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及其深遠影響 第二十三章 井岡山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鬥爭中,不僅創造與積累了政治、軍事、經濟等諸多方面的豐富經驗,而且構築和培育了一種優良傳統。這種優良傳統的通稱,就是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精神是無數革命前輩和先烈在井岡山血與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鮮血凝聚而成的一種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倡導和培育的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是什麼呢?中共兩任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都十分關注和重視井岡山精神,並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作了精闢的概括,這是我們今天研究井岡山精神的重要依據。

1993年4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視察井岡山時,就明確指出:「井岡山精神有豐富的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井岡山精神尤其要弘揚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第三,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精神」。

2001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作了「24個字」的概括,即「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

根據胡錦濤、江澤民同志的指示,我們認為,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應把握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就在於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井岡山道路正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在八七會議前,一直是照搬蘇俄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企圖通過中心城市的總暴動,達到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但是,大革命失敗的實踐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中國和蘇俄的國情不一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敵人以重兵盤踞在中心城市,而廣大農村、山區恰是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在我們黨內,當時真正認識到這點的人是不多的。八七會議後發動的秋收起義,仍然提出以佔領中心長沙為目標。未料三路人馬舉事後,一團在金坪失利,二團在瀏陽潰散,三團在東門受挫,起義部隊「竟致潰不成軍」。毛澤東正是在這個面臨全軍覆沒的關鍵時刻,審時度勢,鎮定自若,毅然放棄原定「取瀏陽直攻長沙」的軍事計畫,作出了「退兵萍鄉」的決策,率部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羅霄山脈中段轉移,引兵井岡,另闢蹊徑,從而不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開創了全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這一決斷和創造,既是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體現,又是無產階級敢闖新路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這是毛澤東悉心研究、探索中國國情的結果。毛澤東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建立「軍事大本營」的思想,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紅色政權「波浪式推進」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等等,對井岡山鬥爭的豐富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理論概括,撰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創立了中國革命紅色政權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找到了一條新道路。「井岡山點燃的星星之火,終至燎原,這就表明,如果毛澤東同志拘泥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不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可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尊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又不照搬照抄,善於和客觀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井岡山精神內涵的根本特徵。實事求是是共性,是思想路線,敢闖新路是個性,是實質問題。實事求是的目的是為了敢闖新路,敢闖新路的前提是實事求是。因此,可以說,實事求是是井岡山精神的首義,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

二是堅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個人倘若沒有理想信念,只能說是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一個政黨、一個民族倘若沒有理想信念,就失去奮鬥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完全處在白色勢力的四面包圍之中,黨和紅軍內一部分人對中國的國情沒有清楚的認識,對中國社會的狀況和矛盾缺乏全面的、科學的調查與分析,不知道小塊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在四周白色勢力的包圍之中存在發展的原因,特別當著鬥爭環境日趨險惡,國民黨反動派頻繁地對根據地實行「進剿」、「會剿」和經濟封鎖,加上「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指導,致使井岡山根據地經歷了嚴重的「三月失敗」、「八月失敗」,為此,有人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有人不告而別、脫離革命,有人紛紛「反水」、叛變投敵,這都是信念動搖的表現。余灑度、蘇先駿、陳皓、袁崇全等人就是典型代表。而在危難時刻的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卻立場堅定,信念依舊,矢志不移。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理論上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意義,闡明了湘贛邊界紅色區域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闡明了小塊紅色政權在四周白色勢力包圍之中存在和發展的原因,並深刻指出:「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全國政權的取得。」「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乾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信念和壯闊豪情,真可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朱德在南昌起義余部身處絕境時,在江西安遠天心圩的大山裡,堅定地對將士們說:「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但是黑暗遮不住光明。一九零五的俄國革命失敗了,留下來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幹。我們這次就等於俄國的一九零五年,我們只要留得一點人,在將來的革命中就要起很大作用」。陳毅是起義軍南下失敗後師團級政工幹部唯一留下的第七十三團指導員,危難之中挺身而出,說:「中國革命還是要成功的。只有經過失敗考驗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要做失敗時的英雄」。陳毅:《關於八一南昌起義》,見《南昌起義》。朱德、陳毅的演說,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很快就驅散了鬱結於起義將士心頭的烏雲,展示了革命前景,堅定了官兵們的信心,對穩定部隊和後來挺進井岡山起了重大作用。彭德懷拋棄了國民黨團長的優厚待遇率部起義,起義後面臨敵人圍追堵截的境地,歷盡艱辛,二度上山,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決心。井岡山時期有一大批留學生、黃埔生、大學生、師範生,以及許多豪門子弟,他們來到和戰鬥在湘贛邊界的深山老林,為的是什麼?還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撐著他們矢志不移的執著追求。井岡山時期的蓮花縣委書記劉仁堪,在敵人酷刑面前,堅貞不屈,守口如瓶,用腳趾蘸著自己被敵人割掉的舌頭鮮血,在地上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六個大字,更是一種信念的極致境界。江澤民在井岡山視察時曾說:「井岡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燃遍全國,走向勝利,就在於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信念。」可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

三是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

井岡山鬥爭中,除了嚴酷的軍事鬥爭之外,還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經濟鬥爭。邊界地區因地處邊陲,「受資本經濟的侵蝕頗遲」,沒有現代工業和固定的商業網點,基本上是一種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軍用日用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問題」,「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鹽柴菜錢,還是難以為繼」,到了冬天,有了棉花,卻又缺少布,「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為了禦寒,戰士們坐在稻草堆里,背靠背抵擋寒風。米雖是靠地方供給,但由於部隊一萬餘人,籌措困難,「吃飯大難」,有時連南瓜也吃不上,「真是到了極度」。在這艱難困苦的日子裡,毛澤東、朱德等帶領紅軍戰士,一面堅持武裝割據,一面採取許多重要舉措,創造性地在寧岡大隴開辦紅色圩場,溝通赤白貿易,在遂川草林保護中小商人,活躍邊界經濟;在桃寮創辦被服廠,解決部隊的穿衣、軍需;在茨坪設立公賣處,免除苛捐雜稅,加強經濟流通;在上井創辦紅軍造幣廠,鑄造「工」字銀元,調劑貨幣流通;在茅坪、小井創辦後方醫院、紅光醫院,上山挖草藥,一切土法上馬,及時地救治傷病員。與此同時,還組織廣大軍民自己動手熬制硝鹽,解決食鹽「奇缺」的問題;創辦軍械處,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