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萬里長征 建立無名殊勛

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他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說:「本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的確,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也是人類歷史上一首光輝燦爛的史詩。長征,是中國革命的轉折,從此,中國人民民主解放的鬥爭踏上了勝利的征途。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偉大象徵,一個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無往而不勝的象徵。毛澤東主席曾這樣評價:「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參加過長征的人,不論是犧牲了的,還是堅持到最後勝利的,都堪稱英雄。賈拓夫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陝北老同志中唯一參加長征全程的人。他在陝北鬥爭多年,又跟隨中央紅軍長征回到陝北,是橫跨兩者之間唯一的一個,因而,他是幸運的。這段經歷,也對他後來的生活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1934年1月,黨中央已經進入中央蘇區,賈拓夫到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工作自然被介紹到中央蘇區。賈拓夫到達江西瑞金後,於2月3日出席了黨的六屆五中全會,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又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他代表陝甘地區黨組織向大會獻了一面錦旗——「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之後,他在陳雲領導下做白區工作,擔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學校白區理論班的班主任。同年6月,擔任了中央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破壞部部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的指導下,終告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越過於都河,開始了震撼世界的萬里長征。

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的錯誤路線,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中央(三人)軍事領導小組,紅軍開始扭轉被動局面。賈拓夫擔任紅軍總政治部白區工作部部長(7月後改為白軍工作部),一直跟隨總政治部離遵義,經桐梓,進入習水縣境,向赤水方向前進。當時,川軍郭勛祺部已南渡長江,向紅軍逼近;國民黨中央軍薛岳部周渾元、吳奇偉的部隊從湖南尾追而來;國民黨湘、黔、滇軍幾個師也從其他方向形成包圍圈,妄圖乘紅軍北渡長江之際「半渡而擊」,合圍殲滅之。蔣介石得意地等待著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消息。

毛澤東、周恩來識破敵人計畫,果斷放棄渡江,指揮部隊回師桐梓,二取遵義。賈拓夫奉命率兵一連,為紅軍主力開闢南北通路、安設據點,先期佔領桐梓。一天,賈拓夫正與戰士們一起收拾行裝,見紅九軍團長羅炳輝、黨中央代表兼團中央書記何凱豐風風火火地縱過馬路,他倆告知:「情況驟變,敵人已切斷我主力經桐梓南撤的要道,你們趕快撤退!」說完揚鞭疾馳而去。不久,就聽見桐梓城西城北槍聲大作,敵人已迂迴包抄過來。在此危急關頭,賈拓夫攙扶傷員上了自己的戰馬,促其快撤,自己指揮部隊且戰且退,穿竹林,涉小河,冒著敵人居高臨下的火力,從東山方向突出重圍,向婁山關前進。

曾任團中央兒童局書記的賴大超回憶說:從桐梓城裡突圍出來,急行軍整整一夜加一天半時間,自己因年幼體弱,已經掉隊。「快接近黃昏時,才跟上我相識的總政白軍工作部長賈拓夫同志,他是因為把馬讓給病號騎才掉隊的。他疲勞地拄著一根木棍助行。我們艱難地翻山越嶺,拓夫同志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關照那個,一會兒跑到隊伍前邊,一會兒走到隊伍後邊,還喊著:『大超,遵義城快到了,加油啊!』替我打氣,還不時扶著我向前走。當夜幕低垂、萬家燈火的時候,我們終於高興地到達了正沉浸在痛殲蔣介石、王家烈二十幾個團的偉大勝利氣氛中的遵義城。」

當夜,賈拓夫在遵義老城楊柳街的天主教堂宿營。他在隨行錄上寫道:

北渡不能復南征,二次重占遵義城,

拓夫仍宿楊柳地,笑問英雄均健生。

1935年7月間,賈拓夫隨紅軍總部二次離開遵義後,四渡赤水,橫越大渡河,翻過大小夾金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進抵黑水、蘆花一帶。當時,紅軍經過長途轉戰跋涉,供應十分困難,糧秣極為匱乏,籌糧成了第一件大事。中央軍委在毛兒蓋與蘆花城各設立一個籌糧委員會。賈拓夫是蘆花籌糧委員之一,承擔籌糧60萬斤的任務。接受任務後,他帶領一部分戰士匆匆出發,直奔瓦布梁子而去。

賈拓夫後來寫文章回憶道:「蘆花城到瓦布梁子,沿黑水東下,計三日路程。一路只聞水聲,不見人跡。黑水兩岸,皆峻岩絕壁,望之生畏;綠草道上,人煙稀少,感無限寂寞。當時,已疑我到了《西遊記》里什麼地方。」

