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初創時期(1927年8月—1928年3月) 第五章 三縣紅色政權的建立

茶陵,位於湖南省東部邊陲,因境內多山,居「茶山之陰」而得名。自古以來,由於地處「吳頭楚尾」,扼湘贛交通要衝,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第一次國內戰爭期間,茶陵的群眾運動風起雲湧。1926年7月,北伐軍第二軍六師、四師經桂東進入茶陵,茶陵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支部,在共產黨員楊孔萬、譚民覺等領導下,建立了茶陵縣農協、工會、學聯、婦女聯合會,成立了農民自衛軍。但是這一切,最後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壓摧殘殆盡。「馬日事變」後,中共茶陵特支的共產黨人,在血的洗禮中覺醒,收集了幾十個同志和十幾條槍,以潭灣山區為屏障,與敵人開展了殊死的鬥爭。

為了開闢茶陵的工作,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沿湘贛邊界游擊至湖南酃縣水口時,曾派出宛希先率一營兩個連前往安仁、茶陵等地,牽制進擊酃縣的敵人,攻其後方,迫敵回援。

1927年10月21日,宛希先率一營三、四連佔領了茶陵城。茶陵的衙門長官、豪紳地主聞風而逃。工農革命軍抄了縣署,砸開了警察局和監獄,解救了被關押的農運幹部和群眾。

工農革命軍在茶陵的鬥爭,使處在白色恐怖之中的茶陵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為了防止敵人反撲,兩天後,工農革命軍主動撤出茶陵,回師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團部和一營會合。隨後一同回到茅坪。

毛澤東在象山庵召開三縣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後,經過周密的思考,決定乘國民黨新軍閥李宗仁對唐生智發動戰爭、湖南敵人大部捲入和茶陵敵軍調離之際,再次攻打茶陵。

為了戰而必勝,毛澤東決定團部、一營及特務連統由團長陳皓及一營黨代表宛希先率領,全力出擊。11月16日清晨,參加攻打茶陵的部隊在寧岡大隴整裝出發。

毛澤東從茅坪趕至大隴,檢閱了出征部隊。他的腳傷一直未好,不能隨軍出征。望著精神抖擻的全體將士,毛澤東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同志們,我們經過了近一個月的休養生息,今天就要上前線打仗了!現在茶陵縣城空虛,我們就要乘虛而入,來個開門紅!本來,我很想跟大家一起去,可是,我要革命,這隻腳卻不讓我革命,我只有在這裡預祝你們旗開得勝,凱旋歸來!」

「堅決拿下茶陵!」工農革命軍將士發出豪邁的誓言。

部隊踏著初冬的薄霜,經寧岡睦村、酃縣瑞口,於11月17日擊潰羅克紹挨戶團的騷擾,連夜潛入了與茶陵縣一水之隔的中瑤。

18日凌晨,一路路革命軍戰士化裝成賣柴、賣菜的老百姓,混進了茶陵城。進城後,化裝的戰士解決了守護城門的敵兵,工農革命軍旋即衝進城內。守城的敵軍還摸不著頭腦,就做了工農革命軍的俘虜,湘東清鄉司令羅定和偽縣長劉拔克聞風而逃。

茶陵,又一次回到了革命人民的手中。

茶陵打下了,但政權依舊。打下後的茶陵,只成立了一個縣人民委員會,派曾做過安徽旌德縣長的譚梓生擔任縣長,一切按舊政府的樣子,升堂審案,收稅完糧,衙門還是原來的衙門。團長陳皓等部隊首長則圖享樂,吃包餐。丟下土豪不打,專找商會派軍餉,也不開展群眾工作,作禦敵的準備。

茶陵群眾經過縣衙門,探探頭,咋咋舌,失望而去。這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新政府。

有一天,中瑤鄉農會送來捕獲的轉移錢財的劣紳陳老三,要求縣人民委員會處理,恰被醉醺醺的陳皓撞見。陳皓要他們升堂擊鼓。農民們擊鼓後,陳皓將驚堂木一拍,完全一副「縣太爺」的架勢。當問得陳老三擁有土地190畝時,陳皓反倒訓斥農會幹部不應觸犯陳老三,因他不上200畝地,不算大地主,樂得陳老三叩天謝地。農會幹部和農民們氣極,抓起陳老三就走。路上碰到宛希先,知道這個「老宛」向著窮人,把這一五一十告訴了宛希先。宛希先聽後,對他們說:「邊界大地主少,打倒中小地主,沒收一切土地歸農民是毛委員的一貫主張。你們要好好看管陳老三,開展揭發鬥爭,發動農民起來革命!」農民滿意地走了。但宛希先卻因此遭到了陳皓等人的忌恨。

隨後,宛希先將茶陵的情況向毛澤東寫了封彙報信,派人急送茅坪。毛澤東接信後,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隨即回信指示:「新的政權不能按國民黨那一套搞。要成立工農兵政府,發動群眾開展鬥爭。」「訪問譚震林同志記錄」。內部採訪資料。

