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舉行戰略決戰,實施戰略追擊 第十七章 雄師飛渡,紅旗插上「總統府」

蔣介石在一片喧囂聲中從容地笑了,又嚴肅地拉下臉,他說:「我何嘗願意下野。」蔣介石走了,但他的靈魂依然徘徊在南京的上空。

毛澤東響亮地發出了解放全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號召,他要求千軍萬馬不但要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還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李宗仁帶領少數隨從乘最後一架專機起飛,先在上空盤旋兩周,似戀戀不捨,然後向桂林方向飛去。

1948年12月31日夜,南京黃埔路,總統官邸內張燈結綵,一輛輛高級轎車駛入。

晚7時,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孫科,立法院長童冠賢,監察院長於佑任,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委張群、張治中、邵力子、陳立夫、谷正綱、張道藩等40多人應邀來到了官邸。他們是來參加蔣介石舉行的除夕晚宴。

酒至半酣,蔣介石忽然清了清嗓子,嚴肅地宣布:「諸位,仗打不下去了,目前國內黨內和平呼聲甚高,看起來,和談是勢在必行,談一談嘛,這個還是好的,為保存黨國元氣,那麼,我就走開,讓德鄰來談吧丨」

蔣介石勉強笑了笑,接著說:「打了大半輩子仗,為了和平,我情願做一介平民,我與諸位支持德鄰兄出山,以渡難關!」

李宗仁聞言暗自竊喜,但還是謹慎地說:「總統作此決定,宗仁感到突然,其實,宗仁也不願總統離開。」

李宗仁話音未落,不少人大叫總統不能走,總統繼續領導我們干。

蔣介石在一片喧囂聲中從容地笑了,又嚴肅地拉下臉,他說:「我何嘗願意下野,只是,我不下共產黨就不會坐下來談,本黨也不會真正團結起來,共守江南。現在只剩一道大江了,沒了這條江,諸位便和蔣某人一樣,也是死無葬身之所了,拜託了,德鄰兄!」

蔣介石說完,站起身來,沖李宗仁拱了拱手。

李宗仁匆忙扶住蔣介石,感激地說:「我們都跟總統站在江南一條船上,彼此彼此!」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了《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元旦文告,表示在「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等條件下,願與中共進行「和談」。

蔣介石的求和聲明一發表,立即遭到中共的迎頭痛擊。1月5日,新華社針對蔣介石的元旦文告發表了《評戰犯求和》的評論,對蔣介石企圖利用和平談判來保存反革命實力的陰謀進行了無情的揭露。無奈,蔣介石於1月8日要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吳鐵城出面,照會美、英、法、蘇四國,請求出面調停。1月12日,美國政府答覆:「在此情勢下,由美國政府作調停人,實難相信可達到任何有益的結果。」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辭別南京,回歸故里,把大總統職位讓給了李宗仁。

蔣介石走了,但他的心不死,仍然牢牢地控制著南京。

為防大權旁落,蔣介石在下野前就作好了人事調整:以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兼省警備總司令;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朱紹良為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政府主席;張群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為廣東省政府主席。此外,蔣介石還在溪口配備了7部大功率電台,對全國實施遙控。

當然,溪口也只是蔣介石的暫時棲身之所。他深知無論李宗仁「和談」能否成功,靠長江阻止解放軍前進那是天方夜譚,如果桂系向共產黨投降,大陸就更沒有他的立足之地。因此,在決定「引退」之時,蔣介石就準備放棄大陸,退保台灣。他任命心腹陳誠為台灣省主席,為他營造、守候最後一塊棲息地。

2月25日,李宗仁確定對共產黨和談三項原則,即:

一、和談雙方必須建立在平等基礎上,共方不能以戰勝者自居而迫我接受屈辱條件。

二、有鑒於鐵幕內各國之慘痛遭遇,政府斷不應接受由中共作為執政之聯合政府,政府為此應向共方提議劃疆而治。

三、中共所提八條要求,政府決不能全面接受,只能在兩個政府共存的原則下,以其為談判基礎。

實際上,國民黨政府的所謂「和平」談判,不過是蔣介石在幕後操縱,李宗仁在台前扮演的一出假和平、真備戰的雙簧戲。己經有了充分經驗的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不會上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當。

