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威武之師

第一野戰軍正式成立,彭大將軍挂帥,戰將雲集,獨臂將軍賀炳炎、鬍子將軍王震、儒將許光達……他們的部隊兵強馬壯,躍躍欲試,解放大西北的時機終於到了。

1949年1月,全國處於革命勝利的前夜。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與國民黨軍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戰略決戰,消滅了國民黨軍的精銳力量。我軍力量已具有優勢,全國的戰略形勢,朝著有利於我的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國民黨軍損失的兵力總計達495萬餘人,殘存的正規軍僅有71個軍227個師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下降到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共146萬人。這些部隊,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內,已無法在戰略上組成有效的防禦。

敵100多萬正規軍中,位於南京、上海、杭州地區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部19個軍64個師約41萬餘人;位於武漢、宜昌地區的華中「剿總」白崇禧部,和廣州綏署余漢謀部共17個軍57個師36萬餘人;位於陝西地區的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部13個軍33個師約20萬人;位於陝、甘、寧、青、新地區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馬步芳、馬鴻逵部6個軍28個師17萬餘人;位於太原地區的太原綏靖公署閻錫山部6個軍14個師7萬餘人。位於川、康、黔、滇等省的重慶綏靖公署張群部,以及青島、新鄉等孤立據點和綏遠西部之敵共10個軍31個師約24萬人。這些部隊,除白崇禧集團、胡宗南集團的一些軍以及馬步芳部未受我軍嚴重打擊,尚有一定戰鬥力外,其餘部隊多系新組成的,或者是多次被殲又多次補充起來的,戰鬥力很弱。

我軍經過兩年半作戰,已解放了東北全境、華北大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各解放區已完全連成一片,總面積達261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7%;總人口約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42%;同時還擁有縣以上城市776座,佔全國縣以上城市的38%。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由長期的劣勢轉為優勢。至1949年1月,我軍的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120餘萬人增加到358萬餘人,其中野戰軍已增加到188個師(旅)共218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不僅擁有強大的炮兵,而且還擴建了工程兵、鐵道兵等兵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

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西北解放戰爭的發展也很迅速。 1943年,西北野戰軍以6.8萬人的兵力向優於己數倍之敵進攻,共消滅敵軍約16個師11.5萬人,收復了延安,解放了黃龍地區,並一度解放了渭河以北及關中東府、西府等20餘縣。

整個戰略形勢的發展,正如毛澤東主席指出的,我們已經完全有把握在全國範圍內戰勝國民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是毫無疑義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了贏得時間,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伺機反撲,決定再度打出「和平談判」這張牌。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出了包括要求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等在內的求和聲明,接著於21日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總統,出面同我党進行「和談」。但蔣介石在「引退」前對繼續進行戰爭作了布置,「引退」後又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實行幕後操縱,加強對華南、西南和台灣等地的控制,並在閩、贛、粵、湘、雲、貴、川、陝等省,設置了14個編練司令部,組訓新兵,企圖把國民黨軍重新擴充到350 萬至500萬人。

依據全國的戰略形勢,針對蔣介石的企圖,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推翻蔣家王朝的統治,解放全中國。

1949年1月,在西北野戰軍第一次黨代表會議上,彭德懷指出:敵人目前總的軍事方針是依託巴山,扼守長江,以保守江南及西南各省。從全局看,西北還有幾個大仗要打。我們要集中力量消滅胡宗南的兵力,穩步前進,擴大解放區;要佔領一連串的城市,要有一套城市政策;要進一步加強紀律性,克服勝利途中的困難,將革命進行到底。

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西北野戰軍從1949年2月1日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劉景范任後勤司令員,方仲如任後勤副司令員。野戰軍下轄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八軍。每個軍轄三個師,每個師轄三個團。各軍編有直屬炮兵團、工兵團及警衛分隊。

