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共產黨人的三頭六臂 三五九旅創造奇蹟

使用軍隊和文職幹部生產不是件新鮮事。1936年,埃德加·斯諾曾報道了一種「星期六突擊隊」的方法,「每個蘇維埃幹部、紅色游擊隊員、赤衛隊員、婦女組織,以及附近的紅軍部隊,都被動員至少干一天的農活」。

但作為陝甘寧邊區的一種生產運動,是由部隊系統首先開始的。起初,蕭勁光領導下的八路軍留守兵團的一部分部隊在戰鬥之餘,從事農副業生產,種菜、養豬、打柴、做鞋襪等,從而改善了部隊的生活。毛澤東肯定了這一做法,要求推廣到留守兵團的所有部隊,讓戰士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頭。

在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是一面旗幟,並創造了著名的「南泥灣精神」。

三五九旅是1939年秋季,奉命從晉西北前線回到陝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光榮任務的。

1941年3月,三五九旅又奉命開進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

南泥灣是地處延安東南90華里的一處山川,方圓約100平方公里,是延安的南大門。那裡從前也曾是個人煙稠密的地方,只由於近百年來兵荒馬亂,導致該地區成為人跡罕至、草木叢生、荊棘遍地、鳥獸縱橫的荒野。

1940年冬,朱德提出了部隊實行屯田的主張,指示部隊在不影響戰鬥、訓練的情況下,實行墾荒屯田。他多次到南泥灣踏勘,認為在那裡屯兵具有戰略價值,而那裡土質肥沃,適宜開荒種地,把它確定為部隊的屯墾之地。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一把鋤頭一枝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三五九旅分四批開進了南泥灣。

陝北的三四月,冰河剛剛解凍,從塞外吹來的北風仍寒意十足,而南泥灣除了遍地的荒草和茂密的山林外什麼都沒有。可三五九旅的英雄們一點也不畏懼,他們有的是辦法:

沒有房子住,他們用樹枝和茅草搭成「帳篷」,挖出窯洞。

沒有糧食吃,他們就翻山越嶺到百里外的延川、延長去背糧;每天定量的半斤不夠吃,就派人打獵,挖野菜摘野果充饑。

缺少生產工具,他們四處找來廢鋼鐵,自己打鐵,製造工具。

不懂耕作,就虛心向老農請教……三五九旅制定了邊生產邊訓練的計畫,農忙時生產,農閑時練兵,旅部領導提出了「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產戰線之外」的口號。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炊事員,一律參加生產。

雄杜林森在一起王震旅長帶頭開荒,雙手打出血泡,戰士們勸他休息,他幽默地說:「輕傷不下火線!」後來一位到邊區採訪的記者讚歎:「他的雙手也像他的部下一樣,由於勞動而生滿了老繭。」

七一八團的團長陳宗堯和政委左齊因表現突出曾受到毛澤東的表揚。毛澤東曾在一次會議的報告中深情地說:

「陳宗堯同志是八路軍的團長,他率領全團走幾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騎馬,自己背米,馬也背米,全團指戰員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人人精神百倍,無一開小差。左齊同志是該團政治委員,他在戰爭中失去了一隻手,開荒時他拿不起鋤頭,但在營里替戰士們做飯,挑上去給戰士們吃,使得戰士們感動得不可名狀。」

這對共產黨以外的軍隊來說,的確是不可思議的。而三五九旅正是靠著這種上下一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才取得了南泥灣屯墾乃至整個大生產運動的成功。

在幹部們的帶動下,三五九旅官兵幹勁沖天,南泥灣這塊久已沉寂的荒川,到處是刀劈斧砍、钁頭鏟地的響聲和將士們歡快的笑聲、豪邁的歌聲。沒有人叫苦,也沒有人叫累。

部隊還開展了勞動競賽,班與班、排與排、連與連、營與營之間展開競賽,一時捷報頻傳,使開荒進展不斷加快。

剛開始,陳宗堯這個團的175名勞動英雄,每人每天開荒1畝多,遠遠超過全旅開荒5分地的成績。其中一位叫李位的勞動英雄創造了一天開荒367畝的記錄。這些同志的經驗推廣後,全旅平均每人每天開荒2畝,相當於當地老百姓開荒數的4倍。而七一九團的另一位勞動英雄劉順清以一天開荒411畝的戰績又刷新了記錄。

