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財經戰線的「淮海戰役」 3.1 臨危受命

1949年2月9日,陳雲同羅榮桓等頂風冒雪,從北平坐吉普車來到中共中央駐地——河北平山西柏坡,再次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戰友。

當時,三大戰役已結束,基本消滅了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被分割的各大解放區聯成一片,中國革命勝利在望。毛澤東等已經在籌劃成立新中國的人民政權。而革命戰爭中各解放區財經分散管理的狀況,顯然與形勢的發展不相適應。為統一領導全國經濟工作,擬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這個機構的首長,實際上是新中國財經統帥,周恩來向毛澤東推薦由陳雲擔任,得到毛澤東首肯。陳雲在中共七大提出不要打爛舊機器,使毛澤東頓生黨內需要財經專家的感慨,對陳雲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澤東還親自找華北局負責人薄一波談話,讓他兼任中財委副主任,當陳雲的助手。

2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二天,陳雲從瀋陽趕赴北平,與身處前線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方面領導人商議後勤供應等問題。2月6日,毛澤東致電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要他們告訴陳雲,「請陳偕羅同來一敘」。

到西柏坡後,陳雲立即向毛澤東等彙報了東北的情況和東北局的工作,並同他們徹夜長談。周恩來通知陳雲,中央決定由他挂帥領導全國財經工作,要他回東北後,把工作交接一下,儘快來中央。

這並不是一副輕鬆的擔子,財經戰線上的挑戰,其艱險程度並不亞於戰場上的槍林彈雨。陳雲首先迎來的,就是後來被稱作建國初財經工作「三大戰役」之一的嚴重鬥爭:穩定物價。

物價猛漲,人心惶惶。陳雲臨陣受命:安下地盤試一試,國民黨留給新中國的,名副其實是一付經濟「爛攤子」。 從1937年到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通貨發行量增長了1400多億倍,同期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給全國人民造成約150億銀元的損失。

惡性通貨膨脹使紙幣信用完全破產,老百姓擔心貨幣貶值,搶購商品,或紛紛將手頭紙幣換成金銀、美鈔。農村裡則乾脆回到最原始的物物交換。

市場動蕩使正當經營的民族工商業深受其害,人民群眾苦不堪言。經濟上的崩潰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投機資本卻得到了畸形的發展。當時的說法是,「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投機」。長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嚴重惡化了正常的工商業經營環境,卻培養了一支實力雄厚的投機大軍,官僚資本倚仗特權投機漁利,社會閑散資金進行投機追逐暴利,就是少數仍在勉力從事工商業經營的民族資本,為了減少通貨膨脹的損失,也不得不捲入投機。投機加劇了市場動蕩。

投機資本就如同吸食腐屍的烏鴉,在這種極端混亂的財政經濟中迅速壯大,對新生的人民政權形成極大的威脅。周恩來曾說:「中國人民所接收的城市,由於多年不斷的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差不多變成了投機商人的大賭場。」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的一個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扭轉國民黨反動派多年統治所遺留下來的財政經濟的極端混亂危險的狀況。

但是,從投機資本爭奪市場控制權,穩定物價,又談何容易!

1949年全年支出軍政費用、救災費用及搶修鐵路等經費,共達567億斤小米,而當年財政收入僅303億斤小米,收支相抵,財政赤字達264億斤小米,關內地區的財政赤字,佔到了全部支出的65.9%。

這就意味著,一半以上的中央財政支出靠發票子。

這樣一來,投機資本就有了可趁之機,在1949年4月、7月、10月和1950年2月掀起4次物價風波,促使物價在很短時期內暴漲,使群眾產生極其嚴重的恐慌心理,從而破壞了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嚴重影響到前線供應、人民群眾的生活及正當工商業經營活動。

在財政收支暫時還不能平衡,生產尚未恢複的情況下,能不能戰勝投機資本的破壞,使物價根據通貨增加情況逐漸上漲而不是猛漲,這是對新生的人民政權及其財經領導人的嚴重考驗。共產黨能對付得了投機資本嗎?很多人都表示懷疑。有的甚至說:「共產黨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經濟打0分。」

陳雲受命後,迅即返回東北,安排有關工作。考慮到去中央後難再回來,他還抓緊時間到東北各廠礦視察,希望儘可能多地掌握東北經濟情況。這一忙,時間又過去了3個月,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他也無暇參加。

在這期間,市場持續波動引起群眾恐慌、工商業叫苦,軍隊後勤保障又是千頭萬緒、急如星火,各地都向中央告急。周恩來多次致電陳雲,催他速來。

中央已在七屆二中全會後,於3月25日進駐北平。5月9日,陳雲急赴北平。陳雲受命入關的時候,有人問他進關後準備怎麼辦,他平靜地說:「安下地盤試一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