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浴火重生的黑土地 2.2 財經工作僅次于軍事

從鄉村走進城市,企業里的複雜門道讓人犯難,陳雲說是還沒有學會做「老闆」,主張把財經工作放在不次于軍事或僅次于軍事的重要位置上,穩定物價為經濟恢複創造了條件。但現代工業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系統,工業生產能否早日恢複正常生產,不光要看機器,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要看經營者的管理和生產者的勞動技能和工作態度。

陳雲覺得這個問題不樂觀。7月5日,陳雲在東北局常委會議討論企業組織與工人運動方針問題時,針對這些企業經營管理的亂象提出:對舊的生產制度應當批判地接受。對於工廠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尋找原材料的來路與產成品的銷路。現在,我們還沒有學會做「老闆」

怎麼樣做好現代工業的「老闆」?陳雲上任後,著手解決最急迫的三大難題:一是工人工資太低,生產情緒不安;二是工人與職員的矛盾,職員受壓制甚至打擊,影響到必要的生產管理制度的確立;三是經濟沒有全局計畫,盲目生產造成損失。

首先急需解決的,是工人工資問題。這個問題,在糧價暴漲的情況下顯得極為突出。糧價漲了,等於拿貨幣工資的工人減薪,影響他們養家糊口。結果有的工人辭職干起了小販,技術工人從公營企業向私營企業流失。

陳雲深知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主張解決工人待遇過低問題,並立即著手調整。6月16日,陳雲在東北局例會上提出:現在鐵路和工廠的工人工資太低,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還不如農村中的僱農。照目前辦法長期搞下去是不行的,剝削了工人,有利於消費者,結果是工業的總崩潰。搞經濟總要合乎經濟原則,用強迫的辦法既違反經濟原則,又違反政治原則。

根據陳雲的意見,東北財經部門以實物為計量單位,重新制訂新的工資標準。新的工薪標準,工人最高工資以實物計提高到375斤糧,整整提高了100斤糧,這樣雖說比舊民國和偽滿時期還低一些,但最高工薪的工人憑工資可以養活連本人在內的四口半成人,中等工薪的也可養活三口半成人。

新的工薪標準中,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工資比工人工資要高得多,普通職員收入也和工人持平。這樣做,從政治上說,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這就不能不談到企業中工人與職員矛盾。

中國共產党進入東北後,接收和很多規模很大、技術先進的企業,如鐵路、礦山、發電站、郵電、輕重工業工廠、市政企業。這些企業里,既有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人,也有很多腦力勞動的職員。

本來,工人和職員同是日寇、國民黨政府企業的僱傭勞動者。但工人和各級職員,在企業內的地位和社會上的地位是不同的。工人在日寇、國民黨政府企業內勞動條件最苦,待遇最低。下級職員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情況接近於工人,但他們之中,許多人帶有舊知識分子輕視工人的意識。中、高級職員是企業的生產及業務管理人,對工人及下級職員都居於管理者的地位。有一部分管理人員,在日寇、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指揮和壓迫制度下,習慣於用官僚主義的方法去管理工人。

在舊的生產秩序下,工人與職員長期積累起很深的矛盾。日本投降以前,東北企業內的全部高級職員和一部中級職員,都是日本人。抗戰勝利後,中國職員代替了日本人。工人對於一般管理人員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對於少數為非作惡分子,則是痛恨的。要翻了身的工人,與職員團結起來搞好生產,這個問題政治上的敏感性,是任何人不能不考慮的,工作難度並不比提高工人待遇為小。

1948年初,鶴崗煤礦在發動工人中,產生了不適當的打擊職員的「左」的錯誤,影響很大。鶴崗發生的事並非個別現象,雞西和西安煤礦以及鐵路的個別區段也發生過。由於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經驗,幹部中對工人階級觀點和群眾路線存在誤解,普遍存在的輕視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傾向。

現代企業的運轉,並不像一些幹部想像的那樣,有人把機器開動起來就行了。它需要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其他職員,與工人有機組織起來,相互協同,才能順利生產。把職員當作鬥爭對象,必然會破壞正常的生產組織和必要的生產秩序,影響生產。