有耕耘就有收穫。全旅官兵當年钁頭揮舞、泥土翻飛處達112萬畝,糧食自給1個月,經費自給額78%;1942年,開荒268萬畝,糧食自給達3個月,經費自給額達92%;1943年,開荒10萬多畝,實現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錢」的奮鬥目標,做到了糧食和經費的全部自給;到1944年,該旅開荒猛增到26萬多畝,達到了「耕一餘一」,不僅糧食、經費等全部實現自給,而且還向邊區政府上繳公糧1萬石。戰士們的伙食也大為改善,1942年,每人每月吃2斤肉,每人每天平均5錢油、5錢鹽,一斤半菜,會餐能吃雞鴨、大米、白面。幹部戰士住上了平整、寬敞的窯洞,穿上了暖和的冬衣,蓋上了厚實的軍被。

經過官兵們的努力,在近4年的時間裡,他們在南泥灣耕種土地35萬多畝,收穫糧食多石,挖窯洞1000多孔,建平房600多,置辦1萬多件家、農具,把昔日的荒山野草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在南泥灣,三五九旅除了從事農業生產,開墾旱地、水田外,還開展多種經營,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工業、運輸業全面發展。

養豬,1942年全旅養了2000多頭。

工業,創辦了紡織廠、鞋廠、肥皂廠、造紙廠,有了自己的鹽井、炭井、磨坊、油坊。旅供給部辦的大光紡織廠能夠織出閃光布、斜紋布、華達呢,品種達200多種,遠銷葭縣、清澗、吳堡等地。辦起的運輸隊,主要從事運鹽工作。

人們說陝北有三寶:「食鹽、皮毛、甜甘草。」由於日軍佔領了沿海各省,海鹽來源被切斷,中原及西北各省對鹽的需求量增大。三五九旅用600頭騾馬組成運鹽隊伍。據統計,全旅在工業、商業、運輸業、手工業等方面的收入,解決了部隊所需經費的933%。

在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堪稱部隊生產的模範。

1942年7月,朱德總司令到南泥灣巡視,看到南泥灣面貌煥然一新,漫山遍野是綠油油的莊稼,層層新窯如高樓大廈,興奮地賦詩稱讚: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

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

農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

小憩陶寶峪,清流在懷抱。

……熏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

1943年9月,在南泥灣遍地金黃、豐收在望的季節,毛澤東、任弼時前來視察。

毛澤東走進刷得雪白的窯洞,看到桌子、凳子和一切傢具都是戰士們自己做的,微笑著說:

「你們這裡什麼都不花錢,同志們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切。」

望著精神抖擻的戰士們,毛澤東風趣地說:「國民黨要困死我們,餓死我們,他們越困,你們越胖了。看,困得同志們連拐柳病都消滅了。」

接著,他大手一揮,總結說:「困難,並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

「自力更生」是大生產運動的主旋律,依靠這自力更生,中國共產黨打破了敵人的封鎖,渡過了經濟上的難關。

大家肯定了三五九旅的成績。毛澤東親自為王震題詞:「有創造精神。」三五九旅被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其經驗得到推廣。傳唱至今的《南泥灣》歌曲,是1943年賀敬之作詞、馬可譜曲的,真實地記載和頌揚了當年南泥灣的精神。

與三五九旅在南泥灣屯墾的同時,中央警衛四團在鄜縣的槐樹庄屯田,兩年開荒23萬畝,收穫糧食30多萬公斤。戰士杜林森竟創造了一天開荒6畝3分的最高紀錄,成了有名的「氣死牛」。

駐紮在隴東的三八五旅,在旅長王維舟的率領下,開進了溝深林密的大、小鳳川,燒荒造地。林中常有豺狼虎豹出沒,戰士們把打獵與練習射擊結合起來。有的戰士非常機智,把獵獲的兔子同手榴彈一起拴在樹上,豹子吃兔子時,手榴彈爆炸,就把豹子炸死了。有一次,他們把獵獲的一隻特大的豹子帶回延安,送給朱總司令。

此外,豹子川、清泉鎮等軍屯區的生產也搞得熱火朝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