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三、光輝一生 無價寶貴遺產

蘇聯學者赫爾岑說過:「充分地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向後看——就是向前進。」

歷史是人創造的,它也創造著人。

給歷史造碑的是人,而給人造碑的是歷史。

給歷史造碑,是為後來的人;給人造碑是為後來的歷史。

賈拓夫走完了他54年的人生道路,短暫而充實,坎坷而悲壯,平凡而光輝,歷史給他刻了一塊豐碑。他是無愧的,因為他畢竟給歷史作出了無私的奉獻,給後人留下了一份遺產。如果人們理解了它,接受了它,那麼這些遺產將是實在的,寶貴的,可供後人受用的。

賈拓夫一生有著明確的信念,他把自己越來越堅定地熔於為國家、為民族、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壯麗事業當中,因此,在苦難的陝北窮山僻壤中,大革命的鬥爭屢遭挫折,他從未回過頭。據一些老人們回憶:賈拓夫是綏德師範的高才生,「綏師」是陝北的「最高學府」,憑他在校出類拔萃的學業和表現,三年時間混成個「小秀才」,弄個一官半職,或者當個受人尊重的教師,有個固定的收入,過上小康生活,本不成什麼問題。有機會受人保舉,進一步深造,念個大學堂,離開貧瘠的黃土高坡,出人頭地,也完全有可能。但他卻沒有走那條路。

在白色恐怖的環境中,他堅持鬥爭。白色恐怖主要是針對革命者和同情革命者。賈拓夫身處其中,天天都有被捉去砍頭的危險,雖然年紀不大,也深知隨時會遭殺身之禍。實際上他已被出賣而關進過死牢,嘗過手戴鐵銬、腳纏鐵鐐的滋味。但他越獄脫險後,反而更加堅定地與反動統治者進行鬥爭。即使黨組織被破壞,他幾乎陷入絕境時也不曾動搖。他在後來的五言詩中寫到:「闖關辭西北,銜命訪瑞金」,就是要找黨,要一條路走下去。

在歷盡人間艱苦的長征道上,他和無所畏懼的壯士們一起,度過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難忘歲月。他也吃過皮帶,用前面人的糞便「洗凈」裡面不曾被消化的生青稞充過飢。但他曾由衷地唱出:「艱苦奮鬥為哪個?為了抗日救中國」,更鍛造出了堅韌不拔的品格。

如果說,能經得起艱苦和生死關頭的考驗是不容易的,那麼,能經得起榮辱進退的考驗,也同樣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意志。賈拓夫在這兩種考驗面前都表現出真正的共產黨人風貌。也許,前一種環境離今天的現實稍遠了一些,後一種情形則還會經常發生;也許,英勇地經受了前一種考驗的人多,而經歷像賈拓夫後10多年那樣磨難曲折的人少得多,因而我們對賈拓夫在和平建設時期,在自己人自覺不自覺地構築起來的逆境中,能如此胸懷坦蕩,認真不苟,印象尤為深刻。有許多人在這種處境下,往往怨天尤人,心灰意冷,悲嘆命運,從此不願做任何事情;也有許多人在這種處境下,往往陷入虛無主義,看破紅塵,離人事越遠越好;還有許多人在這種處境下,往往囿於恩恩怨怨,憤世嫉俗,計計較較,耿耿於懷,或終日叫罵不平,或卧薪嘗膽,以待它日報一箭之仇。賈拓夫與這些人都不同。他也曾想不開,也曾痛苦,但他很快就能把握住自己,很快又振作起來。工作環境可以變化,工作態度依然積極如故。個人的升降、進退,甚至個人的榮辱、恩怨,雖不是完全置之度外,卻總可以看得很輕,處之泰然。他從不消極人生,從不悲觀失望。他相信歷史,相信自己捨棄一切而獻身的事業;相信「歷史總要發生一些令人遺憾的錯誤,但真理畢竟要勝利」;相信自己的本質、人品和所作所為,即使有錯誤缺點,也應該而且完全可能在不斷的克服中進入更高的層次,絕對需要的就是不僅在順境中,更要在逆境中去體現、去實踐。這難道不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忘我嗎?

