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淮海大決戰,中原逐鹿總結局 第十二章 鉗制打援,配合華野圍殲黃百韜

10月中旬的中原大地,已經進入初秋時節。莊稼大部收割完畢,空曠的田野上吹著一陣陣涼風。鄭州周遭的樹木,已經出現斑駁的黃葉,秋蟬在黃葉間發出哀鳴。

此時,中原野戰軍的4個縱隊正踏著勁吹的秋風向鄭州方向前進。

蔣家王朝臨近末日的時候,也彷彿一天到了黃昏,一年到了秋天。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二年又取得了偉大勝利。在軍事上,殲敵正規軍94個旅,加上非正規軍共152萬餘人;解放土地15.5萬平方公里,城市164座,人口3,700萬,解放區面積已擴展到235萬平方公里、城市579座,人口1.68億;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149萬。敵我兵力對比,已由戰爭初期的3.4:1縮小為1.3:1。經過兩年的戰爭鍛煉,全軍的政治素質、戰鬥力特別是攻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發展到可以集中兵力打大仗,可以打集中強大之敵,奪取大城市。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已經處於搖搖欲墜和土崩瓦解的邊緣。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其給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的報告中不得不承認:「局勢的惡化已經進展到接近崩潰的地步。」

蔣介石也哀嘆:「國軍處處受制,著著失敗。」

為了奪取全國的勝利,中共中央於1948年9月間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過去兩年作戰的成績和整個敵我形勢,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內(1946年7月算起)殲敵500個旅(師)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的總任務,並決定戰爭第三年解放軍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

中央軍委依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規定的任務、方針,確定戰爭第三年殲敵正規軍115個旅(師)左右,將革命戰爭繼續擴大和深入到國民黨統治區,並指示全國各戰場發起秋季攻勢。要求中原野戰軍協同華東野戰軍作戰,殲滅中原敵人,解放全中原,爾後協同各兄弟野戰軍,繼續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後方。

由此,從1948年9月開始,人民解放軍先後在東北、華東、中原、華北、西北戰場上,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在此期間,白崇禧以鄭州之孫元良兵團與平漢線南段之張軫集團南北對進,尋我主力作戰,並企圖破壞我豫西後方。為了打擊敵人的這一企圖並配合華東野戰軍進行濟南作戰,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部隊於9月16日在宛(南陽)、確(山)地區對張軫集團發起進攻,殲敵1,000餘人。隨後白崇禧又以張淦(第3兵團)、黃維(第12兵團)兩兵團約20萬人向宛東進犯。中原野戰軍遂採取南北分兵,拖散敵人,尋機殲敵的方針,以第二縱隊和江漢、桐柏軍區主力將張淦兵團拉入大洪山區,以第六縱隊、陝南軍區第12旅抑留黃維兵團於桐柏山區,使兩敵不能東調,有力地策應了華東野戰軍攻濟作戰。以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縱隊北進禹縣、襄城、葉縣地區,待機殲敵。

9月24日,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9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華東野戰軍舉行淮海戰役,提出第一步作戰應以殲滅即將自徐州調返新安鎮地區的黃百韜兵團為目標,然後再殲兩准和海州、連雲港之敵,殲其十幾個旅,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以利於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上的作戰。

10月11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指示,明確規定:「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佔領新安鎮、運河車站、曹八集、棗莊、臨城、韓庄、邳縣、台兒庄、臨沂等地。」

第二階段「攻殲海州、新浦、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並佔領各城」。

第三階段準備在淮陰、淮安方向作戰。

毛澤東在電文中指出:預計戰役開始後敵孫元良兵團將東進,為此,中原野戰軍應即速部署攻擊鄭州、徐州線,鉗制孫元良兵團。

高聳於秋日晴空中的中嶽嵩山,依然是那樣安詳。但在嵩山腳下,卻在緊張地進行大戰前的準備。

中央軍委發起淮海戰役的電報已到,連日來,鄧小平與劉伯承、陳毅不斷開會,共商作戰部署。

中原野戰軍主力在大別山拖瘦了,但卻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經過仔細商量,劉鄧和陳毅決定首先攻取鄭州,以吸引孫元良兵團回援,或吸引邱清泉兵團一部向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

關於鄭州戰役的具體部署,確定由陳賡和陳錫聯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縱隊及豫西軍區、豫皖蘇軍區武裝,在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的配合下,於10月下旬發起作戰,並責成陳賡和陳錫聯制定詳細作戰方案。10月13日,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縱隊的司令員楊勇、陳錫聯、陳賡、秦基偉制定了鄭州戰役作戰計畫,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看了十分滿意。

