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注重國情 穩步發展經濟

為了迅速地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生產,統一領導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1949年建國前夕,組建了中央財經委員會。陳雲任主任,薄一波為副主任。建國後又增加李富春和黨外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為副主任。

1952年,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對財經工作的領導,毛澤東主席和陳雲親自點將,從地方「借兩個頭(腦)到中央」:一個是西北的賈拓夫,一個是華東的曾山。同年8月,賈拓夫離開西北,調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協助陳雲主任分管交通運輸(包括交通、鐵路、郵電)、勞動工資等方面工作。李富春副主任赴蘇聯談判時,他又代管過一段重工業。當時,中財委的主要任務是,在中央和政務院(1954年改稱國務院)領導下,統一領導全國的經濟工作,建立健全新的管理體制,全面恢複經濟,為下一步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就這樣,賈拓夫開始了他當「京官」,在全國經濟領導部門工作的生涯。

1953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計畫委員會(即後來的國家計委)成立,高崗兼任主席。中央決定將原中財委分成工業、交通、財政、農業、勞動五個口,工業交通各部門的工作由計委管理,賈拓夫即被任命為計畫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國務院成立八個辦公室,分口管理全國各條戰線。第一辦公室管政法,主任是羅瑞卿;第二辦公室管文教,主任是林楓;第三辦公室管重工,主任是薄一波;第五辦公室管財貿,主任是陳雲;第六辦公室管交通,主任是王首道;第七辦公室管農業,主任是譚震林;第八辦公室管統戰,主任是李維漢,賈拓夫擔任了分管輕工業和手工業的國務院第四辦公室主任兼輕工業部部長。1955年八九月間,主管重工業、輕工業、交通的各口合併,成立國家經濟委員會,薄一波任主任,賈拓夫擔任第一副主任。1958年,他又被調回國家計委,擔任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根本變化和經濟建設取得重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在經濟建設中不同指導思想逐漸形成和有所衝突的時期,它最終導致了1959年廬山會議的那場悲劇和俟後發生的反右傾鬥爭。這一時期,是賈拓夫參加全局性經濟領導工作並作出重要貢獻的時期,也是他在探索中國經濟發展道路過程中持穩健態度而被認為是「右」的指導思想形成的時期,最終使他與中國經濟發生的災難一起跌落下去。因此,回顧一下這一時期賈拓夫的一些重要的經濟思想和活動,對認識和紀念賈拓夫,以至對總結中國經濟的經驗教訓,都是有意義的。

在這一時期中,陳雲主持制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畫。賈拓夫除完成日常分管的工作外,協助陳雲、李富春在編製和執行這一計畫的過程中,曾提出了十分精闢的觀點,做過大量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賈拓夫提出:發展我國的經濟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方針政策上,首先解決一些重要的關係問題。比如,關於工業與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的關係,賈拓夫認為:「要發展輕工業,就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大力發展農業。因為後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輕工業也必須積極地相應發展。如果我們忽視了輕工業的適當發展,那就不能滿足農民對輕工業產品的需要,不能及時換回糧食和農業經濟作物,這樣就會阻礙農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個環節失去平衡;使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工農聯盟的鞏固受到不利的影響,使國家積累減少,最後也就必然會減弱重工業的發展速度。」(我國經濟按「農、輕、重」的順序,是1959年後才最終明確下來的。)

賈拓夫還提出:「當著農業與工業、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例關係正確解決之後,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原有工業與新建工業之間、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之間、大型工業與小型工業之間、中央工業與地方工業之間,進行全面的規劃和統一的安排,使這四面八方錯綜複雜的關係取得協調,以便於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他認為:「原有工業與新建工業的正確關係,應該是在增加生產,適應社會需要的時候,首先考慮發揮原有工業的生產潛力。因為對原有工業進行改造、擴建,比起新建來,畢竟是投資少、建設快、收效大,還可以節省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就是新建工業,也需要原有工業的支援。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輕工業生產大約有百分之九十是依靠原有的工業。因此,任何忽視原有工業的思想都是錯誤的。即使對那些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比較落後的企業,也不能採取消極態度。當然,不是說可以忽視新建工業,當原有工業的生產已得到充分發揮而仍然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時候,那就必須新建。整個國民經濟薄弱的和缺乏的更需要新建。」(這實質上已涉及到我國發展經濟外延與內涵的關係問題。)

