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創世紀 第256章 波茲王國崛起

加百列通過了「命運的考問,末日的審判」,消失在那灰色的漩渦中,到達不生不滅的永恆,在黑色閃電攻擊下所受的傷痛瞬間消失了,一無所有的世界裡也無所謂痛楚,就連她這個人也等同於不存在。

時間不知過去了多久,因為本就沒有時間的概念,在人間也許只是一剎那,也有可能是很久,加百列終於回過神來。此刻的她是一種唯心的存在,當靈魂恢複清晰的時候,這位神靈終於清醒過來,莫名感受到一種指引,似乎能夠一步踏入另一個世界。她已經看見了極遠又似極近的地方有一點光明。

她正要向這一點光明飛去,或者說是這一點光明主動向她接近,似要將她指引進另一個世界裡,緊接著這點光明卻消失了。加百列正在錯愕間,阿蒙的身形突然出現在面前,揮手開闢了一片孤寂的時空,一段複雜而深奧的信息印入了加百列的靈魂,她同時也感受到形神之傷所帶來的痛楚。

阿蒙放棄了自己所開創的那個世界,臨時開闢了一片時空讓加百列療傷,並在第一時間將超脫永生後的很多玄妙告訴了她。加百列向著阿蒙行禮,當她重新站起來時已經恢複了正常的樣子,手捧一枚閃著金光的神石遞給阿蒙道——

「我的神,依靠這枚神石的守護,我最終通過了考驗來到您的面前。這枚神石並未損毀,卻多了一道淚痕。」

阿蒙接過瑪利亞留下的那枚眾神之淚,淡淡的金光中果然看到了那道淚痕。這淚痕不是裂紋也不是神石本身的紋路,所有普通神石以及各種特殊神石都是不含任何雜質的,不論是什麼顏色,質地都是純凈透明沒有一點瑕疵,如果上面出現裂紋的話,隨即就會損毀化為粉末。

這道淚痕出現在光輝中,不論把神石轉到什麼角度去看,淚痕就浮現在目光凝視的地方。

神靈之間沒有必要開口多做交流,靈魂中印入的信息便能清晰的說明一切。阿蒙點了點頭托起了眾神之淚,金光灑在加百列的身上,它守護著這一位超脫永生的神靈療傷,時間又不知過去了多久。

加百列的傷勢漸漸恢複了,已經沒必要總留在這片孤寂的時空里,她可以返回人間到伊甸園中自行療養。阿蒙卻打算等她完全恢複再傳授一些神靈的修鍊奧妙,所以一直靜靜的托著眾神之淚站在孤寂的時空中。

但阿蒙並沒有等到加百列完全恢複,不知何時也不知為什麼,眾神之淚發出的金光突然一顫。他面前的加百列也有所感應,從彷彿冥想的狀態中抬起頭問道:「我的神,出了什麼事讓您如此震驚?」

連自己親手開創的神國世界都可以放棄的阿蒙神,還有什麼意外的事情能夠擾動他的靈魂呢?同時有兩件事發生,一是在人間,阿蒙敬若師長的大神術師歌烈於戰鬥中陣亡了;二是阿蒙聽見了一個遙遠的呼喚,竟來自遙遠的阿努納啟神國。

歌烈在哈梯王國中的威望甚至超越神靈,地位與榮耀也無人可比,是什麼樣的戰爭需要他老人家沖在前線?這位幾乎是大陸上最出色的軍事指揮家又怎會陣亡呢?事情還要從頭說起,此時距阿蒙離開人間已有十二年。

……

阿蒙在靈魂中煉化融合太初蓮花與天命書簡,以人間歲月計算用了三年,開創一片神國天地直至毀滅,以人間歲月計算用了七年半,守護加百列療傷又用了一年半。在加百列到來之前阿蒙一直心無旁騖,沒有理會人間所發生的任何事情。

就在這十二年中,天樞大陸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蒙遊走列國所結識的人們,命運幾乎都發生了改變。這一切的發生,某種意義上都是因為一個神靈的出現,他就是脫離阿努納啟神系的馬爾都克。在人間,也伴隨著一個王國的興起,就是波茲王國。

波茲王國遠在天樞大陸以東,歷史上是一處不引人矚目的荒涼偏遠之地,有很多原始部落以及弱小的國度存在,波茲只是其中之一。波茲興起的過程,便是這些部落與國度被吞併融合的過程,但波茲與天樞大陸各國所打的交道非常少,人們對它的了解也不多。

阿蒙所見過閱歷最豐富的凡人是伊索,這位奴隸城主曾去過很多地方記錄過無數的傳說。摩西等人在返回家鄉的途中,曾受到一位陌生神靈的誘惑,這位神靈自稱巴克利。阿蒙在伊索所講述的故事中聽說過這個名字,他是波茲王國所信奉的神靈。阿蒙也懷疑這個巴克利可能就是馬爾都克的另一種身份。

