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少年有志 尋求救民真理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當然不足為訓。以後的生活,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環境,接受教育的內容和程度,特別是個人與社會結合的層次,對人的影響應是更關鍵的。但是,許多人成年後的事情忘掉不少,少年時的很多事卻記憶猶新。可見,少年兒童時期的生活和教育,對人還是有重要影響的。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包含這方面的因素吧。

賈拓夫出生在陝西省神木縣城一個貧民家庭。

賈拓夫的祖父叫賈來旺,但來世卻並不興旺,連半分田地也沒有,全靠殺豬宰羊、經營死驢死馬維持生計。舊社會的屠夫屬下九流,社會地位自不必說,生意冷落清淡,生活自然十分貧寒。一年辛勞,所得無幾,家人難解溫飽。賈拓夫的父親賈寬厚,企望「寬厚」家境,不再子承父業,棄屠宰而從商。借債為本,小販經營,往返於內蒙和神木之間。這本小利微的生意也很不景氣。順當時,掙幾個小錢養家糊口;不順當時,便蝕本負債,難以為繼。全家生活,還靠祖母、母親代為人工,釀製醬醋,沿街叫賣,薄利微盈,勉強維持。就這樣,年復一年,父親終因勞累過度,染上肺病,又無力醫治,只能眼看著他壯年亡故,撇家而去。

1912年11月25日(陰曆十月十七日),賈拓夫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家庭。

那是一個扭轉乾坤又動蕩不安的年代,愚昧與文明、落後與進步、侵略與反抗、壓迫與抗爭、反動與革命反覆激烈較量,此起彼伏。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沒落的大清王朝,終於結束了中國長達五千年的封建主義統治歷史。然而,就在孫中山蒞任大總統的南京政府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後不到三個月,辛亥革命的果實卻又被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取。在帝國主義的槍炮壓力下,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袁世凱政府,與日、俄、英、法、意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繼續遭受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日益陷入空前的水深火熱之中。

陝北,這片曾經孕育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黃土地,更加地瘠民貧。本來就十年九旱的神木和陝北地區,這時愈加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賈拓夫就是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地方,來到了人間。他一出生,就和家人一起,掙扎在貧困線上。

賈拓夫原名賈耀祖,又名紅光,字孝光、富喜,排行老大,有兩弟兩妹。大妹賈月林,出嫁後不久,被抽大煙的丈夫賣掉,很快離開了人世。大弟賈紅喜,六七歲時害病,因無錢醫治,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二妹賈珂敏,降生時正遇大災荒年,祖母狠下心來說:「這年頭,現有的幾口還養不活,再添一個吃飯的丫頭,咋喂得起?不如叫她早歸西天,省得活著受罪。」說著,便忍痛抱起剛出世的小孫女,要放到便盆里放水溺死。母親實在捨不得這身上掉下來的肉,跪在婆婆面前苦苦哀求。一家人哭作一團,最後才決定留下這條小生命。後來,又添了二弟賈光中,祖母總感人口已多,不勝負擔,但見是男孩,盼另有希望,還是格外喜愛。

光中出生不久,父親就故去了。從此,一家老小就全憑祖母、母親釀醋做醬,叫賣街頭了。兩個小腳婦女,終日里起早貪黑,風裡雨里,苦做苦勞,還是一貧如洗,不堪重負。常常家無隔夜糧,人怕有病災,只能乞求上蒼,苦熬歲月。

賈拓夫的母親余氏,隨家人從山東逃荒出來,輾轉流落到陝西神木,15歲就嫁到了賈家。這位農家婦女儉樸勤勞,秉性慈祥,待人忠厚,又思想開朗(或許與她經營小商,接觸各界不無關係)。對待子女嚴格認真,為了培養子女,除成年苦心勞作外,還節衣縮食,賣掉了自己結婚時的全部首飾,補以借錢,硬是供長子上了學。她還諄諄告誡賈拓夫:不要忘記自己是窮人的娃兒,要給受苦人爭氣。學成了,為窮人辦事,討個公道。後來,賈拓夫參加了革命,這位善良的媽媽,實心支持兒子,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當時,不少活動在神府東勝一帶的共產黨員都認識她,受過她的掩護,她的家成了一個秘密聯絡點。雲澤(烏蘭夫)、高崗、趙通儒、王兆祥等還常在她家碰頭,吃過她做的飯。由於壞人告密,她曾被國民黨特務逮捕,一雙小腳,帶上鐵鐐,在反動派的牢房裡受了幾個月折磨。敵人對她軟誘硬壓,逼她說出「共匪」的情況,說出在她家開會的人的名字。老人家很堅強,始終沒有說出什麼「有用的」情報,敵人終無所獲。後經地下黨組織營救,保釋回家。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後,黨中央在陝北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因工作環境允許,賈拓夫曾接母親一起住在延安。可這位勞動婦女,一來不願意給組織增加負擔,讓兒子分心,二來又過不慣沒什麼勞作的生活,因此還是回到家鄉,去過她已經過慣了的清貧日子。1943年3月,她因病被接到延安,後因醫治無效,逝世於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為她召開了追悼會,稱她是「革命的媽媽」。