18日,劉陳鄧下達鄭州作戰的基本命令。具體部署是:以第一、第二縱隊為東兵團,在鄭州城南至東北方向實施突擊;以第四、第九縱隊為西兵團,由鄭州西南至正北方向實施突擊;以豫皖蘇軍區第1、第5軍分區的3個基幹團兵力,位於開封以東、以西地區,破壞隴海鐵路,牽制和阻擊可能由開封西援之劉汝明部,並截擊鄭州可能東逃之敵;以豫西軍區第4軍分區基幹團和九縱第77團組成北支隊,直插平漢路黃河以南,阻擊新鄉南援之敵,並防鄭州之敵北逃;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則在黃河北岸新鄉至黃河鐵橋之間發起攻勢,協同作戰。

這時因濟南解放,徐州吃緊,駐鄭州的孫元良部隊已東調,以駐新鄉的第12綏區司令部率40軍一部接替它的防務。當時鄭州之敵計有第146師(欠317團),第228師(轄3個團,原為暫編第26旅,改師後歸99軍建制),第39師之115團,及汜水、滎陽、新鄭、鄭縣等保安團共1萬餘人,分駐鄭州至黃河鐵橋之間。

鄭州已成了孤零零的十字架。劉伯承司令員幽默地說:「蔣介石是信奉上帝的;總有一天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10月21日夜,鄭州戰役發起。第一縱隊和第九縱隊奉命首先完成對鄭州之敵的包圍,爾後由第九縱隊在城西北角突破。40軍是劉鄧的老對手。1945年在平漢戰役中,它就被劉鄧全殲。這個軍的106師師長李振清(又叫李鐵頭)被俘後釋放回去,又把它重建起來,改稱整編第40師,駐守安陽城。劉鄧挺進大別山,它被調到高山鋪地區,再次被我殲滅。想不到它又被重建,恢複了軍的番號,成為綏靖部隊,駐守鄭州。

10月22日凌晨3時,我右翼第一縱隊旅長楊俊生率領的第1旅第2團,攻佔了鄭州東北3公里處的祭伯城,豫皖蘇軍區第5軍分區部隊佔領了開封、鄭州間的中牟縣城,九縱26、27旅主力分別進入預定陣地。鄭州之敵發覺被我主力包圍,不敢固守,於22日6時傾巢棄城北逃。

至22日17時,鄭州逃敵全部被殲,鄭州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接著,10月24日夜,中原野戰軍和華北軍區密切配合,同時向黃河鐵橋南北橋頭堡壘攻擊,全殲守敵,鄭州戰役勝利結束。

「鄭州的得失,常常決定中原戰局的成敗。」

鄭州戰役的勝利後,開封的守敵不戰而逃。隴海路上串珠般的三大名城——洛陽、鄭州、開封全部獲得解放,影響極大。

河南開封城外,有幾支鐵流在默默行進。鄧小平和陳毅乘坐一輛中型吉普車,率領著中原野戰軍的幾路縱隊由西向東,向徐州方向轉戰。

鄭州戰役後,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華東野戰軍開始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行動,即集中7個縱隊擔任割裂、圍殲新安鎮、阿湖地區的黃百韜兵團;以6個縱隊從東、北兩面緊逼徐州,阻擊可能由徐州東援之敵;中原野戰軍主力在鄭州作戰後,迅速東進,舉行徐蚌作戰,斬斷敵人交通中樞津浦路徐蚌段,以孤立徐州之敵。

10月26日,鄧小平、陳毅率領中原野戰軍第一、第三、第四、第九4個縱隊從鄭州出發,沿隴海路東進,奔赴淮海前線。

當部隊經過開封,進至商丘東南地區時,傳來了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完全解放的消息。陳毅和鄧小平來到古都汴梁,登上城頭。

向東望去,在銅山、兩淮、海州的上空,已不是一股一股初起的烏雲,也不是頻催山雨的風,而是綿延千里廣漠無垠的密雲正在凝聚,只待天風吹來,傾盆大雨就將下降。天風海雨逼人!

向後看去,開封府金碧輝煌的大相國寺,殘垣破壁的灰色城牆,滿是污水的護城河,都隱沒在落日餘暉里。

天色漸暗,戰士們心裡卻在展現著一幅壯麗的圖畫。他們知道,一場空前絕後的大決戰,就將在古戰場上展開。為了迎接這場大戰,此刻,從中原大地到淮北平原,幾十路大軍正向著一個目標奮勇前進,幾十萬人馬在晝夜不停地賓士。

在豫西,劉伯承司令員正率領著王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