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全軍奮起反擊,迎敵全面進攻 第十章 創造戰機,「王牌軍」折戟孟良崮

1947年2月26日,在南京軍事將領會議上,蔣介石語重心長地對他的高級將領們說:

「我們將改變戰略方針,由對共軍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國軍佔地眾多,則兵力愈分,反而處處被匪軍牽制,成為被動,而匪軍卻時時可以集中兵力,採取主動,在我正面積極活動,將我們各個擊破。因此,我決定採取『空心戰術』,在大後方只留下3個正規軍,而將大部分的主力部隊調到前線,重兵進攻陝北和山東。」

說到這,蔣介石走向一張地圖旁,用手狠狠地指向山東地區,「目前山東是匪我兩軍的主戰場,匪軍的主力集中在山東,同時山東地當衝要,交通便利,有海口運輸。我們如能消滅山東戰區的主力,則其他戰場就容易肅清了。但我們如果能夠不顧一切集中兵力,首先來對付這股共軍,現在還來得及。如我們再像過去一樣,不聽統帥命令,各自為政,任其東奔西突,各個突破,則兩三個月以後,你們大家都死無葬身之地。因為陳毅組織民眾的技術、訓練軍隊的能力和其作戰的靈活,我們前方的高級將領可以說很少能夠和他相比……」

蔣介石說這番話是發自內心的。經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間的各戰場的激戰,國民黨軍被殲達41.49萬餘人。中共則放棄87座城市,同時又解放87座城市。加上1946年7月至11月間的作戰,國民黨軍被殲達71萬人。

如此慘重的代價使蔣介石被迫改變戰略,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重點進攻地區為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

蔣介石的戰略總方針為:佔領各重要交通點,步步逼近,使之被迫決戰,然後一併殲滅。其具體部署為:

第一步,先佔領津浦線的大汶口和泰安,向魯中臨沂連成一根橫線,使陳毅部隊無法竄到津浦路以西的地區,如果他要竄過來,就和他作陣地戰。

第二步,於膠濟線以南,津浦線以東之地區,置三個方向力量圍攻陳毅的華東解放軍。

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積極準備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撤銷徐州、鄭州綏靖公署,成立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親自主持的徐州司令部,統一指揮原徐州、鄭州綏靖公署的部隊,並將在冀魯豫戰場的王敬久部和在武漢的整編第9師調往山東。

這時國民黨軍在山東的機動兵團的兵力,加上擔任守備任務的以王耀武為司令官的第2綏區、馮治安為司令官的第3綏區的兵力,總計達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師)45萬人,占其進攻全國各解放區總兵力的27%,占其重點進攻兵力的67%。

國民黨軍在接受以前分路進攻常被分割殲滅的教訓後,決定採取「密集靠攏、加強聯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新作戰方針,以加大兵力密度,集團前進,使解放軍無法分割或各個擊破。

其進攻部署是:顧祝同指揮下的24個整編師,除以7個整編師約20萬人擔任重要點線的守備和對突擊兵團的策應以外,集中17個整編師約25.5萬人,以「五大主力」中的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第5軍為骨幹,組成3個機動兵團,由湯恩伯、王敬久、歐震分別擔任1、2、3兵團司令官,執行機動突擊任務,在打通津浦路徐濟段和克州至臨沂的公路、佔領魯西南以後,同時向沂蒙山區進犯。湯恩伯兵團由臨沂向北,歐震兵團由泗水向東北,王敬久兵團由泰安向東,對華野主力形成弧形包圍態勢。

面對大軍壓境、強敵雲集的嚴重形勢,陳毅、粟裕沉著應戰。

已經到南線的陳毅和張鼎丞、鄧子恢一起致電粟、譚,並報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議華野在膠濟路之休整,如已可以告一段落,則請考慮新行動。如敵5軍等部4月初已到濟南南線,集中力量修復津浦路,而濟南之敵又擬重占膠濟線,則我軍可考慮向臨沂、東海、新安之間突擊。

次日,粟、譚與參謀長陳士榘回報:擬以第二、七、八縱隊8.2萬人攻入郯城、馬頭、新安鎮,到新安鎮後向西擴張佔領運河線,繼而渡運河西進,威脅津浦南段之勢,誘敵74、83兩師南援,爾後再看情況而定。以主力第一、三、四、六、九縱隊集結於蒙陰東南、臨沂西北地區待機殲滅南線之74、83兩師,或殲滅由泗水向東南增援之11師,或殲滅大汶口向東進犯之第5軍,以上部署於4月1日開始運動,14日左右才能打響。

陳毅完全同意粟裕的計畫。他們原來計畫打由隴海線北進的湯恩伯兵團的整編第74師,派3個縱隊南下隴海路東段。

湯恩伯察覺華野意圖,不僅不派兵回援,反而把兩個軍調到臨沂,密集靠攏,使華野部隊不能分割殲敵。陳、粟隨即改變計畫,繞到剛剛調到山東的王敬久兵團側後,抓住他左翼薄弱環節,攻擊佔據泰安的整編第72師。

