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全盛時期(1928年4月至7月) 第十章 邊界進入全盛時期

6月23日的龍源口一仗,打敗贛敵的第四次「進剿」,紅四軍迅即佔領永新、蓮花,紅色割據區域得到廣泛推廣。這時,「割據區域計有寧岡全縣,永新全縣,蓮花全縣,吉安一小部分,安福一小部分,遂川之北鄉,酃縣之東南鄉一部,橫直數百里」,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50餘萬。根據地由此進入全盛時期。

在紅色區域推廣的高潮中,酃縣、蓮花工農兵政府宣告誕生。

酃縣,是紅軍經常活動的地方,本來形勢發展很快,在1928年3月間,全縣就發生了暴動,暴動勝利後,成立了酃縣赤衛大隊,何國誠任大隊長。但是,由於叛徒出賣,5月中旬,酃縣縣委機關遭到破壞,縣委書記劉寅生不幸犧牲。為了重新開闢酃縣的工作,湘贛邊界黨的「一大」後,毛澤東在寧岡茅坪幫助重新組建了酃縣縣委,指派李卻非為縣委書記。酃縣新縣委成立後,立即回到酃縣,分赴各地重新開展工作,恢複黨組織,建立革命武裝。在新縣委的積極努力下,酃縣的工作大有起色,相繼建立了東南部的青石崗、大院等鄉政權,縣赤衛隊也四齣游擊,打了幾個勝仗,拔掉了敵人的幾個據點。於是,1928年6月上旬,在大院的大壩里召開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酃縣工農兵政府,推選徐鼎燕任縣政府主席。

蓮花的工作,在「馬日事變」後,幾乎被敵人打塌了,僅剩下賀國慶冒死保存的一條槍。但蓮花縣的革命黨人不屈不撓,到1928年2月間,就憑著這一支槍,發展到20餘支,並成立縣赤色隊。後來,毛澤東又指示部隊給蓮花赤色隊送去幾條槍。3月,在湘南特委派周魯來到寧岡的同時,湘東特委也派人來到蓮花,指令新生的紅色武裝去湘東醴陵一帶開展活動。蓮花特支的同志沒有執行這一指令,繼續在蓮花縣境深入開展打土豪運動,避免了類似「三月失敗」的損失。4月底,赤色隊擴大為紅色獨立團。獨立團在縣特支的領導下,打土豪、捉劣紳,端敵巢,鬧得紅紅火火,有力地推動了蓮花縣的工作,端陽節前夕,還搗毀了縣警察局橋頭派出所,處決了罪大惡極的派出所長文正賓,為推翻反動政權鋪平了道路。

龍源口大捷後,毛澤東、朱德命令紅二十九團分兵蓮花,協助蓮花縣的工作。盤踞在蓮花縣城的反動靖衛團聽說紅軍到來,慌忙潛逃出城。6月28日,紅二十九團佔領蓮花縣城。隨即打開監獄、倉庫,釋放了被監禁的工農群眾,把糧食分給群眾,並清算了豪紳劉恆泰的當鋪,把財物分給貧苦農民。接著,分兵四處,廣泛發動群眾。蓮花縣黨組織的朱亦岳、劉仁堪等聞知紅軍進入蓮花,立即趕到縣城,與紅二十九團接上關係,統一部署了蓮花縣境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有關事宜。在紅軍的幫助下,蓮花全縣的群眾普遍發動起來了。6月底,全縣以鄉農會為單位,每鄉派2名農民代表在縣城萬壽宮召開了農民代表大會,宣告蓮花縣工農兵政府成立,選舉劉仁堪為縣政府主席。同時各地還成立了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等群眾組織。蓮花全縣除一小角外,8個區130個鄉都建立了紅色政權,基本上實現了一片紅。

湘贛邊界黨組織的發展與壯大,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曾記敘說:「去年十月,紅軍(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到達邊界各縣時,只剩下若干避難藏匿的黨員,黨的組織全部被敵人破壞了。十一月到今年四月,為重新建黨時期,五月以後為大發展時期。」

邊界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得力於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的領導,1928年3月,前委應湘南特委要求而撤銷,工農革命軍開往湘南,邊界領導「頓失中心」,造成「三月失敗」,黨的組織遭受嚴重損失。

