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實事求是 反對浮誇指標

一百多年來,古老的中華民族飽嘗帝國主義列強、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壓榨、剝削和蹂躪,真是窮夠了,苦夠了,也受夠了。當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終於翻起身來,建立了人民共和國,並且順利地建設自己的家園時,巨大的能量釋放了出來。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僅短短的8年,就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創造出令全世界瞠目的偉大成就: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3.5%,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8%,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8%。1949年還只能生產19萬噸鋼,1957年就達到年產535萬噸,8年增加了28倍!這一年糧食生產達到19505萬噸,硬是養活了飢餓慣了的6億之眾。這些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從未有過的奇蹟,出現在東方這個人口最多,也幾乎是最落後、最貧窮的國家,怎麼能不叫這個民族感到自豪,感到振奮,感到激動不已!

不僅如此,在落後的農業大國,已經開始顯現工業文明的希望之光。回首往事,那剛剛結束但還傷痕猶存的百年恥辱,更激發著中華民族圖強爭勝的熱烈追求。從新舊社會反差強烈的對比之中,人們信服地承認:共產黨、毛主席是大救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要照領袖的指示辦,新中國馬上就會跳躍到繁榮盛世。被已創造出的輝煌成就和已刺激出的更高理想追求而激動了的人民,更加憋足了勁,一心要馬上再創更加宏偉和瑰麗的成就。

而中國共產黨,這個從小到大、以弱勝強、從赤手空拳到打敗所有敵人、奪取了政權的黨,這個令沒有領導過經濟建設而成功地領導人民創造了經濟奇蹟的黨,也為自己的成功而激動。緊接著,自然是再接再厲,再創人類更大奇蹟的決心。

於是,摩拳擦掌的躍躍欲試變成了改天換地的巨大幹勁,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躍進浪潮,很快便席捲中國大地。

1958年初,就是在這樣一種氣氛下,賈拓夫調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從協助李富春副總理主持計委日常工作起,到1959年9月底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被置於大躍進時期最敏感的位置上,經受了一場特殊的鬥爭和考驗。可以說,這是賈拓夫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時期。他究竟是怎樣度過的?是不是一個失敗者?事實和時間會作出回答。

1957年11月,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震撼世界的目標:中國要在鋼鐵和其他主要產品方面用15年時間趕上英國。同年同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高潮》的社論(四十條即指《農業發展綱要》),首次提出了「躍進」的口號。

1958年元月,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激烈地批評了1956年的反冒進:「不要提『反冒進』這個名詞好不好?這是政治問題,一反就泄了氣,六億人,泄了氣不得了!」

「這三年有個曲折。右派一攻,把我們一些同志拋到距離右派只有五十米遠了。右派來了個全面『反冒進』,什麼『今不如昔』、『冒進比保守損失大』。研究一下,究竟哪個大?反『冒進』六億人民泄了氣。1956年6月,一篇反『冒進』的社論,既要反右傾保守,又要反急躁冒進,好像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實際重點是反冒進的。不是一個指頭有病。這篇社論,我批了『不看』二字,罵我的,我為什麼看?……」

毛澤東主席把反冒進提高到政治問題的高度,不僅認為反冒進泄了6億人民的氣,導致了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並且把反冒進與右派進攻聯繫起來,甚至提到反對他本人的問題。會上,周恩來、陳雲等人受到嚴厲指責,劉少奇因指示中宣部起草了那篇社論,也遭到批評。賈拓夫自然也在受批評的行列。

會上要求各地苦戰3年,使大部分面貌基本改觀,在5—8年內實現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20年要完成的目標(這個綱要剛剛通過不久,正在掀起討論和貫徹的高潮);用5—10年使各省、自治區地方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實現國家工業化)。一場規模空前的大躍進號角正式吹響了。

