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三軍逐鹿中原,轉入戰略進攻 第十一章 外線出擊,打破敵人重點進攻

1947年5月下旬的一天,南京軍官訓練團。

在第三期研究班上,蔣介石說:「我自張師長(靈甫)殉職以後,立刻命令前方(沂蒙山區)部隊停止進攻,同時召集各將領來徹底檢討,徹底研究,徹底改正我們部隊的作風和習慣,重新決定我們的戰略戰術。必須等到我們全軍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後,才能作進一步的打算。」

然後,蔣介石又像賭咒發誓似地說:「沂蒙山區之戰,是我們革命軍人生死存亡的一戰,挽回頹勢,把握勝利,就要從這一戰開始。」

為挽救山東戰局,蔣介石起用了日本戰犯岡村寧次為顧問,在南京、徐州、臨沂召開了多次軍事會議,檢討戰局,研究對策,提出了「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以三四個師重疊交互前進」的作戰方針,並撤換了前線指揮官,以陸軍副總司令范漢傑調赴魯中前線統一指揮,重新編組進攻兵團,將進攻主力9個整編師共24個旅,調集在萊蕪至蒙陰不及50公里的正面,擺成方陣,加配了山地作戰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點囤積了大批作戰物資,準備發動新的進攻。

1947年5月22日,陝西靖邊縣五家灣(今屬安寨縣)。

在一間簡陋的農舍里,毛澤東一根接一根地抽著煙,陷入深思之中。

胡宗南大舉進逼延安。黨中央、毛澤東高瞻遠矚,為實現解放全中國之目標,為實現最後的勝利,決定兵撤延安。

1947年3月18日下午5時許,毛澤東親自率領我黨中央機關,從容不迫地撤離延安,將一座空城留給了野心勃勃的剿共頭子胡宗南。

蔣介石、胡宗南進攻延安,早在黨中央、毛澤東預料之中,並早有思想準備。1940年,毛澤東就指出,即使延安失守,仍然堅持邊區。大家準備過游擊戰爭生活,最艱苦的生活,也是最生動的生活。

1945年8月,毛澤東說過:「現在蔣介石已經在磨刀,因此我們也要磨刀。總而言之,我們要有準備,有了準備就能恰當地應付各種複雜的局面。」

1946年下半年,敵人雖然沒有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但和其他解放區一樣,陝甘寧邊區在積極準備打仗的同時,把延安的機關、學校、工廠、醫院以及老弱病殘,分別疏散到黃河以東的各解放區。

1946年7月,內戰剛剛開始,毛澤東明確地講過:「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暫時放棄若干地方和若干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

9月份,毛澤東又提出了「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以保守和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的戰略思想。

黨中央機關撤出延安前夕,毛澤東愈加明確地指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歷來的戰爭,在攻和守的問題上,概括起來,反正就是這麼兩條經驗,現在和將來都是這樣。」

轉移途中,黨中央一分三委: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工作委員會,包括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簡稱前委。前委留在陝甘寧邊區,繼續行使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職權。以劉少奇、朱德等同志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工委遷到黃河以東,執行中共中央委託的工作,如土改、整黨、支前生產等黨中央日常工作。以葉劍英、楊尚昆等同志組成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簡稱後委。後委也去黃河以東,執行中共中央委託的工作。廣播電台、報社、工廠、學校、醫院等,都由後委領導管理。

毛澤東率前委到達王家灣後,繼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西北野戰兵團給了進攻陝北的胡宗南部以沉重打擊,使其重兵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東北民主聯軍已開始反攻;晉察冀野戰軍在正太戰役中殲敵3.5萬餘人,孤立了石家莊;晉冀魯豫野戰軍在晉南及豫北發起反攻,解放縣城30餘座,迫使國民黨軍退守少數據點;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的打擊,迫使其暫時轉取守勢,準備新的進攻。

現在,全國戰局的發展對人民極為有利。想到這裡,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給華東野戰軍的電報:

「殲滅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證明在現地區作戰,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夠用各個擊破方法打破敵人進攻,取得決定勝利。而在現地區作戰,是於我最為有利,於敵最為不利。現在全國各戰場除山東外均已採取攻勢,但這一切攻勢的意義,均是幫助主要戰場山東打破敵人進攻。蔣管區日益擴大的人民鬥爭,其作用也是如此,劉鄧下月出擊作用也是如此。而山東方面的作戰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於濟南、臨沂、海州之線以北地區,準備用六七個月時間(5月起),六七萬人傷亡,各個殲滅該線之敵。該線擊破之日,即是全局大勝之時,爾後一切作戰均將較為順利。」