第一軍:賀炳炎任軍長,廖漢生任政治委員,陳外歐任參謀長。下轄第一師(原第三五八旅改編),師長黃新廷,政治委員余秋里;第二師(原獨立第一旅改編),師長王尚榮,政治委員顏金生;第三師(原獨立第七旅改編),師長傅傳作,政治委員曹光琳。該軍由原第一縱隊改編。

第二軍:工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郭鵬、頓星雲任副軍長,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員,張希欽任參謀長。下轄第四師(原獨立第四旅改編),師長頓星雲兼政治委員楊秀山;第五師(原第三五九旅改編),師長徐國賢,政治委員李銓;第六師(原獨立第六旅改編),師長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該軍由原第二縱隊改編。第三軍:許光達任軍長,孫志遠任政治委員,朱明任副政治委員,李文清任參謀長,鄧家泰任副參謀長,江勇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七師(原獨立第二旅改編),師長唐金龍,政治委員梁仁芥;第八師(原獨立第三旅改編),師長楊嘉瑞,政治委員孟昭亮;第九師(原獨立第五旅改編),師長朱聲達,政治委員王赤軍。該軍由原第三縱隊改編。

第四軍:王世泰任軍長,張仲良任政治委員,孫超群任副軍長,朱輝照任副政治委員,張文舟任參謀長,劉擰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十師(原警備第一旅改編),師長高錦純,政治委員左愛;第十一師(原警備第三旅改編),師長郭炳坤,政治委員高維嵩;第十二師(原警備第四旅和騎兵第六師合編),師長郭寶珊,政治委員李宗貴。該軍由原第四縱隊改編。

第六軍:羅元發任軍長,徐方清任政治委員,唐子奇任參謀長,陳海涵任副參謀長。下轄第十六師(原教導旅改編),師長吳宗先,政治委員關盛治;第十七師(原新編第四旅改編),師長程悅長,政治委員黃振棠。該軍由原第六縱隊改編。

第七軍:彭紹輝任軍長,黃忠學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十九師(原晉綏軍區獨立第十旅改編),師長何輝燕,政治委員朱紹田;第二十師(原晉綏軍區獨立第十二旅改編),師長張新華,政治委員龍福才。該軍由原第七縱隊改編,仍留山西作戰。

第八軍:姚喆任軍長。下轄第二十二師(原晉綏軍區獨立第十一旅改編),師長樊哲祥,政治委員黃立清;第二十二師(原晉綏軍區獨立第十四旅改編),師長羅斌,政治委員姜文華。該軍由原第八縱隊改編。

第一野戰軍直轄騎兵第一師(原騎兵第一旅改編,仍留晉綏作戰),師長康健民,政治委員李佐玉;騎兵第二師(原騎兵第二旅改編,西北軍區建制,隨第一野戰軍作戰),師長王智,政治委員王再興。第一野戰軍共15.5萬餘人。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彭德懷是一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指揮員。他指揮作戰的藝術,毛澤東主席十分信賴和讚賞。毛澤東曾親筆題寫過一首詩,贈予彭德懷: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這首詩如今仍被人們廣泛傳誦,成為不僅是對當年的彭德懷,也是對彭德懷一生的最簡潔又最鮮明生動的寫照。

彭德懷,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彭總。他的一生,既波瀾壯闊、風雷激蕩,又曲折坎坷。

他曾說過:「我一生有許多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正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烈火熊熊燃燒之時,他當然沒有時間去講他的故事,因為戰場上需要他,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需要他。

彭德懷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石潭鎮烏石寨彭家圍子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因母親去世、父親病重,不得不失學砍柴賣錢,以補助家用。他為別人放過牛,當過車水工、堤工。

1916年,彭德懷到長沙投軍,編在湘軍第二師第三旅六團一營一連當兵,當過班長、代排長、排長、代連長、連長、代營長、營長、代團長、團長。1928年7月,同滕代遠等率領獨立五師一團發動平江起義,隨後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兼十三師師長。同年底,率紅五軍主力到達寧岡,與紅四軍會師。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彭德懷任副總指揮。9月,八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彭德懷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