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幾句詩出自毛澤東在1949年4月所寫的著名詩篇《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它不僅寫出了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攻取南京的磅礴氣勢,也從一個點上抒寫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英勇奮戰、摧枯拉朽的雄渾步伐。

這場起於1946年6月、結束於1950年5月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範圍內一次最具重要意義的戰爭。其戰場之廣闊、作戰形式之多樣、戰役戰鬥之頻繁激烈,以及作戰雙方投入人力物力之巨大,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的勝利,不僅在中國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也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它使得佔全人類1/4的中國人民獲得了最終解放,震撼性地改變了當時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並對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偉大戰爭中,一些屢建戰功的英勇部隊和別具才能的軍事人物也脫穎而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便是這些英勇部隊中一支獨具特色的軍事力量。

第四野戰軍是當時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它最初是在抗戰勝利後,以奔赴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這的確是一支為了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的、來自五湖四海的部隊。在這支隊伍中,有的參加過平江起義、上過井岡山、歷經過漫漫的長征、曾揚威在險要的平型關:有的親歷過北伐戰爭、曾戰鬥在「葉挺獨立團」、聆聽過南昌起義那最具歷史意義的第一聲槍響;有的曾跟隨楊靖宇縱橫在雪域叢林、靠著草根和樹皮堅持過長年抗戰:也有的曾在王震的隊伍中為了自立更生展開大生產,其先進事迹被寫入數十年後仍然四處傳唱的歌曲——《南泥灣》……

四野存在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發生重大轉折的年代。四野的歷史,既充滿著艱辛,也鑄造著輝煌。四野在具體名稱上也打著深深的歷史烙印。從初建到退出歷史,先後歷經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等幾個階段。

當歷史的車輪轉動到1945年的下半年,那場在人類的記憶中劃開一道深深傷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向了終結。蘇聯大軍出兵東北、美國飛機先後在日本國土上投下了兩枚原子彈,現實的創痛狠狠地挫傷了日本帝國主義意欲稱霸東亞的野心。中國人民迎來了八年抗戰的勝利。

然而,勝利的果實卻並沒有理所當然地回歸到人民的手中。一直得到美國全力支持的蔣介石未等果實落地,便揮刀爭奪。東北,這片屢經磨難的黑土地,成了蔣介石的重要目標。獨佔了東北,則可南北夾擊,一舉消滅共產黨。為此目的,蔣介石一面頭戴面具,假意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一面舞動刀棒,積極從大後方運兵北上。未來得及洗凈抗戰風塵的毛澤東在此關鍵時刻,立即看穿了蔣介石的企圖,毅然決定派出11萬人開赴關外,聯合周保中的東北抗聯,成立了由林彪擔任總司令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四野由此走上了歷史的大舞台。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中,四野獨樹一幟,從-40℃嚴寒的東北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酷暑的海南天涯海角,先後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歷經了解放東北、決戰平津、渡江南下、解放中南,輕取廣州、席捲廣西,奪取海南島等大規模戰爭,同國民黨軍東北杜聿明、陳誠、衛立煌集團,華北傅作義集團,華中自崇禧集團和華南余漢謀集團等進行了殊死搏鬥,實施大的戰役戰鬥百餘次,共殲國民黨軍188萬餘人,自身也從11萬人發展到153萬人。四野不僅獨立完成了三大戰役的第一場戰役——遼瀋戰役,解放了全東北。而且,此後又揮師南下,在其他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其英雄形象閃現在中國大地的絕大多數地方。在歷次戰鬥中,曾活捉過國民黨軍東北「剿總」中將副司令范漢傑、兵團中將司令廖耀湘和盧浚泉、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以及鄭庭笈、文小山等若干軍級將官;除了解放全東北外,又先後為塘沽、兩湖、兩廣、江西、河南等地送去了黎明。為推翻蔣家王朝、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卓越貢獻,立下了特殊的功勛。

當然,任何戰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四野自身也先後付出了傷亡28萬餘人的慘痛代價,其中有6萬多名指戰員(包括炮兵司令員朱瑞等300多名團以上幹部)長眠於青山綠水之間。在這場血與火的洗禮中,由於四野將士的浴血奮戰,先後湧現出「塔山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渡海先鋒營」等聞名全軍的一大批英雄的戰鬥集體,以及捨身炸碉堡的「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孤膽英雄」楊子榮、「特級英雄」梁士英等成千上萬的英雄模範人物。據統計,四野中各級功臣占所屬部隊總人數的比例高達28.5%,平均4人中即有1人榮立戰功。

四野的征戰業績不僅為全軍樹立了永不磨滅的革命榜樣,同時也培育了無數的戰鬥英才。就在四野完成解放海南島進行最後一戰的歷史使命之後,朝鮮戰爭於1950年6月爆發。同年10月,毛澤東決定進行抗美援朝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第38,第39,第40、第50、第47軍等這些原來隸屬於四野的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進入朝鮮。他們常年積累的戰爭經驗和已牢固樹立的戰鬥精神在新的戰場上又煥發出新的光芒。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度實行軍銜制度,到1965年6月軍銜製取消為止,先後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共1,614人,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在這批將軍之中,原屬四野的就有521人,包括林彪、羅榮桓兩名元帥;蕭勁光、黃克誠、譚政等3名大將:劉亞樓、李天佑、韓先楚等19名上將:吳克華、胡奇才、梁興初等57名中將:賀晉年、曾克林等440名少將。四野將軍的比例已接近全國將軍總人數的1/3。這個事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四野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光榮戰鬥集體。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四野為中國多兵種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且不說炮兵司令員朱瑞早在抗戰一結束就開始全力投入炮兵隊伍及院校的建設,在四野完成解放戰爭的歷史使命後,四野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於1950年4月率兵團機關幹部1,900餘人開入北京,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14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於1949年8月率兵團部2,600多人奉命抵達北京,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

四野從挺進東北之初的十萬部隊,到迅速發展為百萬大軍,所經歷的道路是艱苦的、勝利的、英雄的歷程。它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光榮傳統,保持了中國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色,貫徹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下,進行了諸多的戰役戰鬥,其豐功偉績聞名中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四野都不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支英勇善戰、戰功卓著的雄師勁旅。四野展現的光輝征戰歷史,時至今日,仍然為人們所緬懷和傳頌。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