阿蒙的猜測是對的,巴克利就是馬爾都克的另一個名字,就像阿蒙也有另外的名字叫阿羅訶或撒旦。神靈的名號並不是人間神殿所獻上的讚美名銜,每一個名字都對應一個獨特的身份與一種獨特的指引,世間的信眾甚至並不清楚其真正的含義。

在阿蒙離開人間之前,波茲王國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快速的興盛與擴張時代,這竟然直接與辛納赫大帝的征戰有關。亞述帝國崛起時,辛納赫大帝不僅進攻了巴倫與都克平原,還向帝國東境發起過征戰,屠掠了很多弱小的部落與國度。

很多鬆散的部落與國度無力自保又害怕亞述帝國的殘暴征屠,為了生存自保,於是便紛紛投靠東邊日漸強大的波茲王國。結果波茲和亞述的疆域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延伸,最終演化為接壤的狀態,形勢暫時穩定下來。

辛納赫遇刺之後,波茲王國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名叫居魯士。塞米爾女皇做出召回浮士德與巨人軍團、放棄都克平原的決定,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東邊波茲王國崛起的壓力。浮士德回國後留在了皇都尼微城,而巨人軍團被派往了東部邊境,以防範波茲王國的進攻。

塞米爾認為,如果波茲王國繼續向西擴張的話,首當其衝與之發生戰爭的應該是亞述帝國。但是塞米爾猜錯了,波茲王國避實就虛,首先向亞述以北的埃蘭王國發起了進攻,時間就在阿蒙離開人間之後不久。

……

在亞述帝國以北,古時是一片蠻荒之地,生活著一些游牧部落,這些部落受到天樞大陸文明的影響,學會了建造城邦,在遷徙中漸漸定居融合,建立了一個叫埃蘭的國家。

居魯士的軍隊首先征服了埃蘭,消滅這個王國後建立了一個行省,任命總督負責訴訟、賦稅與境內治安,將這個原始落後的王國改造為現代城邦的形式,建立了一整套行政與軍事制度。

吞併埃蘭後不久,波茲大軍繼續向西推進,從北方繞過亞述帝國直接到達哈梯王國的東北邊境,攻佔了哈梯的呂迪城邦。

呂迪處於哈梯東北角接近蠻荒的邊緣,歷來只受到過零散的游牧部落襲擾,城邦守衛鬆懈,在波茲大軍入侵時一觸即潰。亞設國王派出的大軍趕往邊境迎戰,結果也被居魯士殺得節節敗退。這位登基以來自恃甚高的國王終於意識到事態不妙,於是親自登門請求歌烈出面指揮大軍。

歌烈近年來已不再理會哈梯王國俗務,他心裡清楚自己在王國中的威望太高,已經影響到亞設國王的權威地位,所以乾脆躲清閑免得遭疑忌,亞設國王也樂見如此。可這一次情況不同,亞設國王本可以派使者召喚歌烈,但卻親自前往敘亞城邦登門拜訪。

歌烈復出,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在美索與布達米亞城徵集軍隊開往東北邊境,這兩座城邦是在征戰中建立的,城邦守備軍甚至普通居民都是能征善戰之輩,其將領也是歌烈親自調教出來的嫡系人馬。第二件事是派使者與亞述帝國商談結盟,兩國聯合抗擊波茲大軍。

亞述帝國原先的策略是坐山觀虎鬥,他們認為哈梯王國不像埃蘭那麼弱小,波茲大軍無論勝敗都將付出重大的代價。如果波茲大軍敗了,亞述帝國可以趁機出手;如果波茲大軍勝了,亞述帝國也可以趁其疲憊之時從側後方攻擊。

但是歌烈卻告訴亞述女皇塞米爾,波茲王國的實力超出了原先的估計,哈梯大軍難是對手。若真等到哈梯戰敗,按照居魯士逐步蠶食、以戰養戰的策略,亞述帝國很難揀到趁虛出手的便宜,反而會成為下一個被蠶食的目標,戰略上最佳的選擇就是聯手夾擊。

亞述群臣商議之下,最終還是認為歌烈的判斷是對的。波茲王國吞併了埃蘭,並沒有損失什麼反而實力大增,如果等到它再擊敗哈梯,亞述帝國將被三面包圍,於是派出大軍攻擊敵人的側翼。

主戰場發生在哈梯王國的呂迪城邦以及波茲王國的埃蘭行省一帶,哈梯王國與亞述帝國聯合作戰,打退了波茲王國的進攻,但波茲王國仍然守住了埃蘭行省。

波茲王國暫時收兵固守,北部戰線沒有取得成功,而哈梯與亞述的損失也不小,短時間內無力發動遠征作戰,就這樣又對峙了好幾年。此後歌烈建議亞設國王再派使者與亞述帝國商談,爭取再度聯手主動出擊。

亞設國王卻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他不想發動遠征自有道理,哈梯王國是在一場大敗之後集中力量又聯合了亞述帝國,才擊退了波茲王國的進攻。波茲王國的本土遠在亞述以東,就算哈梯王國發動遠征取得勝利,也是讓亞述帝國白揀便宜,他們取得不了實際的利益,只會大大消耗本已受損的國力。

就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