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湘贛邊軍民開創的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上,井岡山素以「中國革命的搖籃」著稱於世,朱德稱之為「天下第一山」,彭真稱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坐落在江西、湖南兩省之交的羅霄山脈中段,紅色區域主體橫跨「六縣一山」,即江西的寧岡、永新、蓮花、遂川,湖南的酃縣、茶陵寧岡縣已並為井岡山市,酃縣現已更名為炎陵市。以及井岡山。井岡山根據地鼎盛時期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餘萬,割據勢力曾擴展到吉安、安福各一小部。萬安、泰和、桂東、資興等縣邊地皆屬根據地的外圍屏障。

井岡山的鬥爭,代表了中國革命的新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沿著一條獨特的道路走向勝利的。這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井岡山道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和湘贛邊軍民與國民黨反動勢力血與火的搏擊中開闢與形成的。「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毛澤東稱之為「奇事」。這裡,且讓我們考察和簡述一下這種「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奇事」所發生的背景及其大略情況。

第一,在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山之前,湘贛邊的革命鬥爭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構築了根基。

從黨群基礎看,在大革命時期,就有歐陽洛、朱亦岳、陳正人、龍超清、劉作述、劉寅生、陳韶等在湘贛邊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共組織,開展農民運動,發展革命武裝,邊界六縣曾擁有槍械970餘支,並先後奪取了政權。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該地區的革命力量遭受國民黨豪紳的血腥鎮壓,「地方武裝只袁文才、王佐各六十支壞槍在井岡山附近」。然而革命的火種並沒有被撲滅,贛西農民自衛軍仍屹立在湘贛邊陲,經常出沒於寧岡茅坪和遂川大小五井的莽莽山林之中,堅持時起時伏的游擊鬥爭。從地理環境看,羅霄山脈中段是武裝割據的理想之地。這裡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便於屯兵,加之物產豐富,民風淳樸,而且距南昌、長沙、武漢等中心城市較遠,敵人鞭長莫及,兩省邊界為軍閥「不管之地」,革命力量有可乘之機,有縱橫自如的迴旋空間。總之,這種良好的黨群根基和極好的地理環境,無疑奠定了建立革命根據地「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基礎。正因為如此,當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剛一上山,就看好這塊「風水寶地」,拍板定策,落腳生根,以圖發展壯大。

第二,毛澤東引兵井岡,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以創建的決定性條件。

湘贛邊界的工作,是從1927年10月做起的。在此之前,無根據地可言。毛澤東在湘贛邊秋收起義失利後,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適時地放棄了進攻中心城市長沙的原定計畫,在文家市作出了「向萍鄉退卻」的決定。從此,中國革命的重心開始了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性轉移。1927年9月25日,工農革命軍進抵井岡山地境蓮花,得悉江西省委提供的可靠信息,決定引兵井岡,隨後到達永新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部隊獲得新生。10月初,毛澤東在古城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確定在羅霄山脈中段建立革命根據地,並獲得寧岡「山大王」袁文才的鼎力支持,工農革命軍始駐茅坪,建立了茅坪醫院和後方留守處。在茅坪,工農革命軍安營紮寨,休養生息,恢複了元氣,站穩了腳跟,並派人與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取得了聯繫,溝通了信息。10月底,毛澤東會見王佐後,率部進抵茨坪。為了開創「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毛澤東和前委從是年11月到翌年2月用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恢複和建立黨的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暴動和分田鬥爭,同時派出遊雪臣、何長工等改造帶有綠林積習的袁、王部隊,頒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創辦了桃寮紅軍被服廠,恢複了草林集市貿易,並精心組織和部署了三大戰鬥,攻克茶陵、遂川、寧岡三縣城,建立了三縣紅色政權,擊破了贛敵的第一次「進剿」,從而開創了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工農武裝割據」局面。這標誌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已初步形成。

第三,朱毛兩部的井岡山會師,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走向全盛時期。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粗具規模後,由於「左」傾錯誤的干擾,工農革命軍被調往湘南,結果邊界被敵佔領一個多月,史稱「三月失敗」。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萬餘人,移師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寧岡礱市會師。「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朱德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從原來的2000多人激增至10000餘人。井岡山會師後,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即召開了邊界黨的「一大」,成立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邊界特委,統一領導湘贛邊界紅軍和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鬥爭。邊界特委和紅四軍前委、軍委根據邊界割據鬥爭的實際,制定了「創造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七條正確政策,毛澤東、朱德還創造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指導紅軍的游擊戰爭。是年五六月份,紅四軍以不足4個團的兵力,在同敵軍八九個團,甚至18個團兵力的搏擊中,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戰鬥的重大勝利,擊破贛敵第二、三、四次「進剿」,邊界進入全盛時期。這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擁有寧岡、永新、蓮花三個全縣,並延伸至遂川北部,酃縣東南部,茶陵西南部以及吉安、安福各一小部。正當朱毛紅軍準備實施「推進戰略」時,湖南省委不察當時的情勢,派員強行將紅四軍主力拉往湘南,導致令人痛心的「八月失敗」。幸而毛澤東迎還紅軍大隊,回師井岡山,紅四軍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隨後又三戰三捷,收復了邊界失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方日臻鞏固。10月,毛澤東在邊界黨的「二大」上總結了邊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這一時期,邊界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辦了軍械廠、造幣廠、印刷廠以及紅色圩場和小井紅軍醫院等,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建設了井岡山和九龍山兩個軍事根據地。是年12月10日,彭德懷率領紅五軍800餘人上山與紅四軍會合。

第四,邊界軍民英勇的後期鬥爭,支撐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旗「始終不倒」。

1929年1月上旬,為了打破湘贛敵軍的「會剿」,紅軍主力實施「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兵分兩處,紅四軍由毛澤東、朱德率領出擊贛南,紅五軍及紅四軍三十二團由彭德懷率領留守井岡山。由於敵我力量懸殊,1月下旬井岡山失守。隨後,湘贛軍民在邊界特委領導下,改變鬥爭方式,開展游擊戰爭,發展地方武裝,恢複割據區域,開創了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這時,紅五軍應湘鄂贛特委要求,開往湘鄂贛邊境活動,12月返回湘贛邊界。1930年1月,紅六軍和贛西紅軍總司令部成立。2月,在「左」傾錯誤影響下,袁文才、王佐二人在永新被錯殺,釀成根據地的一大悲劇。「二七」會議後,一場新的土地革命風暴席捲贛西南,邊界鬥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3月,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成立。7月,贛西南地方武裝主力紅二十軍成立。是年10月4日,紅一方面軍在紅二十軍及地方武裝的配合下,一舉攻克吉安重鎮,贛西南紅色區域連成一片,以曾山為主席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這時,贛西南地域有34個縣相繼建立了紅色政權,蘇維埃勢力擁有縱橫400里、赤色群眾400餘萬的廣闊區域,紅透半壁江山。「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井岡山軍民集體奮鬥的結果,凝聚了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的心力與鮮血。然而必須肯定的是,毛澤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毛澤東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

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上領導秋收起義部隊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解決了根據地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而且還在理論上對井岡山鬥爭的革命經驗進行了科學的概括,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雛形——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

毛澤東在革命實踐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

第一,毛澤東領導文家市退兵,點燃了井岡山鬥爭的「聖火」。

文家市退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的重要舉措。毛澤東在當時秋收暴動受挫、部隊從5000之眾減員到1000餘人槍的嚴峻時刻,鎮定自若,果斷地作出了「保存實力,退兵萍鄉」的決策,徹底摒棄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