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淮海大決戰,中原逐鹿總結局 第十一章 運籌帷幄,淮海大戰一觸即發

在離中原千里之外的一個小村子,北京西南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村,毛澤東在日夜思考著中原戰局。

至11月初,人民解放軍秋季攻勢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濟南戰役殲敵10萬人,遼瀋戰役殲敵47.2萬人,並解放了東北全境,使戰爭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時,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已下降到290萬人,北線「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集團正被壓縮在幾個主要城市,南線西北戰場的胡宗南集團被擠到關中一隅,中原戰場的劉峙、白崇禧兩個集團共93萬人被孤立在徐州、武漢及其周圍。劉峙集團轄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等4個兵團,以及第1、第3、第4、第9等4個綏靖區部隊,以徐州為中心相互靠攏,企圖固守徐州、控制隴海路商丘、海州段和津浦南段,屏障南京。白崇禧集團轄張淦(第3兵團)、黃維(第12兵團)、宋希濂(第14兵團)等3個兵團及第5、第13、第16等3個綏靖區部隊,控制平漢南段,扼武漢、信陽、襄樊,屏障華南。

敵人各個集團不僅不能構成完整戰線,而且已經陷入被動挨打、面臨覆沒的境地。

這幾天,毛澤東總是睡不安穩。東北戰場大局已定,他本該放鬆幾日了。但是,迫在眉睫的淮海戰役使他夜不能寐。那裡的情況比東北戰場複雜。淮海戰役是在蔣介石的家門口較量,敵人的抵抗會更加頑強,後勤保障、兵力支援也極為便利。而這一仗成敗,將直接影響到中國革命的進程。

桌子上放著兩份電報,都是粟裕發來的。一份報告說淮海戰役已準備就緒,整個戰役希望能由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對此,毛澤東已經代表軍委答覆,同意了粟裕的要求。另一份電報是粟裕和譚震林就部隊的兵力部署和攻擊時間提出的具體意見。

毛澤東坐到剛從石家莊運來的舊式沙發上,把電報和地圖攤在腿上。他的腦海里翻滾著徐淮大地的戰爭風雲。他反覆思索著關於首殲黃百韜的戰略決策。這極其重要的一步會被蔣介石及其參謀部識破嗎?萬一黃百韜縮回徐州,戰略態勢又將出現什麼變化?

他不停地抽煙,一口接著一口……

現在,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迫在眉睫,東北野戰軍即將入關,怎樣才不會驚跑北平、天津一帶60餘萬國民黨華北軍隊呢?

屋外熟悉的腳步聲驚動了沉思中的毛澤東。是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以及葉劍英等作戰指揮部的同志來了。

一個至關整個戰局的軍事會議在西柏坡簡陋的農舍里嚴肅、緊張地進行著……

毛澤東用他濃重的湖南口音說:「我看就這麼定了。十幾年前,蔣介石在中原贏了各路軍閥諸侯,今天,一定會在中原輸給共產黨人,輸給人民。我立即寫電文,電令粟、譚(即譚震林),並告劉、陳、鄧,要求他們於11月7日或8日的晚間,在各處同時發起攻擊,給敵人造成淮海戰場處處是解放軍主力的假象,使他們各懷惶恐,不敢互相支援,以利於解放軍乘機迅速割殲黃百韜。」

11月14日,毛澤東揮動如椽大筆,書就《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滿懷信心地指出:「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佔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佔有優勢。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一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同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原野戰軍立即東出徐蚌。並於16日決定成立淮海前線總前委,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5位同志組成,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為常委,由鄧小平任書記,統一領導與指揮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在原擬淮海戰役計畫基礎上,以徐州為中心與蔣介石最大的戰略集團進行大規模決戰,準備以3至5個月的時間各個殲滅敵人於淮河以北地區。

毛主席在決定中指示總前委說:「淮海戰役為南線空前之大戰役,此戰役勝利,長江以北局面即可大定。」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

1948年11月5日,徐州機場。

一萬多官兵默然無聲,灰濛濛的一片,成方隊整齊排列。

劉峙在兵團司令官和隨從們的簇擁下疾步前行,兩眼環顧整個機場。

機場上上萬人的目光此刻全都投向他。這位曾經在北伐和抗戰期間先後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上將總司令,胸前的軍功標記好大一片。

