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萬眾矚目清涼山 延安的磁場效應

人們都知道,磁石對鐵、鎳等物質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延安作為全國抗戰的指導中心,宛如一個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大批愛國青年、仁人志士從各個地方,不顧日寇的炮火和空襲,冒著生命危險,衝破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阻撓,奔赴延安。在這些人員當中,有工農群眾,知識分子,社會賢達,海外人員,甚至有國民黨軍政人員,真是人才薈萃,濟濟一堂。延安方面給以他們充分的民主,讓他們自由交往、自由議論,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以傾聽各種不同意見。然而,在這些人員當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抱定革命必勝的信念。有小部分人抱著不切合實際的美妙幻想,在生活一段時間後,不能適應延安和抗日根據地的環境,而要求離開。對於這些人員,我黨實行「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來去自由」政策。事實上,許多人從延安回到國統區後,經過對比,又重新回來了。我們在這裡僅舉兩例。

1941年6月,甘肅省海原、固原和西吉一帶,由於不堪忍受國民黨的殘酷迫害,爆發了回民起義。國民黨以6個師的兵力對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大批回民被國民黨慘無人道地抓走活埋。起義失敗後,馬思義率起義群眾200餘人投奔陝甘寧邊區,受到我黨的熱情接待,用回民最隆重的宴席「全羊席」招待了他們。在我黨領導下,起義群眾成立了「回民抗日騎兵團」,馬思義任團長。後來,馬思義報仇心切,決定帶部隊殺回家鄉去。毛澤東指示,馬思義要走,讓他走,來時如何歡迎,走時如何歡送,規格不要降低。後來,他帶來的人、馬、槍、彈全部帶回,一樣也不少。然而,馬思義和騎兵團一離開陝甘寧邊區,立即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殲,再次遭受損失。經過前後對比,馬思義真正認識到,要求得民族的解放,必須依靠共產黨。他終於又一次率部隊投奔邊區。這支部隊經過幾次整訓,成為我黨領導下的驍勇善戰的武裝部隊。

1938年8月,一對年輕夫婦不滿國民黨黑暗的統治,投奔到陝甘寧邊區。男的是著名的肺結核病專家何穆,女的是法國文學博士陳學昭,是當時中國文壇上頗有名氣的作家。

何穆被分配到邊區醫院任肺科主任,陳學昭分到邊區文藝界抗敵後援會搞寫作。開始,兩人的積極性很高,竭力要把自己的一技之長貢獻出來。然而,日子一久,何穆不適應邊區簡陋的醫療環境,他的許多建議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被採納,便產生了處處被掣肘、不能發揮個人作用的誤解,從而萌發出重回國統區私人開業的念頭。何穆夫婦的執意要走,我黨覺得是一大遺憾,但還是尊重他們的意願。

針對這一件事情,毛澤東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你說我們延安的窯洞好,冬暖夏涼;吃飯有食堂,穿衣不用愁;延安的空氣也好。可他們說不好,不習慣,還是要回去吸國民黨統治區的空氣,認為那裡好,你留他也沒用。他們回去後,會以親身經歷來作比較,如果他們經過對比,又覺得我們解放區好,又要回來,我們再歡迎他們也不遲。決不要惋惜或看不起他們。因為經過再一次反覆,他們與我們合作的信心會更足,決心會更大,也會在這裡工作得更好!」

兩人回去後開辦了私人診所,但隨後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麻煩:物價的昂貴,生計的艱難,特務的刁難,使他們感到生活的窒息。給他們打擊最大的是,他們自己的小孩竟因患病不能及時醫治而夭折。他們想到,連一個醫生的孩子都因無錢醫治而死,這樣的社會又有何可取之處?隨後,他們對重慶,對國統區徹底失去了信心。與此同時,我黨在他們私人開業的過程中,經常與他們取得聯繫,並在生活上給以關心和照顧。1940年秋,何穆生病住院,周恩來派人送禮物表示慰問,許多共產黨員紛紛前去探視。兩個不同世界的對比,使何穆夫婦感到了共產黨的溫暖,從而產生了回延安的願望。經過反覆後,1940年12月,他們又重回延安,並從此堅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我黨這種「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精神,吸引了眾多人才,彙集了浩浩蕩蕩的革命洪流。

延安,這塊黃土地,成為當時中國最具有凝聚力,人們最嚮往的地方,而且它的吸引力有如磁石是恆久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