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挺進國統區,千里躍進大別山 第十章 造勢作戰,劉鄧大軍問鼎中原

風雪大別山,滿山皆白,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冰封雪蓋之中。然而,那些紮根並且擁抱大山的冬青松柏卻聽到了凍土底層嘩嘩的流水聲,聞到了春的氣息,感受到了春的涌動。

1948年2月24日,元宵節。

當晚,鄧小平將率領「前指」到達韋寨,與「後指」會師。

早在2月7日,中央軍委就電請劉鄧率指揮部和野戰軍主力轉出大別山,進至淮河、隴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間,設立南線指揮中心,統一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集團,展開中原作戰。

2月9日,正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鄧小平致電中央軍委:為對付敵人的殘酷掃蕩,並部署主力轉移後的工作,野戰軍主力須留大別山再與敵打一個圈子。

2月22日,鄧小平在大別山部署主力轉出後的工作,要求作好反「清剿」準備,而後以中原局名義發出《關於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要求在主力轉出後,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要以更廣泛積極的游擊戰爭,獨立自主地堅持大別山戰略陣地。

一切都安排妥當後,劉伯承和鄧小平才依依不捨地轉出大別山。

誰也不會懷疑,劉鄧大軍在這裡紮下的腳根再也不會動搖!

此時,劉伯承早已等候在韋寨村外的野地里。他穿著一身在大別山自製的,稻草灰染的灰棉衣,有的地方都磨白了。人也顯得老了。但他腰扎皮帶,頭戴軍帽,衣冠整潔,精神飽滿。

劉伯承身後是兩排長長的歡迎隊伍。劉伯承在踱步,眼睛始終盯著前方。75個日日夜夜雖不算漫長,但這畢竟是劉伯承和鄧小平最久的一次分別。

「鄧政委來了!」一個戰士喊起來。夜色中,馬蹄噠噠。

劉伯承看不清,向前走幾步,停下,突然大步走上前去。

鄧小平遠遠地跳下馬,朝劉伯承奔來。

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語言顯得多餘,兩雙緊握的手包容了全部的情感。時間,在這雙手相握的一瞬間凝固了。

良久,鄧小平望著劉伯承滿臉的皺紋和銀白的髮絲,沉甸甸地說:「司令員,你的白髮又多了。」

劉伯承幽默地說:「沒啥子事嘛,這回出山可要與蔣介石、白崇禧周旋一番了。」

說完,劉伯承上上下下打量著鄧小平:「鄧政委,你……瘦了。」

鄧小平微笑:「總而言之,我們都還活著,這就是蔣介石最頭疼的問題。」

劉伯承開懷大笑:「記得進大別山的時候,我就說過,我劉伯承還不想死,我還要睜著一隻眼睛,試看中原逐鹿,鹿死誰手?如今,離這一天不遠了。」

從大別山轉出的部隊淚水洗面。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如果不是他們依舊雄赳赳地邁著整齊的步伐,這已經難以稱之為「部隊」了。自製的棉衣裂開一道道口子,露出帶著棉籽的棉花;草灰、樹汁染成的棉布早已褪色,現出紅的、綠的、花的「原形」……

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亂髮蓬鬆,須如荒草,形若一隊浩浩蕩蕩的「叫花子」。在這一形象後面,隱藏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進大別山前,即1947年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出征時的實力統計:

第一縱隊32,357人,

第二縱隊31,000人;

第三縱隊26,468人;

第六縱隊26,322人;

野戰軍直屬隊6,370人,

總計南下122,517人。

堅持大別山鬥爭到1947年11月29日,野戰軍司令部向軍委彙報實力統計:

第一縱隊23,000人;

第二縱隊19,000人;

第三縱隊24,000人;

第六縱隊22,000人;

野戰軍直屬隊3,000人;

共計91,000人。

此時比南下前減員31,517人。

主力轉出大別山後,未經補充時的實力:

第一縱隊15,363人;

第二縱隊11,627人;

第三縱隊15,384人;

第六縱隊14,280人;

除去野戰軍直屬隊不計,尚存56,654人。

主力轉出大別山時,留下一批軍區部隊和分遣開展地方工作的人員,姑且計萬餘,即便加上此數,亦不足70,000人。

由浩浩蕩蕩的12萬大軍變為不足7萬人馬,不需再舉更多的例子、發更多的感慨了。僅此冷冰冰的數字,足以使人體味到,為了實現偉大的戰略轉折,劉鄧大軍所付出的艱難、困苦、英勇和犧牲。

