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萬眾矚目清涼山 進步青年發出由衷感慨:「不到抗大誓不休!」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1936年,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學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在陝北保安誕生了。這一曲激動人心的抗大校歌吸引著無數進步青年,牽動著數萬人的心。

抗大的前身是中國紅軍大學。「紅大」於1933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4年秋,改名為幹部團,參加了長征。「西安事變」後,抗大校址遷往延安。從此,「抗大」這面光輝的旗幟,高高飄揚在莊嚴古老的延安城。

抗大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實行「少而精」、「理論與實際聯繫」、「中國化、大眾化」、「革命的、批判的」四項教育原則;對學員在政治上授以馬列主義基本理論、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及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在軍事上授以持久戰、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及各種軍事技能。

廣大青年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衝破敵占區的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紛紛奔向延安,投考抗大。

在這些學員當中,既有知識青年、專家、教授,也有工農幹部;既有年過半百的長者,也有十三四歲的青少年;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還有來自日本的反戰青年。

這裡雖然沒有教員,沒有房子,沒有教材,沒有經費,但他們帶著對革命的嚮往,對理想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彙集在一起。沒有教室,就在院子里或樹蔭下上課;沒有桌椅,就用磚頭石頭做凳子,用雙腿做課桌;沒有教員,就聘請黨政軍領導來兼課。

為了解決缺校舍的問題,學校動員學生自己動手,到山坡上開闢窯洞。為了解決生活問題,學員們自己種菜、餵豬、養雞、開合作社,在經濟上增加了收入,克服了經費的困難,改善了伙食。學校成立之初,在兩天時間裡,學員們就挖出了175孔堅固的窯洞,修築了長達3000米的「抗大公路」,解決了近2000人的住宿問題。

毛澤東對抗大師生這種自力更生、勤儉辦學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親自寫信鼓勵說「在共產黨與紅軍面前,一切普通所謂困難是不存在的,最嚴重的困難也能克服,紅軍在世界上是無敵的」。

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學習,抗大學員也感到非常愉快,他們經常在一起樂觀地談到:「將來革命成功以後,住了繁華的都市可千萬不要忘記了保安的石洞,那是我們鍛煉的洪爐啊!」

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對抗大艱苦辦學的精神十分欽佩,也在《西行漫記》一書中寫道:「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這麼一家。」

抗大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校學員數目最多時發展到3萬餘人。他們在抗大這座熔爐里經過鍛煉以後,都被充實到抗日戰場的各個角落,有的成為八路軍、新四軍的骨幹力量;有的到群眾中去,到各個救亡團體里去,動員群眾積极參加抗戰;有的留在母校,從事培養抗日幹部的教育工作。可以說,在民族解放鬥爭的每一個戰場上,抗大的學員都曾留下了足跡。正如抗大總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同志所說,「抗大,越抗越大」,它的旗幟已由陝北高原飄揚到太行山麓、江淮河漢,乃至東海黃海之濱了。

抗大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發展,正如毛澤東所說:「抗大為什麼全國聞名,在國外也有點名氣?就是因為它同所有的抗日軍事學校比較起來,是最革命、最進步的,最能為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而鬥爭。」「抗大的革命和進步,是因為他的職員、教員和課程是革命的,進步的。沒有這兩方面的革命性,抗大決不能成為一個被國內外革命人民所稱讚的學校。」

為了把革命課程講解清楚,抗大教員非常注重教學方法,他們經常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把黨的政策、重大的時事問題講得非常透徹,學員很容易接受。如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確立了和平解決的方法,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談判。很多學員不理解黨中央的這個決定。毛澤東為了闡述黨中央的這個決定,在講課中以「毛驢上山」作比喻說,讓毛驢上山有三個辦法,一拉、二推、三打。蔣介石不願意抗戰,我們就採取對付毛驢的辦法,拉他、推他,再不幹就打他。西安事變就是這樣。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國共合作是大勢所趨。但是,驢子會踢人的,我們又要提防他,這就是又要聯合又要鬥爭。毛澤東生動的比喻,使廣大學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對黨中央的這個決定也理解了。

在抗大發展的過程中,它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特點,如理論聯繫實際,民主集中,教員與學生一致,消滅僱傭制度等,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教育的優越性及光輝的前程。

抗大的學員經過這種全新教育後,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理論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在思想意識上、生活習慣上,也受到了實際的教育和鍛煉,畢業後他們個個成了革命的中間力量。正如毛澤東所說:

「抗大是一塊磨刀石,把那些小資產階級的意識——感情衝動、粗暴浮躁、沒有耐心等等,磨它個精光;把自己變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革新社會,去打倒日本。」

抗大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注意。如國民黨軍政要人和知名人士衛立煌、梁漱溟等,美國著名記者斯諾、斯坦因,進步女作家史沫萊特,印度援華醫療隊隊長愛德華、大夫柯隸華等,都曾到抗大參觀,並給抗大以高度評價。世界學聯代表團的四名學生到抗大參觀訪問後,被授予名譽學員的稱號,他們感到非常的榮幸。

在進步青年的心中,抗大已成為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個搖籃,一架橋樑。難怪許多青年發出「不到抗大誓不休」的由衷感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