賈拓夫從小天資聰穎,好動善思,性情爽快,能歌愛唱。每每學戲劇角色,以羊角安長柄為大刀,用線繩系玉米纓為鬍鬚,作姿弄舞,煞有介事,其聲調氣質,似模像樣,常令鄰里捧腹不止。眾人皆鍾愛有加,給他起了個「賈不斂子」的小外號,意思是好動活躍的小子。說來也怪,這孩子玩起來無憂無慮,痛痛快快,靜下來卻若有所思,經常發問:為啥有人不幹活,就能吃飽穿暖?咋就那多人受希荒(受苦受累),還是過不好日子?父親說這是命,他偏問:命是個啥東西?在縣城模範小學念書時,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讀書時,能全神貫注,勤奮刻苦。做完功課,又會幫大人照看弟妹,拾柴打水,從事家務。鄉親們都說:「這娃兒有出息,長大了不簡單就是噢。」

1925年秋,賈拓夫以優異成績考入縣立高等小學。這時節,他廣泛接觸進步師生,一面刻苦學習功課,一面博覽古今文學進步書刊。也許是與他求知慾高和愛思索的性情有關,他對《響導》、《共進》、《新青年》、《共產主義ABC》、《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淺說》等進步書刊,逐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喜讀愛看,而且如饑似渴。就這樣,在他對世道感到不平的少小心中,開始接受共產主義的啟蒙教育。

1926年夏,神木縣旅外學生張學靜(即張友清,共產黨員)暑假探親回鄉,召集賈拓夫等進步學生一道,在城鎮農村張貼標語,集會演講,宣傳革命道理。在這些活動中,賈拓夫接受了實際的教育和鍛煉,覺悟有了很大提高。不久,在張學靜的組織和介紹下,賈拓夫和汪濱之、王象山、張維斌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了神木縣第一個共青團支部,賈拓夫擔任支部書記,進一步開展有組織的革命活動。他們積極領導了縣城學生反對基督教欺壓民眾的活動,號稱「廢基」運動。還發動與組織群眾,控告貪官縣長龐仁安,清算劣紳喬濟在理民局的貪污贓款,打擊了當地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成為神木縣很活躍,很有影響的「小赤色分子」。

1926年秋,賈拓夫考入陝西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校長李子洲是陝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常漢三是共產黨員,教務主任楊明軒(解放後任全國民盟主席)是同情和支持革命的進步人士,教師中有不少人是團骨幹。這個學校,不僅是當時陝北地區有名的「高等學府」,也成了一座有名的革命搖籃。賈拓夫、劉瀾濤、常黎夫、崔玉湖、雷五齋等,都是搞進步活動最突出的第七班學生,也是黨的外圍組織「讀書會」的成員。白如冰、白壽康、白堅、張德生、朱俠夫、張達志、白介夫等許多黨的領導幹部,都先後在這座學校讀書,開展過鬥爭。學生們經常由教師帶領,到農村進行宣傳活動,教農民唱「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他們還舉辦平民學校,教校外青少年學習文化,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在這支十分活躍的隊伍中,賈拓夫是佼佼者,他學習拔尖,活動積極,才幹出眾,常常結合形勢寫出新詩、小說,煞是精彩新穎,頗受校方和教員器重。他的文章經常貼在校欄里作為示範。他也很快獲得了「四師新花」的美譽。

接著,賈拓夫被選為綏德師範團支部書記和綏德縣團委書記。在中共綏德地委(其領導人是隱蔽在學校的教師)直接領導下,推動學校建立了學生自治會。又通過各高等小學進步師生,成立了綏德縣學生聯合會,賈拓夫擔任了學生聯合會主席。他們深入各階層,協助建立農會、商民協會、陝北青年社等群眾組織,使學生運動與群眾革命運動相結合,在陝北地區如火如荼的革命風暴中,起了先鋒作用。

賈拓夫不僅表現出極高的革命熱情,也表現出很強的毅力。他因家貧,身上沒有什麼錢,外出活動常常吃不上飯。但他忍飢挨餓,堅持參加所有的活動。一段時間中,他的腿得了病,走路一瘸一拐,同學們戲稱他「賈拐子」。勸他休息,他笑著搖搖頭,咬牙忍疼,拄著一根木棍,硬是跟大家一起翻山越溝,開展宣傳活動,深得同學們的敬佩。

不料,風雲突變。1927年4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