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第十七章 旌旗南指,萬馬千軍箭在弦上

3月的江南一派春天的景象。

根據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部署,月初,劉伯承指揮第二野戰軍3個兵團分由阜?、沈丘、漯河地區,浩浩蕩蕩向長江北岸挺進。以3兵團為左路軍,從阜陽直開安慶;以4兵團為右路軍,從沈丘徑指望江;5兵團為中路軍,開赴桐城,尾3兵團之後集結待機。並令11、15兩軍為先遣隊,先期到達預定地域,為主力開闢渡江前進陣地。為牽制迷惑白崇禧,又令桐柏、江漢軍區部隊向安陸、應城、天門之線寬大機動作戰,威脅武漢側背,吸引白崇禧部分兵力西顧。

第二野戰軍渡江突破地段,為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的接合部,又是長江向南突出部分,處於湯恩伯集團之左側背。沿江守敵為第8兵團劉汝明部3個軍8個師約4萬餘人。其第68軍軍部?於至德,3個師分布在東流至湖口線;第55軍軍部位於貴池,1個師位於烏沙閘至貴池段,2個師位於第三野戰軍部隊渡江正面之銅陵、青陽地段;第96軍軍部位於殷家匯,2個師分布在吉陽大渡口至烏沙閘線。此段的縱深地區僅有第17兵團侯鏡如率2個軍在歙縣至寧國地區。總的來看,第二野戰軍整個渡江地段敵戰鬥力較弱,機動部隊極少,且皖南地區有游擊隊活動,成為我軍有利突擊方向。但同時,白崇禧集團的主力在二野渡江地段的右側,嚴重威脅二野的側背安全。其夏威兵團又以九江、安慶為據點,向望江、太湖、潛山伸出警戒部隊,企圖遲阻我軍接近江岸,並破壞船隻或將船隻劫至江南岸,防我渡江。

根據當前敵情,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確定:以3個兵團並列在貴池至馬當間寬約100公里的正面,以安慶東西地段為重點實施突破。具體部署為:第3兵團由安慶以東至棕陽鎮段渡江,挺進歙縣(即徽州)截斷徽杭路,爾後沿公路東向杭州;第5兵團在安慶以西至望江段渡江,爾後速沿浮梁直出衢縣,控制浙贛線,斷敵退路;第4兵團於望江至馬當間渡江,爾後沿江東下,接替第9兵團監視蕪湖敵軍的任務,並準備參加奪取南京的戰鬥。各部隊在突破南岸後,即向兩翼擴張,主動接應兄弟部隊登陸,協同作戰。暫歸第二野戰軍指揮的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主力位於武漢以東地區,並指揮桐柏、江漢、鄂豫軍區部隊積極活動,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二野渡江作戰。

滾滾鐵流南進。東起淮海地區西至平漢鐵路沿線,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組成浩浩蕩蕩的行列,匯成雄偉的巨流,千軍萬馬,成數十路地越過江、淮、河、漢間一望無際的平原,奮勇疾馳,向南進軍。

時任第二野戰軍第11軍軍長的鮑先志,對部隊向長江沿岸進軍和準備作戰的情況,曾有過生動的描述:

江北的條條道路上,滾動著川流不息的炮車、輜重車;戰馬嘶鳴,風一般疾馳在遼闊的原野上;戰士們排列成幾路縱隊,掮著槍,扛著炮,邁開矯健的步伐,唱著雄壯的戰歌:「……血戰兩年來,勝利在眼前,長江南的父老姐妹們,你們解放的日子己不遠!」成千上萬的民工們,推著小車,抬著擔架,趕著牛車,浩浩蕩蕩地跟隨著大軍向南前進!

百萬大軍渡江南征的歷史性進軍的雄偉場景,觸動了無數詩人的革命豪情,指揮東線大軍南下的第三野戰軍陳毅司令員,南進途中譜寫了新的豪邁詩篇:

旌旗南指大江邊,

不盡洪流湧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

萬方爭頌換人間。

在向江南進軍的道路上,全軍充滿著高昂的士氣和勝利的信心。第4兵團各部從淝河、周口地區出動的時候,正趕上連降大雨,部隊冒著暴雨、踏著泥濘,日夜不停地前進,戰士們的衣服、背包、面袋全濕透了,冰冷的雨水順著頸項衝到背脊,濕透的衣服緊裹住全身。平坦的大道已變成了一條條泥溝,有些地方滑得站不穩腳,有些地方兩腿陷進去拔不出來,許多人接連在路上跌倒,渾身沾滿泥污。但是,渡江作戰的光榮任務,極大地鼓舞著每一個人。儘管雨驟風狂,風雨聲卻掩不住部隊高亢的歌聲,大家唱起「狂風暴雨,北往南歸」的豪放歌。

3月11日,陳賡兵團開始出動。隊伍在黎明前出發,歌聲不斷。第二天,部隊剛行軍10多公里路,天就下起雨來。冰冷的雨點,一滴一滴打在身上。到達上蔡城的時候,戰士們的棉衣棉褲都濕透了。不論風雨多麼大,戰士們內心燃起的渡江南征的烈火,則是越燒越旺。大家冒著更大的雨水,踏著更深的泥巴,堅持走到預定的宿營地。