1948年12月底,西柏坡。

快要到元旦了,毛澤東正聚精會神地為新華社寫一篇新年獻詞。

此時,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都己陷入不可挽救的土崩瓦解的境地。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範圍內取得勝利。

蔣介石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剩下的204萬軍隊,分散在長江以南地區和西北、西南等邊遠省份。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全境、華北絕大部分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壯大到358萬人,並且用繳獲的大批美國武器裝備了自己,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裝備上,都超過了國民黨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處於優勢地位。只要人民解放軍向著殘餘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擊,國民黨反動派在全國的反動統治即歸於覆滅。

在這種形勢下,1949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做些什麼呢?毛澤東不時地抬頭凝視地圖。

地圖上,藍色圈圈已經不多了,剩下的一些主要集中在西北和長江以南。對西北地區,毛澤東並不太掛心,那裡胡宗南已經維持不了多久。而對於江南之敵,由於有長江天險阻隔,毛澤東卻甚感擔憂。

長江不能成為分界線!中國不能再分裂了!要把一個完整的中華大地還給人民!毛澤東揮筆而書,寫道:「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1948年更加偉大的勝利……」

1949年1月10日,西柏坡中央軍委作戰室,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坐在一起,研究渡江作戰問題。

毛澤東首先發言:「現在,淮海戰役勝利結束了,華野、中野共殲敵萬多人。我們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還是裝備上,都優於國民黨軍隊。我們可以吐一口氣了,但是我們不能鬆氣,我們還要最終消滅蔣介石的殘餘軍事力量。今後,我們要研究如何進行渡江作戰問題。」

朱德說:「軍委已給粟(裕)、陳(士榘〕、張(震)和鄧(小平)、張(際春)他們發一個電報,讓他們先休整兩個半月,由1月15日至3月31日,每半月為一期,共為五期,並要他們完成渡江作戰各項準備工作。」

毛澤東說:「今天研究渡江問題,先了解一下聽聽敵人的情況。」

一位參謀走到大幅作戰地圖前,介紹起長江兩岸的敵情:

「在長江兩岸,敵人有兩個集團,一是白崇禧的西集團,一是湯恩伯的東集團。西集團有40個師約25萬人,以武漢為中心,配置在長江兩岸,北起明港,東至九江,西至岳陽。東集團有75個師約45萬人,其中54個師配置在西至湖口,東至江陰的長江沿岸和上海地區。另有1個師作為第二梯隊配置在浙贛線。」

周恩來說:「不過我們不能不考慮美國的影響,一旦美國出兵,我們渡江作戰的困難就很大了。」

「美國出兵干涉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總不敢對我們大舉入侵。」毛澤東說:「不過為了應付美國出兵的局面,我想讓中野緊靠華野,兩大野戰軍都在湯恩伯防區內突破,共同進攻南京、上海。讓東北野戰軍去打白崇禧。」

3月5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響亮地發出了解放全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號召,他要求千軍萬馬不但要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還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為了實現下江南、取天下的戰略構想,毛澤東將在戰火中百鍊成鋼的西北、中原、華東及東北等精銳野戰大軍,依次改編為一、二、三、四野戰軍,總兵力達400萬。其中,原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仍由劉伯承、鄧小平統率,下轄了3、4、5兵團,總計28萬人馬;原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仍由陳毅、粟裕指揮,下轄7、8、9、15兵團,58萬大軍。加上第四野戰軍配合渡江戰役的10多萬人和中原、華東的地方部隊總兵力達百萬,便擔負起劈開長江、橫掃江南的千鈞重擔。

3月31日,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饒漱石等舉行會議,最終確定了渡江戰役的決心部署,並由鄧小平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以總前委的名義於4月1日上報中央軍委並告二野的劉伯承、張際春、李達。

《綱要》決定:二野、三野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釆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戰法,在江蘇靖江至安徽望江段發起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國民黨軍,然後向南發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