從出擊隴海到南渡黃河,從魯西南大戰到搶渡汝河、淮河,再到大別山戰略展開和反圍剿,劉鄧大軍的指戰員用鮮血染紅了中原大地,也把全國戰局從防禦帶入進攻。

鮮血沒有白流,汗水沒有白灑。

時令進了3月,陝北的風依舊又硬又冷。連下了兩天雪,傍晚時突然放晴,大風卻沒有止,捲起冰碴子般的雪粒漫天呼嘯,「唰唰」地往窯洞的窗欞上撲。

毛澤東的棉衣打著補丁,他解開領扣,拉下脖子上的圍巾,一手卡在腰,一手夾著香煙,燈光映著他的臉,目光從案頭上的電文移開。

電報是劉伯承、鄧小平2月12日發來的。近一個月來,毛澤東讀了又讀,放不開手,屢次研究上面的內容。

電文說:

根據總的任務,我們三軍確定向西……戰役組織,應以陳謝、陳唐兩部先向西進,吸引(敵)10師、11師向西,以便大別山部隊集結,迅速補充新兵,尾10師、11師之後,吸引大別山之敵向西進……第一次戰役,須侯情況了解,才能確定……總以既能殲敵,又能調動敵人為原則。

毛澤東又一次用紅筆在「向西」二字下划了粗線,猛吸一口煙,臉上泛著微光,自語道:「好個向西方略。」

到1948年初,隨著圍攻大別山的失敗,蔣軍在全國其他戰場上也迭遭嚴重打擊。為了應付人民解放軍越來越猛烈的攻勢,蔣介石不得不收縮戰線,由全面防禦改為重點防禦。除企圖繼續堅守東北、華北外,對於生死攸關的中原戰場,更是儘力糾集重兵建立重點防禦體系:津浦、隴海、平漢之間的豫皖蘇地區,有陸軍總部徐州司令部顧祝同部17個整編師;大別山、江漢、桐柏地區有國防部九江指揮所白崇禧部16個整編師;隴海路潼關、洛陽段有西安綏署胡宗南的1個整編師。共計34個整編師54萬人,約佔當時國民黨軍隊作戰部隊1/3的兵力。這些部隊,主要活動於津浦、平漢、隴海三條鐵路沿線,尤以這三線樞紐鄭州、徐州、武漢為重點。

蔣介石之所以置重兵於中原戰場,是由當時全國的戰略形勢和中原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從1947年7~8月間,解放軍發動戰略進攻以來,戰線步步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推進,解放區得到鞏固和發展,解放軍力量日益壯大。在中原地區,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把敵人這個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戰略後方變成了解放軍繼續前進的戰略基地。解放軍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南可進退長江,鉗制南京、武漢,威懾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漢水、大巴山叩擊川東門戶。因此,蔣介石唯有放棄圍攻大別山的計畫,回兵鞏固鐵道線與中等以上城市。

一場全國性的戰略大決戰即將開始。

全國戰局一盤棋。毛澤東猶如棋聖高手,宏觀博覽,以他軍事家的膽略、政治家的洞察、文學家的浪漫,大手一揮,形同九天攬月,又準備走第二步棋。這就是第二個躍進:令粟裕率華野的三個縱隊南渡長江,直搗閩浙贛,把解放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後方。

現在,粟裕大軍已集結濮陽,正為南下渡江厲兵秣馬。

劉伯承縱觀中原戰局,決心採取「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戰法,把攻擊目標首先選擇在洛陽,以此調動敵人,掩護野戰軍主力出山。

洛陽系九朝古都,位居陝、晉、豫三省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當前,它是隴海線上的軍事重鎮,又是連接中原和西北的戰略要點。本來蔣介石派有西安綏靖公署的裴昌會兵團在潼(關)洛(陽)間守備,另遣青年軍206師擔任洛陽城防。3月初,西北野戰軍宜川大捷,胡宗南告急,蔣介石將裴昌會兵團調回西安,令206師改隸鄭州孫元良兵團。孫元良迫於華野西兵團兵臨許昌一帶,正忙於守備鄭州,無暇西顧,只派出少數兵力進至洛陽東面的黑石關擔任警戒。這就造成了隴海線鄭(州)潼(關)段的空虛。

劉鄧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果斷地發動了洛陽戰役。戰役由華野陳唐兵團和陳賡兵團實施。3月7日,參戰部隊冒雨突然行動。右路華野陳唐兵團八縱隊連夜插向洛陽以東,於翌日拂曉襲占黑石關要地,準備阻擊胡璉、孫元良西援;第三縱隊於當夜進抵洛陽以東及東南,準備攻城。左路陳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