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後期鬥爭(1929年1月—1930年2月) 第十六章 紅四軍下山與井岡山突圍

彭德懷率領紅五軍上了井岡山與朱毛紅軍會合的消息,很快傳至南京總統府。蔣介石氣得要命,撤換了朱培德,委任何鍵為「湘贛剿匪總指揮部」代總指揮,向紅軍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

湘贛兩省敵軍對紅軍和根據地的第三次「會剿」計畫蓄謀已久。自7月中旬第二次「會剿」破產後,11月上旬,即開始了策劃第三次「會剿」的準備。這在1928年11月10日的《申報》上曾有披露。《申報》是這樣記載的:「最近魯滌平何鍵又致電朱培德,磋商第三次會剿計畫。朱氏已派雷屏周為代表,於日前來湘叩魯,將一切會剿辦法,詳切規定,攜回南昌。許得朱氏同意,並由朱氏領銜,呈請中央特派何鍵為湘贛會剿臨時指揮官,所有兩省會剿部隊統歸指揮,會剿經費兩省各自擔任。此次會剿計畫,對於信號旗幟路線動作規定甚詳,大致如下:(甲)會剿部隊,贛省為4旅,湘省為6團。贛省部隊,已經朱培德派定第五師十四旅周澤源、第十五旅劉士毅、第七師第二十一旅楊池生(此處有誤,應為李文彬——引者注)、第十二師第三十五旅韋杵;湘省部隊,經魯滌平派定何鍵部2團、吳尚部3團、第二軍1團。總共湘贛兩省會剿兵力為4旅6團,人數在3萬以上。(乙)會剿計畫:劉士毅、楊池生兩旅由遂川向大小五井進剿,韋杵、周澤源兩旅由寧岡向井岡山進剿,何鍵部兩團由桂東向江西大小五井進剿,吳尚部3團由茶、攸向江西井岡山進剿,第二軍之1團由醴陵向攸縣推進,為吳尚部預備隊。(丙)會剿日期:由何鍵臨時規定,惟各會剿部隊統限於11月10日以前集中完竣,聽候定期同時動員。」

11月下旬,朱培德委任第七師師長王均、第十二師師長金漢鼎為江西「剿匪」正、副指揮官,調集十四、十五、十九、二十一、三十四、三十五等旅,從吉安分路向寧岡、永新、蓮花進攻。結果,因湘敵魯滌平積極性不高,未按原定計畫步驟出動,贛軍歷次進剿均為朱毛所敗,心虛膽怯,不敢貿然深入,故11月擬定的會剿計畫未能實現。

12月下旬,魯滌平就任湘贛「會剿」總指揮、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於是,即派唐希汴為代表,赴湘敦促何鍵就任湘贛「剿共」總指揮部代總指揮,迅速出師「會剿」。何鍵接到蔣介石電令後,喜憂參半。喜的是蔣介石把他擺在朱培德之上,湘贛兩省「會剿」軍統歸他指揮;憂的是朱毛紅軍本來就難於對付,現在又多了個彭德懷,擔心朱培德不誠心配合,難以收場。但礙於贛方多次「敦促」,於是,半推半就,從12月26日始,著手組織總部。一時,南昌、長沙、衡陽、萍鄉之間,電報頻傳,氣焰日熾。

1929年1月1日,元旦伊始,湘贛「會剿」總部在江西萍鄉成立,何鍵宣誓就職。在一片喧囂聲中,何鍵出任代總指揮,金漢鼎為副總指揮,劉晴初為參謀長,劉鵬年為秘書長,何志超為副官處長,周安漢為軍法處長,易書竹為撫綏處長。1928年12月28日《申報》。

經湘贛兩省策劃確定:調集兩省共6個旅計18個團,分五路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會剿」。其兵力部署是:第一路為贛敵李文彬的第二十一旅和劉士毅的十五旅,分別駐遂川和贛州,李文彬為司令;第二路為張興仁的第三十五旅和周渾元的第三十四旅,駐泰和、永新一線,張興仁為司令;第三路為湖南王捷俊部3個團,駐江西的蓮花,王捷俊為司令;第四路為吳尚部1個旅,駐酃縣、茶陵,吳尚為司令;第五路為劉建緒部,駐湖南的桂東,劉建緒為司令。何鍵命令各路部隊於1月10日前進入指定地點,準備採取層層包圍,步步進逼,最後合擊的戰術,企圖一舉消滅紅軍,血洗井岡山。根據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及敵偽資料、《湖南民國報》、《申報》及有關電報綜合而成。

一時,井岡山根據地四周,黑霧瀰漫,殺氣騰騰。湘贛兩省敵人的第三次「會剿」布置就緒,發動在即。

敵人「會剿」井岡山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邊界紅軍總部。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都感到事態的嚴重。敵6個旅18個團之眾即將撲來,而我紅軍充其量只不過4個團,兵力懸殊太大了。紅軍的領導者們無不鎮靜地思慮著破敵之策。