井岡山會師後,「再開始邊界的割據」。隨著軍事鬥爭的勝利,毛澤東等採取了從政治上到組織上的一系列正確措施,使邊界黨的組織很快得到恢複,並有了新的發展。這些措施主要是:一是在組織上,建立了邊界特委,統一了邊界各縣黨組織的領導。1928年5月20日,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召開,會上討論了黨的各項工作,制定了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的政策,通過了政治紀律決議案,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從而為邊界党進入大發展時期奠定了基礎。二是在「一大」會議上,毛澤東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從政治上闡明了黨的前途,堅定了邊界共產黨人及革命群眾對創造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信心。三是「邊界黨(地方的黨和軍隊的黨)是正確的」。由於政策正確,當南方統治勢力暫時穩定,湘贛兩省敵軍頻頻前來「進剿」,兵力數倍於我時,出現「割據地區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眾政權一天一天推廣,紅軍和赤衛隊一天一天擴大」的局面。到6月23日龍源口一仗後,邊界的割據區域迅速推廣,進入全盛時期,寧岡、永新、蓮花、遂川、酃縣都有了黨的縣委、茶陵有特別區委。各地黨員的數量,「大約永新有兩千,寧岡千餘,茶陵千餘,酃縣百餘,遂川二百餘」,總計5000餘人。在革命高漲之際,邊界各縣黨的工作也不斷地得到發展。黨的組織逐漸由秘密到半公開以至完全公開,有的地方甚至公開掛出黨的招牌,公開徵收黨員。「在赤色政權下的各縣,黨的發展在農村非常的快速(如永新、寧岡……)。」邊界黨員一時竟「增到一萬以上」,不少投機分子混入黨內,到9月「洗黨」時才清除出去。

在邊界黨組織壯大的同時,邊界的地方武器也有很大的發展。

湘贛邊界各縣的地方武裝,在「馬日事變」以前,均有一定的基礎,各縣都有農民自衛軍。1927年7月,寧岡、遂川、蓮花、安福等縣的農民自衛軍會攻永新後,還組建了贛西農民自衛軍,以王興亞任總指揮,袁文才、王佐任副總指揮。這時,邊界各縣「槍數:攸縣三百,茶陵三百,酃縣六十,遂川五十,永新八十,蓮花六十,寧岡(袁文才部)六十,井岡山(王佐部)六十,共九百七十。馬日事變後,除袁、王兩部無損失外,僅遂川保存六枝,蓮花保存一枝,其餘概被豪紳繳去」。

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邊界各縣的地方武裝才又有了新的發展。到1928年五六月間,隨著紅四軍軍事鬥爭的節節勝利,以及紅色割據區域的逐漸推廣,邊界的地方武裝亦逐漸地發展與擴大。寧岡、永新、蓮花、遂川、茶陵、酃縣各縣,都建立了半脫產的縣赤衛大隊,分別由謝華光、賀敏學、陳競進、王次楱、譚家述、何國誠擔任大隊長。此外,各縣的區、鄉兩級,都以鄉為單位,建立了赤衛隊、暴動隊。暴動隊多以梭鏢、大刀、鳥銃為武器,人數以鄉的大小為比例,以保衛鄉政權,鎮壓反革命為職任,協助紅軍或赤衛隊作戰。赤衛隊的武器比暴動隊好些,有五響槍、九響和單響槍等。赤衛隊、暴動隊平時分散務農,戰時則集中協助紅軍部隊抗敵。

在根據地創建初期,赤衛隊的指揮員一般由軍隊派人擔任,由於頻繁的戰鬥,下級軍官損失太多,所以,在1927年12月,毛澤東在寧岡礱市舉辦了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教導隊的學員除培養部隊下級軍官外,也從地方選派一些堅定勇敢的分子到教導隊學習,結業後回到地方擔任赤衛隊指揮官。

各縣的赤衛隊大都經常地和豪紳階級的保安隊、靖衛團、挨戶團作戰,有時鬥爭非常激烈。在鬥爭中,他們的軍事素質不斷地得到提高。蓮花縣靠著賀國慶冒死保存下來的一支槍,不斷地與豪紳地主鬥爭,到1928年2月發展為蓮花赤衛隊,4月底又發展為蓮花紅色獨立團,有130餘人,幾十支槍。當時,赤衛隊和暴動隊是有年齡要求的,25歲至35歲的男性青壯年可到赤衛隊,35歲至45歲的則編在暴動隊。

為了加強地方武裝的戰鬥力,紅四軍還時常將繳獲得來的槍械,撥出一批充實各地赤衛隊。對此,湖南省委曾有明確指示。如1928年6月26日《中共湖南省委給中共湘贛邊特委的信》就說:「四軍向湘南開動前,應由二十八團撥步槍二百條交永新蓮花農民,總合當地農民原有武裝約有四百條,積極地擴大赤衛隊的組織,實行赤色戒嚴,即可抵抗敵軍的進攻,以造成工農為主體的贛西割據。」可見地方武裝在當時省委領導人眼中的重要性。

正是在紅四軍的幫助下,邊界各縣地方武裝才得以迅速發展。到根據地全盛時期,「各縣槍數:寧岡百四十,永新二百二十,蓮花四十三,茶陵五十,酃縣九十,遂川百三十,萬安十,共六百八十三。」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楊克敏在《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中還記載:「各縣的地方武裝,赤衛隊各有快槍數拾或兩百餘不等,槍枝半由紅軍中撥給,半由自己在鬥爭中得來,合計赤衛隊的槍枝共有九百餘枝……各縣的赤衛隊,作戰能力都還不錯,因為經過的鬥爭多,完全是在屢次的戰爭中磨鍊出來的。」可見,各縣赤衛隊、暴動隊這類地方武裝,已成為紅軍的重要配合力量,他們與正規紅軍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