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排除萬難恢複經濟 4.2 抗美援朝

戰爭創傷未愈戰火又燒到家門口,以積貧積弱的國力,既要支撐與最強大帝國主義的戰爭又要穩定市場,為應對艱巨的挑戰陳雲晝夜操勞,常常緊張得睡不好覺。

就在中國人民一心一意努力恢複戰爭創傷,重建家園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了。1950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軍朝鮮。

一邊是經濟實力雄厚、軍事力量強大的美國,一邊是歷經連年戰爭後百廢待興、軍事裝備極其落後的中國。兩國發生直接碰撞,中國只有動員一切力量,上下一心,才能爭取勝利。

1950年10月15日到27日舉行的第二次會國財政會議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抗美援朝開始後的財經方針。用陳雲的話來說,這個問題的性質,是屬於財經工作中的政治,需要首先弄清楚。

決定志願軍入朝參戰後,作為中財委主任領導著全國經濟工作的陳雲最直接地面對這一問題。他對此作了極其周密細緻的考慮。在這個會上,陳雲提出了自己的局勢發展的判斷和對財經方針的決策。

陳雲主張,要在準確判斷形勢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把財力使用在主要方面,解決主要問題。財政上的各項支出,必須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反而會一事無成。

他當時分析,時局的發展可能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一)鄰境戰爭,國內平安;(二)鄰境戰爭,國內被炸;(三)鄰境戰爭,敵人在我海口登陸,一國捲入戰爭。

顯然,如果估計為第三種,那就是一種全面戰爭狀態。財經工作必須轉入戰時經濟體制,集中全部力量支持戰爭,一切經濟恢複和經濟建設都談不上。如果估計為第一種或第二種,戰爭將局限於朝鮮境內,國內可能遭到敵人轟炸,但不會受到直接的攻擊。雖然炸有先後,有大小,其基本情況是一樣的。這樣,財經工作就可以考慮國內經濟恢複與建設。

陳雲提出:國家財經工作的對策,暫以第二種局勢為基點。就是把明年的財經工作方針放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基礎之上,與今年放在和平的恢複經濟的基礎上完全不同,表現在財政上就是要增加軍費及與軍事有關的支出,同時各種收入也必然要減少。這就是應付第二種局勢對策的主要點。

他說:如果時局只變到第一種情況,則我可應付裕如;如果時局變到第三種情況,則財經對策需要另行討論。但目前先把基點放在第二種局勢上,對將來另制第三種局勢的對策,也不矛盾。

基於這樣一種估計,陳雲提出,抗美援朝開始後財經工作的方針應當是:戰爭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

經過討論,會議接受陳雲的意見,確定了1951年財經工作的方針,實行戰爭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這個意見上報中共中央後,中央基本上同意。

經過這樣周密地考慮以後,陳雲提出了「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方針,並為這一方針的實現作出了明確部署。但執行中的困難程度絲毫不亞於判斷形勢、確定方針。

在應付戰爭情況下保持市場穩定,包括陳雲在內的財經工作部門幹部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安不下心來。陳雲曾說:「當時很緊張,前面要抗美援朝,後面要穩定市場,兩頭重擔,哪一頭髮生問題都不行。既要能抗,又要能穩,這是高於一切的。」 浩大的財政開支,怎麼樣儘可能省下來一些。為了保證支出,怎麼樣能夠多收上來一些稅。陳雲全神貫注地關注著前方的戰事和國內市場的動向,日夜操持著經濟工作,以至於常常緊張得睡不著覺。

志願軍入朝後,經過五次戰役,到1951年形勢開始明朗化,達到了陳雲當初設想的最好的情況:鄰境戰爭,國內平安。這樣,財經工作方針運用起來有了比設想中的國內被炸情況現寬鬆的環境。

毛澤東在「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方針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邊抗,邊穩,邊建」的方針,給財經部門提出了建設的任務。這就是被稱作「三邊」的財經方針,根據這一方針,除了應付戰爭,穩定市場,國內要準備並開始經濟建設工作,哪一頭都要撿起來,「魚與熊掌得兼」。

由於一開始就正確估計到這場戰爭是一場在鄰境進行的局部戰爭,制定了「戰爭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財經方針,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作出及時調整,財經工作創造了戰爭條件下保持市場穩定的奇蹟。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財政支出了數額巨大的戰爭經費,1951年達52.6億元,比1950年猛增24.6億元。3年中,國家直接用於朝鮮戰場的支出共達62億元,幾乎相當於1950年國家財政的總收入(68億元)。中國政府還以貸款或訂貨方式向蘇聯等國訂購了一批武器裝備,共開支31億元,這些也主要用於朝鮮戰場。戰爭中中國共消耗各種戰爭物資560萬噸,其中從國內前運的物資即達萬種計260多萬噸。而國內市場卻在戰爭條件下保持了穩定。物價指數以1950年3月的批發物價指數為100,同年12月下降為85.4,1951年12月為92.4,1952年12月為92.6。財經工作在支持了戰爭的同時,穩定了國內市場,又沒有因此而中斷經濟恢複過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經濟建設取得了相當的發展,並作好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準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