陳雲主持財經工作後,以鶴崗煤礦這一錯誤為契機,著手檢查了正確對待職員的工作。

通過檢查分析,陳雲認為,對待職員問題上,右的錯誤和「左」的錯誤都有。右的錯誤表現在過分信賴舊職員,而重視工人不夠。因此,既不能啟發工人的積極性,也難教育改造舊職員,使生產力的提高和企業的改造受到了阻礙。「左」的錯誤表現在只重視工人,輕視職員,對職員缺乏分析,不加區別地亂打擊,形成工人與職員對立,這樣就破壞了員工團結,其最後結果也必然是妨礙生產,危害企業。但他更清醒地認識到:「在對職員政策上的右或『左』的錯誤,其中尤以『左』的錯誤為重。主要原因是對職員特別是對行政管理人員的作用估計不足。這是一切新接收企業中帶普遍性的問題。」

為從政策上解決好職員問題,陳云為東北局起草了決定。7月9日東北局將決定草案發往中央,中央第二天就複電東北局,稱「此決定甚好」。8月1日,東北局發出《關於公營企業中職員問題的決定》。

顯然,陳雲致力於解決工薪標準、處理工人與職員的矛盾,最終都落實到立足於生產,建立起正常的企業管理和經營秩序上來。

8月3日和4日,陳雲在全國第六次勞動大會上作《當前中國職工運動的總任務》的報告,提出:要改善國營、公營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工作,主要是貫徹企業化原則和實行管理民主化。只有切實改善經營和管理工作,才能達到原料足、成本低、質量好、產量多、銷路廣的目的。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陳雲提出,管理工廠,經營工廠,第一要企業化。工廠不是機關,也不是部隊,開工廠就要像開工廠的樣子,一定要有經濟核算,考核成本,計算原料和機器消耗。成本需要多少?原料需要多少?機器消耗需要多少?賣什麼價錢?要會算帳。用人也要有制度,按能力按技術,按稱職不稱職,既要精幹,又要合理。為了把工廠辦好,需要大家按章程辦事,工廠中要有廠規,要有各種個人負責制度。還要有檢查,成品好壞,做工好壞,管理好壞,都要有檢查,該賞就賞,該罰就罰。不這樣,就是鼓勵壞作風,縱容落後,對於我們的事業是不利的。

陳雲提醒大家,我們解放區的同志只會當政治家、軍事家,還不是企業家。我們幹革命是內行,但辦工廠是外行,這就需要向一切內行的人學習。

過去關內的各個根據地都處於落後鄉村,財經經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東北現代工業經濟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為了東北經濟的早日恢複,爭取企業正常運轉固然重要,但宏觀管理上的計畫性更為重要。

隨著東北工業恢複的範圍日益擴大,工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又因為各個國營企業(這裡是指解放區省以上政府經營的企業)之間,國營與各省、市、縣公營企業之間,公營企業與私營企業之間,雖有各廠的生產計畫及部分的加工和訂貨關係,但就全體說來,在工業中還缺乏計畫性,這就使原料、機器、人員、產銷等等,缺乏調劑和銜接,產生浪費和損失。

陳雲在從微觀上考慮恢複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同時,也在積極考慮宏觀上加強計畫性的問題。

8月,陳雲向中共中央書面報告:東北局決定,今年必須制訂1949年工業生產計畫,如果可能則進一步擬定1949年及1950年兩年的生產計畫,以便我們學習並走向計畫生產。為此,首先必須規定國營企業的生產計畫,其次必須規定各省、市、縣公營企業的生產方向和計畫。在這些國營、公營企業之外,又必須調查合營和私營工廠的情況,以便給以生產方向上的指導,在可能的條件下實行訂貨加工。

在報告中,陳雲還向中央表示,東北財經工作到今天仍存在濃厚的盲目狀態。其原因,一是財經工作的範圍日益擴大,而且複雜,我們無經驗;二是兩年來我們集中力量於戰爭和土改,未深摸細摸財經問題。我們已覺悟到,在目前情況下,「需要把財經工作放在不次于軍事或僅次于軍事的重要位置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