數日前,南京國防部向他透露:白崇禧將來徐州接替他的職位。他覺得很難堪。他手下的高級幕僚更是難以接受,時不時在劉峙面前發牢騷。劉峙氣得連喝了幾天悶酒。後來聽說白崇禧不來了,劉峙頓時喜形於色。三天前,南京方面通知劉峙,蔣介石要親自到徐州安排戰事。劉峙既緊張又興奮,連夜調動萬餘部隊在徐州機場演練,準備接受蔣介石檢閱。

今天上午,國防部來電說,蔣介石因有要事滯留南京,改由參謀總長顧祝同銜命前來徐州召開軍事會議。

蔣介石不來徐州,劉峙有些失望。但顧祝同也不是等閑之輩。讓顧祝同親眼看看徐州的軍威,回去向老頭子報告,老頭子自然會高興。所以,當參謀問他機場閱兵還搞不搞時,他未免有些生氣:「這還用問?不但要搞,還要搞得更好!」

西南方向傳來飛機轟鳴聲。

機場上的每個頭顱似乎都被天空中一根無形的繩索套住了脖子,一起吊起來。

在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中,最具風采的恐怕要數參謀總長顧祝同了。當他在矮小墩實的作戰廳廳長郭汝瑰的陪同下,一步步走下飛機,眾星捧月般的出現在一大群高級將領之中的時候,他那適中的身材、灑逸的風度更顯得鶴立雞群。

……顧祝同的目光越過周圍的將官,平視過去,只見機場上等待受閱的隊伍在寒風中穆然不動。放眼遠眺,雲龍山、古黃河、徐州市若隱若現……哦,徐州!顧祝同的心弦顫抖了一下。這裡又要變成戰場了。

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開封后,國民黨統帥部判斷:華東野戰軍可能南下蘇北,中原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有可能東進。若華東、中原解放軍聯合發動攻勢,「中原會戰將在徐州方面進行。」因此,10月23日,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緊急作戰會議,制訂了「徐蚌會戰計畫」,其基本構想是:徐州「剿總」除留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外,隴海線各次要城市一律放棄。主力於徐州至蚌埠間鐵路兩側地區實行攻勢防禦,集中全力尋求由平漢路東進和津浦路南下的解放軍,進行決戰。

徐州古稱彭城,是我國著名古郡之一。

這兩句詩,概括了徐州的戰略地位,也道出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的交界處,從古至今都是扼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它又是連接南北的必經之地。交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徐州素有「軍事重鎮」之稱。尤其在疆域分裂,南北對峙之時,徐州更顯得重要,真是:「九里山下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

自春秋戰國時起,徐州介於齊、魯、吳、越、宋諸國之間,這裡一直是諸侯爭霸中原最注目之地。從公元前573年起,楚、鄭伐宋奪取徐州;晉、魯、衛干涉圍困徐州;越王勾踐北上徐州;齊、魏,齊、楚爭徐州,真是連年戰爭不已。到了東漢末年,徐州又成為必爭之地,如曹操攻陶謙,唐代統治者與藩鎮戰徐州。宋代以後,徐州地近京畿,地位更加重要。古往今來,這兒一直在龍爭虎鬥。據文字記載,從夏帝15年到如今就有400餘次戰事。而劉邦、項羽的垓下大戰更是悲風千古,震撼史籍。辛亥革命元勛、卓越的軍事家黃興說得更透徹:「南不得此(徐州),無以圖山東;北不得此,無以窺江東,是勝負轉戰之地。」

徐州「剿總」中將參謀長李樹正威嚴的口令聲和報告聲將顧祝同的思緒召喚回來。軍樂響過,閱兵正式開始。劉峙和顧祝同並肩走向受閱部隊。劉峙比顧祝同年長四歲,可看起來要蒼老很多,兩人最大的相似之處是寬容大度。劉峙總是以元老自居,看到年輕軍官一個個飛黃騰達,從不嫉恨。「你們是我的學生,尊我一聲老師就行了!」就像蔣介石總忘不了他曾是黃埔軍校校長一樣,劉峙最得意的是擔任軍事教官的經歷。顧祝同對下級的寬厚則往往讓下屬們吃驚。他不禁官兵賭賄,只要能打仗就行。正因為如此,顧祝同的麾下彙集了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人和最下流的惡棍。雜牌軍將領黃百韜也因投靠他,才得以消災免禍,平步青雲。

聽到劉峙沉重的喘息聲,顧祝同漸漸地放慢了步子。他想起在飛機上郭汝瑰的一句笑語。十幾分鐘前,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