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蔣介石鬥智斗勇 「崑崙」縱隊在陝北悄然行動

中央首腦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後,向何處去,成了舉世矚目、關係全局的一件大事。

蔣介石的目標是一舉消滅中共中央,消滅不成便趕過黃河,迫使中共中央離開陝甘寧邊區,從而在政治上打擊了中國共產黨。

3月25日,也就是胡宗南佔領延安後的一個星期,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就造謠說:毛澤東、周來恩等「已遷佳木斯,或已潛逃出國」。

其實,此時毛澤東、周恩來就在瓦窯堡附近的王家坪,和先行撤退到這裡的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同志會合,初步討論了黨中央的去處和部署。

29日凌晨,中共中央的首腦們從王家坪又到了棗林溝,一下車連覺也顧不上睡又繼續開會。

這就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光輝一頁的棗林溝會議。

會議是在窯洞里舉行的,沒有莊嚴的講台,沒有鬆軟的沙發,沒有高級的麥克風,也沒有式樣新穎的錄音設備。可是這次會議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發生了重大作用。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圍坐在炕上。

「我反覆的考慮了,我們中央不能離開陝北。」毛澤東說,這是他一路上反覆考慮的問題,「留在陝北,我們可牽制胡宗南的23萬大軍,叫蔣介石這個戰略預備隊失去作用」。

任弼時沒有順著毛澤東,他質問似地說:「一面瀕水,三面臨敵,萬一讓胡宗南把我們一網打盡怎麼辦?」

與會人員都知道,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面對現實!

毛澤東留在陝北確實帶有「冒險性」,而且後來真的兩次遇到了危險。所幸兩次均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會上,朱德投了任弼時的贊成票。

毛澤東又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在陝北住了12年,老百姓供養了我們,一遇險情我們就跑,對不起陝北人民啊!」

「我們不能感情用事,要考慮一個萬全之策。」劉少奇發言明顯也有傾向性。他們都在關心毛澤東的安全。

沒想到,劉少奇發言後,毛澤東的話更感情用事了,「總之,不打跨胡宗南,我是不過黃河的,要過你們過好了」。

應該指出,黨中央留在陝北,毛澤東早已下了決心。還在胡宗南進攻延安之前,毛澤東就決定兩步走:第一步,堅持保衛延安,不到萬不得已決不放棄延安;第二步,如延安實在守不住,主動撤離以後黨中央仍然要留在陝北。3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附近送別王震將軍的時候就說過:「我和他們一起堅持在陝北鬥爭,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

既然中央主席說了這種話,其他人也就無話可說了,他們都同意留下。

等大家都表態後,「不!」毛澤東突然話鋒一轉,「不是全集中到這裡。弼時的意見有道理,萬一我們叫胡宗南一網打了怎麼辦,因此我們也來個古書上說的,兵分三路」。

棗林溝會議最後決定,中共中央首腦機關成員一分為三,成立三套領導班子:

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由劉少奇、朱德率領去晉察冀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負責處理中央委託的工作;中央後方委員會,簡稱「後委」,由楊尚昆、葉劍英率領進駐晉西北,負責陝北戰場後勤保障和安置中直、軍直機關及家屬的工作。

,楊尚昆為後方支隊司令,李維漢等參加的中央後方委員會,在晉西北地區統籌工作。圖為葉劍英在幹部會議上作報告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前委」,繼續留在陝北,代表中央指揮陝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書記處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下。

這次會議,形成了一個文件,這就是到達橫山縣青陽岔發出的《1947年4月9日的黨內通知》。

《通知》告訴全黨和全軍: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將繼續留在陝甘寧邊區,同陝北人民共同擔負起保衛邊區的任務。

棗林溝會議後,前委轉入了地下,毛澤東化名「李德勝」,周恩來化名「胡必成」。僅從「得勝」和「必成」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毛澤東、周恩來他們面對強敵那種一往無前的氣概和革命一定會勝利的信心。

為統一行動,統一指揮,留在陝北的中央機關,按軍事編製組成一個縱隊,並成立一個司令部,任弼時為司令,陸定一任政委。

正當國民黨特務在到處搜集情報、刺探中共中央的去向的時候,3月30日,一個代號為「崑崙」的神秘縱隊在陝北出現了。這個縱隊由200餘人組成,司令叫「史林」(諧音),政委叫「鄭位」,參謀長是葉子龍,副參謀長汪東興。

直到失敗,胡宗南也沒有弄清楚這個「崑崙」縱隊,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中共中央,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都在其中。全國各大戰場上,人民解放軍所接受的指示就是從這裡發出的。

有人認為,毛澤東力排眾議,堅持黨中央留在陝北是盲目的冒險行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毛澤東的決策一貫建立在對問題的科學分析之上。當時,他的分析是,陝甘寧邊區地形險要,群眾條件好,迴旋的地區大,安全方面有相當大的保障。

後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堅持把黨中央留在陝北,是他在書寫自己一生歷史的輝煌篇章中的「得意之筆」。

政治上,他給蔣介石、胡宗南打了重重的一記耳光。軍事上,只要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還在陝北,蔣介石的最後一張王牌——胡宗南的23萬大軍就被牢牢的釘死在陝甘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