這時,中共中央「六大」決議等許多重要文件送至邊界。為此,毛澤東與朱德、陳毅、彭德懷等商議,決定:立即召開軍隊與地方黨的聯席會議,傳達「六大」決議,研究迎戰方略。

1929年1月4日,「由前委召集四、五軍軍委、CP、CY特委常委及寧岡、永新、遂川、酃縣、蓮花縣委、茶陵特別區委及四軍二十八團、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二營及五軍五個大隊的代表」的聯席會議在寧岡縣柏路村橫店召開。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袁文才、王佐、何長工、譚震林、陳正人等60多人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前委書記毛澤東主持。

會議的主要議程是:1.傳達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有關決議;2.通過前委給中央的報告(即《井岡山的鬥爭》);3.討論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如何迎擊敵人的「會剿」。

在討論如何迎擊敵人的「會剿」時,與會人員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主要分歧意見有:有的主張憑險死守,有的主張到湘鄂贛去,有的主張到湘南去,有的主張到贛南去。

毛澤東在會上發了言。他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在當前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憑險死守不利於我,且敵來勢洶洶,表現出下了極大的決心,加上寒冬季節已到,我軍物資菲薄,雖有群眾援助,但難以取勝。但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又不能放棄。要保住經營年余的井岡山根據地這塊紅色政權,不能死守,必須採取積極的行動,鑽敵人的空子。敵人從這邊打來,我們就從那邊打出去,迂迴敵後,使敵人窮於應付,求得在外線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打破敵人的「會剿」;實行「圍魏救趙」的策略計畫,影響邊界,以解井岡山之危。

毛澤東的主張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成。會議既否定了據險死守而不能解決經濟困難的消極防禦觀點,又反對了主張全部轉移而不要根據地的逃跑主義,一致贊同毛澤東提出的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結合的策略方針,實行「圍魏救趙」。

會議決定:紅四軍和紅五軍進行混合編製,五軍三縱隊編為四軍三十團。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三十團團長,滕代遠任紅四軍副黨代表兼三十團黨代表。由彭德懷率領紅三十團和紅三十二團防守井岡山;紅四軍大部出擊贛南,吸引敵人,返身從敵後打來,共同「破圍」。

為什麼決定紅四軍出擊贛南呢?考慮到湘鄂贛邊界距大城市較近,位於武漢、長沙和南昌中間,東有贛江和南潯鐵路,西有湘江和粵漢鐵路,北有長江天險,南有株萍鐵路,敵人運動方便,地區狹小,紅軍不宜前去。湘南敵人兵力強,易於聚集,群眾鬥爭尚未恢複,因此也不宜前去。而贛南卻比較適宜,一是山區路近;二是物資豐富,有足夠的經濟給養力;三是距大城市較遠,敵人聚集困難;四是贛敵戰鬥力較弱,外省軍隊地形人情不熟;五是贛東北有方誌敏領導的紅軍,吉安東固一帶有江西紅軍二、四獨立團,可以相互配合和策應;六是中央6月4日來信中,亦有向贛南發展的指示。於是,會議在認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去贛南最為適宜。「訪問陳伯鈞記錄」,1962年4月28日,內部館藏資料。

柏路會議於1月7日結束。會議期間,毛澤東還召集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王懷、龍超清等人開了一個小範圍的會議,就「六大」決議案中關於「殺戮土匪首領」問題(因袁文才、王佐在場,毛澤東省去未念,說:「休息一下」),對袁、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討論。會上,王懷、龍超清主張殺袁、王。毛澤東提出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機械執行上級指示的意見,認為袁文才在大革命中就是黨員,不屬「土匪」之列;王佐參加紅軍後,表現積極,也在鬥爭中加入了黨的組織,因此袁、王都不能殺。到會的大部分同志都贊同毛澤東意見。毛澤東「做了許多工作」。「最後,會議決定不殺袁、王。」陳正人:《毛主席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偉大實踐》。

柏路會議後,邊界各縣黨組織,在群眾中進行廣泛動員,會同部隊再次加固了工事和挑糧上山,為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資準備。

柏路會議採取「攻勢的防禦」戰略,是積極的策略,也是切合當時實際的策略。後來的事實證明,假如紅四軍不主動撤出,後果是難以想像的。雖然紅四軍出擊贛南後,由於情況的變化,未能實現「圍魏救趙」的計畫,但紅四軍在贛南閩西一帶,經過多次戰鬥和艱苦工作,逐漸開創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因此說,柏路會議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一個重要會議。當然,當時柏路會議採取這一策略,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經濟給養和打破敵人的「會剿」,以解井岡之危。

有人說:「上山偉大,下山也偉大。」此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