行間路過一個叫以念的地方,被住在此地的彭德懷司令員欣然留住。賈拓夫與彭總促膝長談,不覺已過半夜。就這樣曉行夜宿,一連數日,終於到達藏民居住的地區。

瓦布梁子產有大麥、小麥、養麥、洋芋(土豆)、蘿蔔、豬、牛、羊和鹽,是黑水、蘆花一帶較富庶的地區。但當時藏民都逃匿於深山老林之中,村村十室九空。賈拓夫和紅軍戰士們嚴守紀律,尊重藏俗,晝不人戶,夜宿帳蓬。後找到一位通司(翻譯)名叫「七十三」,他目睹紅軍秋毫無犯,和藹可親,加之紅軍向他做了許多宣傳,終於通過他動員了一部分藏民回村。

為了密切軍民關係,爭取藏民支持,完成籌糧任務,賈拓夫帶領戰士大力開展宣傳爭取工作。他們貼出保護藏民的布告;在藏民的田裡插上保護牌,責令一切部隊不得任意侵犯;向回家的藏民發了「保護證」,使其安心生活;到各村召集藏民開會,通過通司宣傳紅軍的主張和政策……採取這一系列措施後,很快打消了藏民的疑慮,使藏民和紅軍成了一家人,藏匿的百姓大都回來了。他們送東西給紅軍吃,騰房子給紅軍住,還幫助紅軍縫衣補鞋。問長問短,無拘無束。

局面迅速打開,賈拓夫因勢利導,廣泛宣傳,號召藏民聯合起來反對漢官和軍閥的壓迫,幫助他們成立自己的人民革命政府。賈拓夫親自組織藏民大會,各鄉都成立了人民政府,選舉了自己的主席和代表。緊接著,召開了六個鄉人民政府的代表會,成立了瓦布梁子區藏民革命政府,組織建立自己的武裝。於是,瓦布梁子變成了另一個天地,到處飄揚著自由解放的紅旗。

人民政府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為紅軍籌糧、煮鹽。賈拓夫因地制宜,把過去「打富濟貧」的口號改為「借富濟貧」。同時,發動群眾去割「惡霸」的青稞,一半歸紅軍,一半歸群眾。軍民共同努力,僅半個月就完成了籌糧備鹽的任務。當數百紅軍戰士擔糧運往蘆花城時,上百藏民也組織了運糧隊。他們自帶糌粑,不計報酬,全家出動,其情其景十分感人。賈拓夫離開瓦布梁子前,又把剩下的幾千斤糧食分給了窮人。藏民們依依不捨,把酒相送。紅軍的籌糧任務順利完成了,同時,紅軍的美名也永久地留在了這一地區的藏民心中。

1962年,拓夫因鼻病住協和醫院治療期間,與長征時也搞過籌糧的楊至誠將軍見了面。楊將軍感慨地說:「拓夫真有辦法,我們在一些地方籌糧時,人家不理我們,搞不到多少糧。可拓夫一下子就搞到那麼多,人家還高高興興送了來,你看怪不怪。」拓夫籌糧成功,得到廣泛好評。當時在紅軍總政治部有一首流傳的打油詩這樣讚譽他:

拓夫不假(賈的諧音),善騎戰馬;深入藏區,辦法真大。

「借富濟貧」,大得民心;建立政權,藏民緊跟。

每個紅軍,分鹽二斤;吃上糌粑,糧袋有粉。

帶上鹽巴,渾身有勁;瓦布梁子,拓夫更新。

籌糧任務,超額完成;為過草地,添了把勁。

學習拓夫,為民真心;全心全意,共產精神。

紅軍走出草地,闖過了最艱險的時期,然而又遇到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困難處境。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在四川俄界(今甘肅境內)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決定與張國燾的機會主義決裂,紅軍繼續北上抗日,以游擊戰打通國際路線,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造一個新的根據地。俄界會議還將現有部隊縮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由毛澤東任政治委員,彭德懷任司令員。接著,指揮部隊闖過天險臘子口,於9月17日進抵甘南岷縣哈達鋪,隊伍宿營休整。

俄界會議確定了方向,然而,具體路線和歸宿地尚待研究,一時眾說紛紜。9月23日,聶榮臻得到一張7月份的《晉陽日報》,上面有一則消息寫道:「陝北劉志丹赤匪部佔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軍五萬多人。他們飄忽不定,行去無蹤,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之可能……」聶榮臻立即將此報專送司令部。葉劍英見到報紙,趕忙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