被陳雲稱作「一代楷模」、曾馳騁疆場、建立過卓著功勛的大將黃克誠,被錯批錯斗,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成員」而罷官後,寫有「唯願天公不作惡,五湖四海慶豐收」的詩句。他此時耿耿於心的並非自己的命運,而是比他更直接從物質上承受大躍進的苦果、吃喝穿戴都堪憂的廣大人民。他所願所望的是「天公」作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們無時無刻不把自己同人民的事業緊連在一起。這就是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信念。

賈拓夫也是從未動搖過這種信念。廬山會議後,他被批判貶官,雖然內心是痛苦的,但他還是能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一方面,相信歷史會搞清楚,證明他們並不「反黨」,忠心可鑒;另一方面,他想到事業終要前進。所以他寫下「廬山識大義」的詩句。他要求到基層去,到群眾生產鬥爭的火熱生活中去實踐。當他有了這種機會時,他能忘卻過去,能「早已投身在火爐」,能「落戶西山願做工」,能「放下臭架子,甘當螺絲釘」,能「老馬途能識,懸崖奮勇登」,能扎紮實實、勤勤懇懇地在下面工作,而且是誠心實意、情緒飽滿、銳氣不減,絕非矯揉造作、故弄姿態,也絕非是一種排解、一種失落的寄託。這難道不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無私嗎?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而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峰,就是像老一代共產黨人那樣的忘我,那樣的無私,那樣的鍥而不捨,那樣的堅毅不拔。而這種精神,來源於一種信念,一種執著的追求。只有把自己自覺地熔進這為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而奮鬥的事業中,只有完全有意識地始終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上,只有堅持唯物史觀,才能做到。這才叫作真正的、成熟的、高度的黨性原則。單憑個人的修養,個人性格的堅韌,個人「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做到並長期堅持的。

人民和歷史,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這種信念。尤其是當代,當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面臨一種深刻的變革的今天,更加需要這種精神,這種信念。這絕不是為了紀念賈拓夫們才故意說出的溢美之詞,也絕不是傳統觀念上的理想主義說教,而是極為現實的一種社會需求,是歷史前進的一種必然需要。不是嗎?試想一下,一個沒有理想,沒有目標的社會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一種力量和一大批骨幹分子去影響和帶動群眾,把社會凝聚起來,向著這個目標推進,社會又會成為什麼樣子?如果沒有賈拓夫和老一代革命者所表現的那種屢挫屢奮、愈挫愈奮的精神,人們怎麼能想像一個偉大歷史性事業能夠成功?人民對於代表他們、領導他們的政黨及其骨幹分子,又能希望什麼呢?也正是基於這一點,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到,賈拓夫的一生,特別是他的最後10年才更具光彩;回顧和總結他的一生,才更有意義。

賈拓夫的光彩還不僅僅表現在那種百折不撓的信念上,他的信念不是表現為詩人那樣的浪漫抒發,不是表現為文學家那樣的理想呼喚,不是表現為思想家那樣的思索尋覓,也不是表現為評論家那樣的高談闊論;而是表現為革命家那樣的認真實踐,實幹家那樣的開拓進取。他一生都在實幹,都在扎紮實實地做事。他把對事業的忠誠和追求,落實到所從事的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在他看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各種工作,以及它們的集成,都是整個事業的組成部分,而每一工作的進展與成功,都構成和推動著整個事業的前進。他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開創自己所承擔工作的新局面上。因此,他做的每一段工作都是相當成功的,都具有開拓性,也都是有實績的。黨給他的評價是「有獨到見解、有才幹的領導人之一」。這「獨到」就是開拓;這「有才幹」就是實績。

縱觀他一生所做的事情,無論是在長征路上開路籌糧,還是在陝西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論是在延安開闢黨早期的民族工作,還是在敵頑封鎖下經管財經,保障供給;無論是接管西安,鞏固政權,還是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全面發展國民經濟;無論是在中央領導機關,還是在基層工礦企業,他都有出色的表現,良好的政績。可以說,他的一生,是開拓的一生,也是碩果累累的一生。他既忠實於黨的路線,又勇於探索創新。把忠誠轉化為實幹,把責任轉化為進取,不敷衍,不虛誇,不空談,注重實效,不搞花里胡哨,積極創造,不求急功近利。每承擔一項任務都認真負起責任,每做一件工作都真正做出成績。幾十年里,他換過許多崗位,做過許多事情,幾乎每一階段都取得新的成績。即使在首鋼沒有具體任務的情況下,也能幫助別人去做些實際工作。而且,他每換一個工作,大都是由於前面的工作表現出才幹,後一項工作需要他去開拓。他「升遷」得很快,並不是靠資格,不是靠關係,靠提攜,而是靠業績,憑本事。他的經歷中記錄了他實實在在的貢獻,也記載了他踏實苦幹的作風。

中國共產黨的事業是偉大的成功的。這個成功,不僅僅是由於她的信仰、理想和綱領吸引了絕大多數人民,更是由於她和人民一起長期地、不屈不撓地去實踐。今日之中國與幾十年前的中國絕不能同日而語,一個昂首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任何人也不能小看的共和國,不是畫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今後的日子還很長很長,還會十分艱難、艱辛,還需要一代又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