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諸神之戰 第139章 生死皆非

梅丹佐操控飛梭離開了阿蒙的領地,這樣比騎馬長途跋涉快多了,阿蒙叮囑他路上小心,在天上飛的時候盡量避開人煙密集的城邦。又過了幾天,算算日子派往伊西絲神殿的那名親衛早該回來了,可一直沒見人影,阿蒙很有些納悶。

伊西絲神殿的最高掌權者是聖女,而負責所有典籍文書事務的是大祭司喬治,只有這兩人才能否決他的請求,難道那捲典籍真的是那麼重要,瑪利亞或者喬治不同意阿蒙借閱?於公於私,這種可能性都非常小啊。

阿蒙正想再派人去伊西絲神殿催一催,不料伊西絲神殿的使者恰在此時到來,令阿蒙很意外的是,竟然是大祭司喬治親自將那捲典籍送上門。更令他意外的是,喬治還帶來了一條消息與一個人。

消息是關於巴倫王國與哈梯王國的,這兩國之間不久前開戰了,哈梯王國在大佔優勢的情況下卻突然撤兵,因為國王路西爾駕薨。

在吉爾伽美什進犯埃居帝國的同時,巴倫王國的精銳馬爾都克兵團與另一支城邦兵團基什兵團就已經在幼底河中游的渡口集結。當烏魯克軍團推進到埃居境內、佔領了海岬城邦的大片土地之後,馬爾都克兵團與基什兵團也趁勢渡過幼底河逼近都克平原。

巴倫王國的軍隊在敘亞沙漠的東北角、內陸湖的東南角駐紮,也在等待著烏魯克軍團的消息。假如吉爾伽美什的戰略意圖實現,那麼巴倫大軍便再無後顧之憂,整片敘亞沙漠都在巴倫王國的控制範圍內,趁勢北上渡過內陸湖就可以佔據整個都克平原。

哈梯剛剛與埃居帝國達成和平協議,本不欲再戰,但有強敵虎視眈眈,也不得不重新集結軍隊,推進到內陸湖的西南角嚴陣以待。

哈梯大軍還沒有完全撤回,此時重新集結也方便。國王路西爾沒有再回前線,徑直返回了王都,臨行前想重新任命歌烈為戰場總指揮,確實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但歌烈卻拒絕了這一任命,向國王推薦了亞設王子。

亞設王子是路西爾最喜歡的小兒子,這一次隨國王親征,在路西爾被阿蒙劫持期間,歌烈不在前線大營,他曾經代行戰場總指揮許可權,也是中規中矩。這位王子經歷了上一場大戰,跟隨在歌烈虛心求教,與前線的眾位將領相處的也十分融洽,由他來做戰場總指揮,無論是身份、閱歷、人脈都很合適,而且是難得的鍛煉機會。

路西爾本就有幾分忌憚歌烈在國中的影響,這個建議正中下懷,於是順水推舟任命了亞設為戰場總指揮。亞設王子自己心裡倒有幾分沒底,又央求歌烈做為全軍主神官,這是一個以前沒有的新職位,實際上就是在前線輔助王子指揮戰役,歌烈點頭答應了。

亞設王子名為總指揮,但對歌烈是言聽計從,歌烈建議他按兵不動,亞設王子就一直保持觀望並不急於交戰,兩國大軍遙遙對峙卻呈奇異的靜默狀態。

埃居與哈梯之間是同盟關係,歌烈每天都派人到海岬城邦獲取最新戰報。士兵們不用作戰,但軍中有一批神術師可累壞了,駕馭飛梭交替往返,一天都不間斷。而那邊的巴倫大軍也在等待烏魯克兵團的消息,一旦南部戰線穩定,他們就可以趁勢進軍了。

就算是一名大神術師,如果保持足夠的體力不至於過度消耗,正常情況下駕馭飛梭從哈梯大營到海岬城邦也需要兩天多。以同樣的速度,從巴倫大營穿越沙漠到烏魯克兵團的後方需要三天多。也就是說一次飛梭往返,巴倫大軍需要七天,而哈梯大軍需要五天。

實際上,巴倫大軍沒有向歌烈這樣如此密集的不間斷使用飛梭傳信,掌握高階空間神術與氣元素神術的神術師才能駕馭飛梭,至少也得是一名法力深厚的六級神術師,這得派出多少神術師才能每天不間斷的往來啊。誰也不清楚目前的對峙要持續到什麼時候,這也是一場巨大的人力消耗。

大陸第一武士恩啟都隕落,吉爾伽美什黯然退兵,歌烈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比巴倫大軍整整提前了四天。得到消息的當時,歌烈建議亞述王子立刻進軍,在巴倫大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發起突擊。

作戰計畫也是歌烈制定的,亞設王子手中指揮著恩里爾、阿努、南納爾三個軍團,歌烈的進軍路線卻不是直撲巴倫的大營,而是從南部的敘亞沙漠直接插過去,南納爾軍團向北發起攻擊。

這一個軍團當然無法戰勝巴倫大軍,行軍途中恩里爾軍團再回身包抄,接應撤退的南納爾軍團阻擊巴倫大軍的反撲。至於歌烈親手組建的最精銳的阿努兵團,並沒有理會後方的遭遇戰處於不利境地,一路突破重重防線進入到巴倫境內,佔據了幼底河西岸的渡口。