如今年紀在50歲以上的人,都還能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怎樣轟轟烈烈的年代!又出現過怎樣的狂熱和扭曲。全國上下,東西南北,各行各業,在毛澤東主席提出的、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帶領下,在社會上進行了反右派鬥爭和黨內批判反冒進的鞭策下,躍進、大躍進、特大躍進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農村合作化不久,更高一層生產關係的變革——人民公社化運動又迅即鋪天蓋地湧向全國。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農兵學商——中國似乎已經找到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具體形式。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鼓動起的熱浪,把大部分領導和群眾的頭腦也燎得熱漲起來。人們似乎認為,只要鼓勁再鼓勁,趕上英國已不在話下,一窮二白的帽子一下子就會被扔到太平洋里去。就是理想中的那種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資極大豐富,消滅了三大差別(指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能夠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會在這一代人手上實現。「五年內實現共產主義」,甚至「三年實現共產主義」的標語口號,在工廠、農村、機關、學校、街道處處可見。一些老共產黨人也極度興奮地以為,他們能夠活著見到共產主義的到來……。

在這種熱漲的空氣下,什麼經濟基礎,什麼科學分析,什麼客觀規律,都統統不在話下。「沒有辦不到,只有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提出了;小麥畝產兩千斤、7千斤、13萬斤,一直到水稻畝產30萬斤、番薯畝產100萬斤的「衛星」很快放出來了;一個山梨20多斤,一根大蔥3斤6兩,一粒蠶豆7兩多,一頭母豬共下了200多隻豬仔,一隻雞兩個鐘頭就下8個大雞蛋……「奇蹟」一批批地湧現。人們已經在擔心:糧食這麼多,吃不了怎麼辦?

問題不在於群眾的狂熱,人們要求迅速改變落後的願望是真誠的,他們為之而拚命苦幹是出自內心的,問題在於指導他們的方針和政策。在大躍進時期,黨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出了錯誤,違背了客觀規律,搞起主觀主義的高指標,隨之又颳起了一股瞎指揮風、浮誇風和「共產」風。

本來,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確已創造了奇蹟般的偉業。1957年,在經過調整後,各部門的比例關係已比較協調,成為建國以來經濟建設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實現了鋼產量535萬噸,糧食產量達3700億斤以上。這充分證明中國有可能比其他國家,包括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得更快一些,也應該發展得更快一些,同時也為今後更快一些地發展打下了基礎。問題在於,新中國的航船,畢竟是行駛在小生產的汪洋大海中,在一窮二白的落後農業經濟條件下,什麼叫更快?快的基礎是什麼?怎樣發展才能更快?快的規律是什麼?快到什麼程度才是可能、可靠和穩妥的?很可惜,這些問題沒有被最高決策人所重視。

在農業生產大躍進的刺激下,毛澤東主席又站到第一線,把工業生產大躍進推向新高潮。原來,國家經委向國務院的建議中把1958年鋼產量指標定為624萬噸,生鐵定為732萬噸,鋼材定為482萬噸,分別比1957年增長19.2%、24.9%和13.1%。即使按當時的標準,這也已經是大躍進了。但毛澤東為各地各行業群眾的衝天幹勁和對黨、對領袖的狂熱擁護所感動,想到農業可以創造奇蹟,為什麼工業不能大搞群眾運動,也創造出奇蹟來?

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人們都認為大好形勢來了。毛主席問當時的冶金部負責人:「形勢要發展,鋼能搞多少?翻一番怎麼樣?」回答:「行,可以考慮。」毛主席考慮到推動工業的大躍進,考慮到鋼鐵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標誌,原來的計畫不行,在會議上把鋼鐵生產作為全黨第一位的大事提到大家面前。他說:「……鋼由1957年的530萬噸翻一番,達到1100萬噸,有完不成的危險,中心問題是搞鐵。現在都打了電話,發動了,可是還要抓緊些,要回電話,要保證。」

北戴河會議上正式決定,1958年鋼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並且召開各省書記會議,下達任務,公開宣布。就當時實有的開採、冶煉、運輸等基礎能力而言,這個指標實際上是達不到的。但是,毛澤東下了那麼大決心,又進行了發動,要求各省、自治區黨委把注意力和重心從農業轉到工業方面來,全黨動手,大辦鋼鐵。在那種氣氛下,不同的聲音是很難說出的。況且,誰也沒有經驗,奇蹟或許會發生?反「反冒進」給人的印象如此深刻,誰又願意去當右派呢?

北戴河會議後,「鋼鐵元帥」正式升帳。全國一下子動員起幾千萬人,日夜苦戰,大搞小(小高爐)、土(土法鍊鋼煉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