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排除萬難恢複經濟 4.1 有條不紊

有些幹部想乘打垮投機資本的勝利之勢一舉消滅私人資本,陳雲告誡: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何必那麼急急忙忙 。

在物價鬥爭中打退投機資本的四次進攻、統一財經後,出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局面:1950年3月,全國各地物價開始下降,市場普遍出現糧食、紗布等重要消費品滯銷現象,造成工廠紛紛倒閉,商店歇業,大批工人失業。這種現象帶有普遍性,不僅發生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許多中小城市。

私營工商業陷入困境,引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嚴重關注。毛澤東提出要調整工商業。1950年三四月份,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後,主要是抓了一個財政問題。目前財政經濟的好轉還只是財政的好轉,並不是經濟的好轉;財政的好轉也只能說是開始好轉,根本的好轉需要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目前財政上已經打了一個勝仗,現在的問題要轉到搞經濟上,要調整工商業。」「和資產階級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綱領》就成了一紙空文,政治上不利,經濟上也吃虧。『不看僧面看佛面』,維持了私營工商業,第一維持了生產;第二維持了工人;第三工人還可以得些福利。當然中間也給資本家一定的利潤。但比較而言,目前發展私營工商業,與其說對資本家有利,不如說對工人有利,對人民有利。」中共中央決定調整工商業,原則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做好調整工商業工作,必須糾正黨內初露端鬩的「左」傾思想。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及時發現了一些財經工作人員中存在的對待資產階級問題上的「左」的情緒,對種傾向進行了批評、糾正。

建國初期,為了穩定經濟,人民政府對投機資本採取了一些嚴厲的措施,這在當時是必要的。但財經部門有的幹部指導思想上有些急進,存在著想擠垮私營工商業的不正確思想和做法,希望借打垮投機的勝利之勢,一舉搞掉私人資本,早日實現社會主義,因此在處理公私關係上,要求過嚴過緊。

陳雲當時對私營企業局局長薛暮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時間長著呢,何必急急忙忙限制他們?」「要讓私營工商業發展,發展起來以後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跑不到外國去。」

1950年5月8日至25日,中財委召開了以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北京、重慶、西安七大城市為主的工商局長會議。陳雲在會上做了調整工商業的專題發言,提出了解決工商業困難的幾條辦法:

(一)重點維持生產。對華東紡織業準備採取國家撥給原料、私營工廠加工方式;部分工業如機器製造、橡膠、造紙等採取國家對私營工廠訂貨辦法。

(二)開導工業品銷路。一是收購農產品來增加農民購買力,二是政府給予優惠條件,組織目前暫時難以出口的工業品出口。

(三)聯合公私力量,組織資金周轉。

(四)幫助私營工廠改善經營管理。

(五)重點舉辦失業救濟。

調整工作到1950年9月基本完成。經過調整,國家的財政經濟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對此,陳雲高興地說:「3月物價穩定,5月中旬全國各地工商業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於是我們發了兩路『救兵』,一為加工訂貨,一為收購土產。起決定作用的是收購土產,因為收購土產,就發出了鈔票,農村有了錢就可以買東西。到9月全國情況就改觀了,霓虹燈都亮了。」

調整工商業的各措施收效以後,全國經濟開始步入正軌。後來,陳雲對這一段的工作曾作過一段精彩的概括,他說:當時我們主要抓了兩件事,一是統一,二是調整。統一是統一財經管理;調整是調整工商業。一統一調,「只此兩事,天下大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