這一招分兵阻敵、穿插突襲敵後的戰術讓巴倫王國的兩個軍團大亂,幼底河渡口一帶失守,他們的後路就被切斷了。巴倫大軍一開始取得了幾場勝利,眼看就要把南納爾軍團與恩里爾軍團逼退到沙漠中,這時阿努軍團佔據了渡口,並奪取了敵人囤積在幼底河岸邊的後勤輜重。

在歌烈的建議下,亞設王子將阿努軍團分成兩部,一小部扼守幼底河西岸,阻擊巴倫境內方向的援兵渡河,一大部回師包抄,夾擊後路已斷的巴倫大軍。巴倫大軍立時潰敗,差點沒有被平推到內陸湖中,連番苦戰才勉強在湖邊站穩陣腳,他們已是背水之戰再無退路。

前線的風雲突變也讓巴倫王國震動,緊急調集埃阿軍團趕來增援。若論國力巴倫強於哈梯,它的疆域更廣、人口更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生活也很富庶,但國力並不完全等於軍事上的戰鬥力。在亞設王子與歌烈的指揮下,圍繞內陸湖展開的大戰,哈梯已佔據絕對優勢。

巴倫想增援前線有兩個最大的問題,埃阿軍團恐不能及時趕到前線,就算能趕到,還要渡河強攻奪取幼底河西岸的陣地。對岸渡口已失,渡河作戰代價巨大,耗費的時間也長,困守待援的大軍十有八九撐不住。

在這種情況下,巴倫王國一邊命援軍加快行軍速度,一邊派使者乘飛梭趕往哈梯大營談判求和。所謂求和就是認輸,他們願付一筆贖金,請求哈梯大軍解圍,然後將兩個兵團退回幼底河東岸,兩國息兵,這樣雙方的損失都能減低到最小。

這可是個喪權辱國的差事,但使者又必須有足夠重要的身份,一般的大臣沒有資格來談。眾位王公貴族推來推去,最後這差事落到了一向閑散低調的馮紐王子頭上。馮紐王子表面上對王位爭奪不感興趣,好在民間遊歷結交各種人才,頗令國王漢莫拉比二世其他的侄子們忌憚。這一次他們是集體舉薦,好讓馮紐去背黑鍋。

本來國王想派小茜公主為使者,結果公主耍滑頭,自稱身體不適裝病不露面,國王的幾位侄子們又聯名推薦馮紐。國事為重,雖明知不是好事,馮紐王子還是領命而去。

馮紐只帶了兩名隨從,乘座大神術師傑凱操控的飛梭來到哈梯大營談判。亞設王子請教歌烈該怎麼談?歌烈建議:對付馮紐王子的招數就是「拖」,既不著急談出結果也不拒絕談判要求;對待巴倫大軍就是「困」,既不發起圍攻殲滅,也不讓對方有絲毫喘息之機;同時調集重兵加固幼底河西岸的防守。

拖的越久、困的越慘、幼底河的防守越穩固,對哈梯的形勢就越有利,在談判中能要的價碼就越高。

亞設王子就是這麼辦的,不緊不慢的談判,要價越來越高,馮紐王子是忍辱負重,硬著頭皮都答應下來了。年輕的亞設王子第一次正式指揮大軍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心態也不禁有些膨脹,最後竟提出了一個要求。

他要求巴倫王國承認,已被哈梯大軍戰領的幼底河西岸的大片土地都正式割讓給哈梯,這與吉爾伽美什曾經向埃居帝國提出的要求是一樣的。馮紐王子怎敢答應,哪怕哈梯王國索要再多的錢財與物資,都可以忍了,但這樣的要求超越了低線。就算巴倫王國能答應,他馮紐王子本人也會背上歷史的罵名。

一向謙和的馮紐王子終於發怒了,決定不談了,並且對亞設王子說道:「如果殿下固執己見,那麼就發起決戰吧,就算你們能夠全殲巴倫的兩個軍團、佔領幼底河西岸的土地,自身的損失也不會小。而巴倫王國將以舉國之力發起反擊,誰也得不償失!」

說完這番話馮紐王子就準備走,連先前答應好的各種條件都作廢了,談判正式破裂。歌烈在前線指揮大軍,留亞設王子在大營談判,聽說消息立即趕回來提醒王子殿下,他提的要求確實過分了,如果不想徹底翻臉就不能這麼談,不能把一場勝利變成長期敵對的消耗戰。

亞設王子此時也後悔了,趕緊挽留馮紐王子,收回以前的過分要求重新談判。此時巴倫境內趕來增援的埃阿兵團已經到達幼底河東岸,並沒有強行渡河,正在等待王子的談判結果。恰在這時,哈梯王都卻傳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逼的亞設王子不得不趕緊結束談判退兵!

國王路西爾死了,是暴病身亡。官方的說法,路西爾被阿蒙劫持時受了驚嚇,精神狀態一直是不太好,在回王都的路上又染上了風寒,雖然經過神官們的悉心調治,但始終沒有起色。

回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