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宛希先召集茶陵縣委、總工會、縣農會負責人和軍隊各連黨代表開會,宣讀了毛澤東來信,重新討論茶陵的問題。經過協商,鑒於來不及召開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各方推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縣工農兵政府。其中,工人代表譚震林,農民代表李炳榮,士兵代表陳士榘。會議並一致推選學徒出身的印刷工人、縣總工會主席譚震林,擔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

11月28日,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了。成立那天,江兩岸紅旗招展,成千上萬的群眾,歡天喜地,慶祝這一新政權的誕生。「縣長公署」的漆匾砸掉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牌子掛起來了,兩旁是一副通紅的對聯:工農兵政府,蘇維埃精神。共產黨員、知識分子楊紹震、羅尚德、羅青山、陳叔同等分別擔任了縣政府民政、財經、內務、青工等部門的負責人。

人民政府為人民。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後,立即發布了布告,號召廣大工農群眾起來革命,建立工農武裝,懲治土豪劣紳,茶陵各地揚起了紅色的狂飆。

正當工農革命軍在茶陵開展群眾工作的時候,湘敵吳尚第八軍趁兩廣軍閥混戰結束,返回老巢,以一團之眾從安仁、攸縣方向向茶陵撲來。

形勢非常嚴峻。工農革命軍只有一營人馬,硬拼是十分危險的。此時本應及早回師寧岡,但團長陳皓卻下令拆除東門浮橋,與敵決戰。

拆去東門浮橋,即斷了工農革命軍回師的後路。宛希先等據理向陳皓陳述了此舉的不利因素,卻遭到團長陳皓、副團長徐庶、參謀長韓庄劍、一營營長黃子吉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背水一戰是激發士兵奮勇殺敵的「良策」。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宛希先等只好執行命令,暗中採取防範的態度。

12月26日,敵吳尚第八軍一個正規團,糾集湖南方面幾縣的挨戶團,向茶陵發起了猛烈進攻。工農革命軍在茶陵縣委、縣政府組織的各界人民及游擊隊、赤衛隊的配合下,英勇奮戰,憑險抵抗。戰鬥從早上一直持續到下午,敵人未能把茶陵城攻破。可是,就在這時,我軍彈藥即將耗盡,而且得到報告,中瑤方向又有一支部隊急馳而來。

失敗的情緒一時籠罩著茶陵城。然而,團長陳皓等卻顯得「異常鎮靜」,且表現出欣喜之色。宛希先等似覺疑惑,聯繫到陳皓等人終日吃喝玩樂,私吞繳獲黃金,排斥黨的領導,以及二連連長的私逃,東門浮橋的拆除等一樁樁可疑舉動,意識到陳皓等人有可能密謀叛變。

事情果然不出宛希先所料。原來,在敵人到達安仁、攸縣時,陳皓一夥即膽戰心驚,對革命喪失信念,開始進行陰謀反叛的活動。有一天,陳皓接待了一個叫陳明義的湖南人,原是敵十三軍軍長方鼎英的外甥。陳明義向陳皓說:十三軍軍長方鼎英是我舅父,也是你在黃埔軍校的教育長,我可以為你聯絡,請他給你一個名義番號,暫時存身,再圖後舉。陳皓聞言大喜,立即修書一封,交與陳明義暗中與方鼎英聯絡。剛才,當聞報中瑤方向來了支部隊,陳皓以為是方鼎英派來接應他的,一時倒暗自欣喜起來了。

然而,陳皓失算了。中瑤方向來的隊伍是在大汾遭襲時走失方向的工農革命軍張子清、伍中豪率領的第三營。他們折入桂東後,游擊到贛南崇義一帶時,無意中遇上了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暴動隊伍,隨後補充了彈藥裝備,並按照朱德指示,返回湘贛邊界。當行至茶陵邊境時,發現湘敵重重圍困茶陵,斷定城內是我軍守部,於是揮戈參戰,從後面殺來,解了茶陵之危。

當晚,軍事領導人圍繞革命軍的退向問題進行討論。宛希先、張子清、伍中豪等一致認為:天亮後,敵人將組織反攻,我軍必須立即撤離茶陵,回師寧岡。陳皓等人本想拖延時間,等待方鼎英部進逼茶陵,然後迫使部隊就範,卻又懾於眼前張子清等人的威力,不敢公開反目,於是借故提出「南撤」,退往湘南。

因情況緊急,不宜再爭論不休,於是,宛希先等暫時接受了「南撤」計畫,決計出城後再定退向。

半夜時分,部隊秘密出城。茶陵縣委及游擊隊隨軍南撤。翌日天亮,部隊到達湖口。

湖口,是茶陵城南的一個集鎮,位於東向寧岡、南向湘南的岔道上。由於連續作戰和急行軍,戰士們顯得很疲憊。宛希先和張子清商定,部隊先休息一陣,然後東向寧岡。

當部隊開拔時,面對何去何從的問題,宛希先、張子清、何挺穎、伍中豪與陳皓、徐庶、韓庄劍、黃子吉展開了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