5月28日,山東沂水縣西北坡庄。

華東野戰軍前委正在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饒漱石作了關於準備反攻迎接勝利的報告,陳毅作了關於山東戰局和軍事問題的報告。會議著重指出:國民黨集重兵于山東,雖然加重了華東軍民的負擔,卻給其他戰場實施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除山東、陝北以外,我軍均已轉入反攻,國民黨面臨崩潰的前夜;山東的戰局,在孟良崮戰役後雖已得到改善,但尚未完全取得主動,敵正積極準備再次大舉進攻,我們還要繼續在內線作戰,並且要準備進行惡戰。

會議認真總結了孟良崮戰役的經驗教訓,強調必須繼續堅決執行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關於運動戰、殲滅戰的方針,戒驕戒躁,徹底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爭取戰局轉變,配合其他戰場反攻作戰,並為本身轉入反攻創造條件。

陳毅、粟裕為了更有力地配合全國各戰場的反攻,支援華中的鬥爭,促成全國大反攻及革命高潮迅速到來,曾預定於6月11日對萊蕪地區之敵發起進攻,求殲國民黨軍第5軍及整編第85師,並調動整編第25師、第75師、第11師,求得在運動中殲滅其一部或大部,以收復新泰、萊蕪平原產糧區,打通與魯南之聯繫,造成大反攻的有利條件。部隊開進後,因查明敵預有準備,防禦嚴密,而放棄此計畫,繼續休整待機。

6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陳毅、粟裕、譚震林:「據悉蔣以東北危急令杜聿明堅守兩月,俟山東解決即空援東北等情,山東戰事仍為全局關鍵。你們作戰方針,仍以確有勝利把握然後出擊為宜。只要有勝利把握,則不論打主要敵人,或打次要敵人均可,否則寧可暫時忍耐,不要打無把握之仗。」

24日,陳毅、粟裕判斷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即將開始,決定將主力向東南移動,擬圍攻較孤立的敵右翼第7軍及整編第48師,吸引整編第9師、第57師增援而殲滅之。

部隊東調後,敵第7軍迅速南縮於白塔埠、臨沂之線。而萊蕪、蒙陰間國民黨軍主攻集團之9個整編師於25日起全力東犯,並於28日進佔了魯村、大張庄、朴里一線。同時,濟南、青島、濰縣之整編第45師、第54師和第8軍,也分別向明水、高密、臨朐出犯予以配合。

鑒於蔣軍兵力集中,一時難以分割殲擊,陳毅與粟裕、譚震林商定了各路派兵挺入敵後的方針,於29日命令陳士榘、唐亮率第三、第八、第十縱隊轉赴萊蕪、泰安、大汶口之線,執行殲擊敵85軍或敵12軍一部或大部之任務;命令陶勇縱隊由臨蒙線西進殲馮治安之一個團,爾後或向西北或向西或向南,視情況決定。當晚,以上各部都已行動。

5月29日,中央軍委來電,提出了新形勢下的作戰方針,希望陳、粟、譚提出意見,以便決策。軍委的電報指出:

「蔣軍毫無出路,被迫採取胡宗南在陝北之戰術,集中9個師於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推進。此種戰術除避免殲滅及騷擾居民外,毫無作用,而其缺點則是兩翼及後路異常空虛,給我以放手殲擊之機會。你們應以2~3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滕、臨、棗,縱橫進擊,完全機動,每次以殲敵一個旅為目的。以殲敵為主,不以斷其接濟為主。臨蒙段無須控制,空費兵力。此外,你們還要以適當時機,以兩個縱隊經吐絲口攻佔泰安,掃蕩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來機動殲敵有生力量為目的。正面留4個縱隊監視該敵,使外出兩路易於得手。以上方針,是因為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採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其外出兩路兵力,或以兩個縱隊出魯南,以3個縱隊出魯西亦可。」

中共中央軍委的這一指示,改變了5月22日要求華東野戰軍不分兵並堅持內線殲敵的方針。陳毅、粟裕、譚震林當即進行了研究。

他們一致認為中共中央軍委雖只提到山東當面的敵情,但鑒於晉冀魯豫野戰軍即將出擊,戰局必有重大發展。為策應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行動,切斷津浦線,襲擊國民黨軍後方,殲滅敵有生力量,打破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