部隊從息縣渡過淮河,渡口在城東七八公里處。河上有臨時用木板搭起來的浮橋。修建浮橋的工程比較大,除了工兵部隊,還有周圍地區許多群眾趕來參加,很快就把這座浮橋搭建起來。淮河的河床很寬,水流較急。浮橋兩側,千軍萬馬的步兵,八匹騾子拉的野炮,晝夜不停地穿過浮橋,奔向南方。

渡過了淮河,人民的風俗、生活和城鄉的景色,都與北方迥然不同。村鎮上的街道漫長而狹窄,糧店裡滿放著白米,小攤上擺著竹器和魚蝦,人們說的話也與北方不一樣了。到處給人一種新異的印象。沿途儘是一方方水田,到處流著清澈的溪水,也與淮河以北有顯著的差別。

一過淮河,就進入大別山地區。這裡大部分是過去的紅色區域,工農紅軍曾經長期活動的地方,以後又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及人民解放戰爭的解放區。富有革命傳統的廣大人民群眾,對解放軍表現出無比的熱情。這裡也曾被白崇禧的桂系部隊長期盤踞,給人民種下特別深刻的仇恨。

淮河南岸的潢川,本是一座秀麗的城市,也是大別山的門戶。這裡也是軍事上的重鎮,是幾條公路幹線的連接點。經過蔣軍長期的殘暴蹂躪,城市冷落,商業蕭條,牆壁上還殘留著敵人暴政的遺迹:偽鎮公所繪製的「獨子要應徵」、「和尚道士要當兵」等標語。

當地流行的一首歌謠說:

生下孩子給老蔣,

打下糧食給保長,

黎民百姓餓肚腸。

敵人強迫抓壯丁造成許多人慘劇。潢川第二區小流店村的青年農民胡胖子、吳庄材,不願給蔣介石當炮灰,都叫自己的母親用菜刀砍斷了右手。青年農民李成海在蔣軍圍起村子抓人的時候,叫他妻子用針刺破他的眼珠,變成了瞎子。在這一帶地區,每逢部隊進入駐地,都有許多遭受過殘害的群眾,懷著極大的悲痛和義憤,訴說敵人所造成的種種災難。

離開濱川南行,漸入大別山老根據地的中心地區。建在山腳下的新縣縣城,全城部留有戰爭遺迹,儘是房屋被焚燒的殘骸和許多被拆毀的破院落。新縣原名新集鎮,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是鄂豫皖紅色區域的首府。在20年來的革命戰爭中,已經記不清與反動派爭奪過多少次。紅軍主力離開紅色區域西征以後,劉峙率部侵佔這裡,大肆掠殺,並把地名改為「經扶」。

進入大別山地區以來,陳賡一直浮想聯翩,心潮澎湃。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陳賡曾在中國工農紅軍第4方面軍第12師擔任師長,帶領部隊在鄂豫皖長期進行過戰鬥。陳賡在到達新縣縣城時回憶說,內戰時他曾來過這裡四次,並在附近山頭上的戰鬥中負過傷。當晚他住的房子,就是當年鄂豫皖工農民主政府所在地。他熱愛這片土地。

3月24日,部隊到達新城,陳賡感慨萬千,當天在日記里寫道:

是日也,天氣晴和。部隊沿著公路前進,蜿蜒如長蛇。兩旁山青水秀,鳥語花香,風景絕佳。但十室九空……12時抵新集,縣長及群眾前來歡迎。新集曾為鄂豫皖蘇區首都,國民黨改為經扶。1931年我曾率部在附近作戰,擊潰國民黨一個師,我腿負重傷,群眾猶有能道之者。往事曰憶,不勝今昔之感。

由秦基偉和李成芳率領的第15軍和第11軍是打前站的先頭部隊。

3月24日,劉伯承下達了《關於渡江戰術注意事項的指示》,對實施渡江作戰規定了十項重要的戰術原則。其中要求先遣部隊「首先要把敵人在江北的掩護陣地掃除,直達江邊,才能進一步作切實的準備」。「在掃除敵人江北橋頭堡支撐點時,特別對妨礙我主要渡江點之敵,力求截斷其退路,割裂其部署,予以速殲,不使其退守江南,增加以後的抵抗力」。

為了保證先遣部隊動作的突然性,劉伯承布下了一系列的疑兵計:在桐柏、江漢軍區部隊佯攻的同時,電令剛剛配屬二野的四野12兵團直出信陽,威逼平漢路南段,加大白崇禧的壓力;令經麻城、羅田的右路軍4兵團故意暴露行軍企圖,製造欲襲武漢的假象。

白崇禧果然懾於鄂東空虛、九江受威脅,急將安慶守軍46軍主力經宿松撤往黃梅、九江,增強該地防務。僅留?174師一個團退縮安慶及其周圍要點固守。

「4月天兵征腐惡」。4月8日,第11軍在李成芳軍長的率領下,以風捲殘雲之勢一舉解放了麻城以南的浠水縣城。戰鬥的槍聲還在響著,居民家家都打開了大門,工人、店員、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