不可,以90萬人養9萬人,甚至不能維持三個月,農村糧食枯竭,人力浪費太大,前後方均應有嚴格的編製與制度。有人寄希望於陳賡部來陝,而不認真準備艱苦奮鬥,這種思想必須切實解決。」他還建議,野戰部隊成立黨的前線委員會,以討論重大方針政策和執行戰略任務。毛澤東當即表示同意。

7月31日,中央軍委給彭德懷來電,同意以彭德懷、習仲勛、張宗遜、王震、劉景范5 同志組成中共西北野戰軍前委,彭德懷為書記,同時宣布西北野戰部隊定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簡稱「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習仲勛任副政委,張宗遜任副司令員(翌年2 月,中央軍委任命趙壽山為第二副司令員),張文舟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參謀長。西北野戰軍成立之初下轄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原晉綏軍區第三縱隊,8月調歸西北野戰軍建制)及教導旅、新編第四旅等部隊,約4.5萬人。

第一縱隊由張宗遜兼任司令員(後由賀炳炎接任),廖漢生任政治委員,賀炳炎任副司令員,王紹南任參謀長(同年12月7日,陳外歐升任參謀長),冼恆漢任政治部主任,張國聲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三五八旅、獨立第一旅。

三五八旅旅長黃新廷,是湖北省洪湖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過紅三軍第九師營長,第四師十二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過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團長。

獨立第一旅旅長王尚榮,是湖北省石首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三十二軍第九十六師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人旅七一五團團長,獨立第一旅副旅長兼晉綏軍區第四軍區司令員,陝甘寧邊區綏德警備區副司令員。

第二縱隊由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紹輝任副司令員(1948年3 月19日,郭鵬接任副司令員),唐健伯任參謀長,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獨立第四旅、第三五九旅。

獨立第四旅旅長頓星雲原名叫頓新銀,是湖北省石首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軍第六師十六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七一四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副司令員,晉綏軍區獨立第四旅旅長。

三五九旅旅長郭鵬是湖南省醴陵縣人。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五十團團長,紅二軍團第六師師長,紅三十二軍參謀長。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參謀長、副旅長,晉西北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兼武裝部部長,晉綏軍區塞北軍分區副司令員,八路軍南下第一支隊幹部大隊大隊長、支隊副司令員,湖南抗日救國軍副司令員。

第三縱隊由許光達任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委員,李夫克任參謀長,楊尚高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獨立第二旅、獨立第三旅、獨立第五旅。該縱隊是於7 月下旬奉軍委之命由晉綏軍區西渡黃河進入陝北的。

獨立第二旅旅長唐金龍是湖北省漢川縣人。 1931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方面軍第五師十五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副團長,獨立第二旅四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三五八旅副旅長。

獨立第三旅旅長楊嘉瑞是陝西省興平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方面軍第九師二十七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零師特務團團長,晉綏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

第三縱隊參謀長兼獨立第五旅旅長李夫克是江西省蓮花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家政治保衛局保衛隊大隊長,陝北紅三十軍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同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軍事教育科長,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參謀長,晉西北軍區參謀處處長兼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教導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參謀長。

以上三個縱隊是西北野戰軍的主力。

除此之外,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