整編第72師,是具有幾十年歷史的川軍主力,日美混合裝備,有山地作戰經驗,但非蔣介石嫡系。其佔據地形對它有利也有弊:泰安地形和工事利於固守,但北有泰山、南有徂徠山相隔,不利於它與濟南王耀武部、曲阜邱清泉部的相互支援,而有利於華野實行分割圍殲。

陳、粟抓住這個戰機,迅速下定圍泰(安)打援的決心,於4月20日發起泰蒙戰役,以3個縱隊圍殲泰安之整編第72師,以4個縱隊待機殲滅可能來援之敵。4月24日完成了對泰安城的四面包圍。

粟裕特派陳銳霆率領特種兵縱隊榴彈炮團開赴泰安前線參戰,進行實戰鍛煉。剛剛組建不久的榴彈炮團大顯神威,在圍攻嵩里山制高點的戰鬥中,與第三縱隊密切配合,很快就把嵩里山守敵一個營擊潰全殲。整編第72師師長楊文泉被俘後說:

「你們有這麼多大炮,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你們炮兵火力組織得這麼好,步炮協同得這樣好,更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在戰鬥過程中,楊文泉幾次乞求增援,鄰近泰安的各路蔣軍都見死不救,距泰安僅1日行程的整編第75師和整編第85師一直按兵不動。

經過3天激戰,華野部隊攻克泰安城,殲滅整編第72師師部和兩個旅,生擒中將師長楊文泉,連同南線共殲敵2.4萬餘人,取得了沂蒙山區作戰的第二個勝利。

陳、粟又以第一、三、六縱隊沿津浦路兩側南下,出擊寧陽,威脅敵補給基地兗州,以調動敵第5軍等部西援,野戰軍主力則主動放棄新泰、蒙陰,轉到臨沂、蒙陰公路以東,待機殲敵。

28日,敵軍先頭進佔蒙陰。陳、粟乘其第1兵團主力分散配置於臨蒙公路、立足未穩之機,於29日以4個縱隊突擊桃墟、青駝寺段。但敵十分警覺,一經接觸即退踞公路以南山區,僅殲敵第83師1個半團。以後又兩次出現戰機,或因主力轉運不及,或因敵援迫近,均未成功。

整個泰蒙戰役,以殲敵2.8萬餘人勝利告終。

從4月初到5月初的1個多月時間裡,陳、粟指揮華野10個縱隊,利用在解放區腹地作戰的有利條件,同敵人在魯南和沂蒙山區周旋,時南時北,忽東忽西,欲擒故縱,避實擊虛,有利則打,不利則撤,而將主力始終集結於便於機動作戰的位置,處於主動地位。陳毅把這種戰法比喻為「耍龍燈」:我軍揮舞綵球逗引,敵軍像長龍一般迴旋翻滾。用這種辦法調動和迷惑敵人,創造有利戰機。

為了進一步調動與分散敵人,陳、粟決定以第一、六縱隊南下魯南,第七縱隊開赴蘇北。5月3日,他們把這個設想報告給中央軍委。

5月6日,中央軍委電示:「目前形勢,敵方要急,我方並不要急。鑒於青駝寺教訓,尤不宜分兵,不但一六兩縱不宜過早分出,即七縱亦似宜暫留濱海地區一個月左右,作為鉗制之用,一個月後看情形再行南下。因此,五六兩月你們除以七縱位於濱海外,其餘全部似宜集中萊蕪、沂水地區休整待機,待敵前進或發生別的變化,然後相機殲擊。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陳、粟立即決定放棄以第七縱隊南下蘇北和第一縱隊去魯南的計畫;命令已位於新泰以西的第六縱隊就近南下至平邑以南地區,不再以牽制敵人為主要任務,不採取積極行動,而隱伏於魯南敵後待命,必要時即可作為一支奇兵使用。主力則後退一步,集結於萊蕪、新泰、蒙陰以東地區待機。

蔣介石、顧祝同得知華野主力東移,他們未經嚴重戰鬥就佔領了臨沂、新泰、萊蕪一線,錯誤地判斷華野「攻勢疲憊」,已向淄川、博山、南麻、坦埠、沂水、莒縣一線撤退。於是決定「跟蹤進剿」,並且把「穩紮穩打」的戰法改變為「穩紮猛打」,3個兵團同時向莒縣、沂水、悅庄、淄博一線推進,企圖圍殲華野主力於沂蒙山區,或者把華野主力趕過黃河。

國民黨的《中央日報》為此狂呼:「雄師北指,氣吞沂蒙!」

這樣一來,國民黨軍隊密集靠攏的態勢很快發生了變化。有利於華野的戰機終於出現了。

5月10日夜,華野指揮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