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為挽救經濟危局百計營謀 7.1 抱病工作

從1957年底大病了一場以後,陳雲的身體狀況一直很糟。1959年主持調整鋼鐵指標後,雲實際上處於休養狀態。經過近1年半的休養,到1960年底1961年初,身體稍有好轉,他就重新投入工作中。

陳雲是在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恢複工作的。「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樣描述了共和國歷史上悲慘的一幕。沉重,但不諱過。對於經歷過那場災難的人們,那是怎樣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陳雲即使在休養中,也一直在各地考察調研,了解真實情況。重新出來工作以後,他感覺到有些人講話不痛不癢,怕犯錯誤,陳雲對此不以為然。陳雲自己曾經因為反冒進等問題遭到嚴厲批評,甚至被一些人當成黨內「右傾」路線的代表。1959年廬山會議重提反對右傾的危險,黨內政治生活很不正常,陳雲的處境一直十分困難。但是,面對人民的苦難和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陳雲將個人榮辱利害置諸身後,直面嚴酷的現實,與中央其他領導人一道,為挽救危局嘔心瀝血,想盡了千方面計。

抱病到各地調查實際情況,災難的嚴重程度使陳雲寢食難安。

得知糧食實際狀況比預想的稍好,陳雲興奮得喝了一杯葡萄酒。

「大躍進」和「反右傾」引發的災難,很快就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降臨到億萬中國人民的身上。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農業,首先出了大問題。

這場大災難從1959年開始,到1960年和1961年發展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1960年5月,糧食問題開始尖銳化,交通沿線的國家糧食庫存越挖越空,已經調度不靈。到6月上旬,北京市庫存只夠7天的銷量,天津市庫存只夠10天的銷量,上海市糧食部門已經沒有大米庫存,靠借外貿部門的出口大米過日子,工業基地遼寧有10個城市庫存糧食只夠銷八九天。糧食調出大省江西,省內南昌、景德鎮、贛州、九江四個主要城市也處於隨調隨銷的危險境地。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擁有大片肥沃黑土地的東北三省,都紛紛向中央告急:請給我們糧食!

收穫季節的到來,並沒有使糧食部門得到多少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緊張氣氛。1960年7月1日到8月25日,徵購糧入庫只有139億斤,比上年同期減少了51億斤,銷售量卻高達152億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3億斤,再加上6月底以前庫存劇減,這個時期的糧食庫存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00億斤,到11月底又進一步減少了300億斤!

糧食調無可調,缺糧情況更加嚴重。華中重鎮武漢缺糧,最緊張時候,糧食只夠銷3天。武漢鋼鐵廠在飢餓的陰影下,大廠小廠折騰「超聲波」蒸食物,連蒸幾次使體積脹大哄腸胃。就這樣,糧食供應也不能保障了。省長張體學以省委的名義給李先念掛電話,鐵骨錚錚的漢子,此時也禁不住淚流滿面:「請儘快撥一些糧食給我們。天災人禍,人民在挨餓呀!我沒做好工作,給我什麼處分都沒意見,只請求中央支持我們糧食!」

陳雲歷來重視糧食,他把糧食問題當作重要的政治問題看待。糧食告急,他坐不住了,撐著病弱的身子,到各地調查。1960年10月,陳雲到黃淮海地區調查農業和水利、化肥生產狀況,親自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

全局性的實際情況究竟是什麼樣?陳雲實在擔心。如果不能準確估計,就會對真實情況產生錯覺,影響決策的準確性。但那幾年糧食「衛星」亂放,高估產,高徵購,使經濟統計數字如霧裡看花,沒個準頭。

陳雲想盡辦法,要擠干數字中的水分。1958年糧食產量公布的是7500億斤,後改為5000億斤,陳雲經過計算和分析,認為大約只有4200億斤,即使再多一點也有限。當然,陳雲知道,到底多少,也沒有人敢講,怕被說成懷疑「大躍進」。但1960年的產量,不能虛估,必須估實,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依據。有人估計3700億斤,陳雲根本就不信。他算了算,估計頂多3100億斤。600億斤的差距,這可非同小可。陳雲認為,要緩和糧食緊張的局面,1961年至少要比上年多收上四五百億斤糧食才行。如果上年估為3700億斤,新一年糧食產量就得4100億斤,從農業受損程度來看,根本就沒有可能。如果只有3100億斤,增到3500億斤還是大有希望的。

經過核實,有關部門報告陳雲,實際產量確實只有3100斤。如果確實產量這樣少,糧食困難程度的表現,以及大挖庫存,就都說得過去。新一年只要有適當增產,就能夠緩解形勢,搞到糧食,事情大有可為。陳雲得知消息的當天,極為興奮,破例喝了一杯葡萄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