在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係問題上,賈拓夫認為:「原有工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反映了舊中國工業分布的不合理。但是應該看到,沿海工業有悠久的歷史,要發揮原有工業的潛力,也就必須注意發揮沿海工業的潛力。許多企業只要調整或增添一些設備,稍加改造和擴建,就可以增加一倍甚至幾倍的產量。發揮沿海地區的工業潛力,可以在新技術、新產品方面起帶頭作用,可以為國家建設積累大量資金,可以調出大量幹部、職工和技術力量支援內地等等。這不僅和發展內地工業不相矛盾,而且還會促進內地工業的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在充分合理地發揮了沿海工業的生產潛力以後,如果還需要新建工廠,一般地應該建在內地,以減少原料和產品的相向運輸。當然,在改、擴建和新建的時候,也要考慮不要造成新的不合理布局。」

關於大型工業和中小型工業的關係,賈拓夫指出:這在輕工業方面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一部分需要辦大型工廠,並且應當適當集中,但是,只從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方便出發,主張企業的規模愈大愈好,是一種片面的觀點。他們沒有區別各種行業的不同特點,沒有結合原料的供應情況,特別是沒有很好地考慮為消費者服務。他認為:輕工業,特別是地方工業,地區性很大,原料來源和產品的銷場一般都很分散,人民的需要變化也很快。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原有的工廠和手工業合作社不宜過多過大地合併,就是新建的工廠,一般地也不宜過分集中。因此,為使布局更合理,投資效果能及時發揮,產品的品種、花色也能適應人民變化多端的需要,在建設某些必要的大型工業的同時,必須相應地注意發展中小型工業;在公私合營工業和手工業合作組織的改組改造中,應該注意保留相當數量的、能靈活適應市場需要的工廠和合作組織。(這裡實際上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某些要求,也涉及到不同經濟成分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提出的。)

賈拓夫還提出:發展我國經濟,還要正確處理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的關係。中心問題「就是如何正確地把兩種積極性組織和結合起來。」他認為:「我國地廣人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需要又千差萬別,所以必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發揮生產潛力,發展地方中小型工業來滿足地方需要,以補中央工業的不足。當然,地方工業的發展必須在國家統一計畫之下,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積極地有計畫地進行。在中央統一規劃之下,只要地方有條件、有能力,就可以由地方興辦。」他並且指出:「今後原則上不應再把地方工業企業收歸中央管理;對於某些適宜於地方管理而不適宜於中央管理的企業,還應該有準備地逐步劃交地方。」(這裡實質上也涉及到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問題。)

這些觀點,在我國經濟建設經歷了反反覆復的曲折過程,發展到了今天,看來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在剛剛建國,恢複經濟,開始有計畫地發展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時,卻是非常重要和極有份量的,堪稱是很有見地的。

而且,這些觀點並不僅僅是賈拓夫的坐而論道,而是滲透到當時國民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中,實際運用得到執行的。人們後來說他「對國民經濟高速度按比例地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經濟工作方面具有深湛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我國經濟戰線上有獨到見解、有才幹的領導人之一」(見賈拓夫的悼詞),完全是從實際體現總結出來的。而我們還要說,他的這些業績也是來源於對實際嚴肅認真的調查研究和深入的理論學習及善於思考。據他的秘書趙家梁粗略統計,從1954年10月到1959年10月,賈拓夫下去調查和出差開會約18次,歷時共32個月,行蹤所及20個省、市、自治區,40多個城鎮,上百個工廠和合作社。也就是說,賈拓夫同志有一半時間在基層調查。

1956年,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聽取了國務院所屬34個部門的工作彙報,對於賈拓夫彙報中的有關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原有工業與新建工業、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係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