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奇的抗日游擊戰 游擊戰爭的奇觀

在抗日戰爭中,在黃土高原的毛澤東等俯瞰神州大地,很快從千里狼煙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把進軍的利劍插向民族敵人的後方,形成了敵我力量犬牙交錯的形勢,共產黨軍隊發揮其傳統戰術優勢,迂迴穿插,側翼包抄,在游擊戰運動戰中消滅敵人,迫使「敵人在其整個佔領地上不能停止戰爭」。

在平原地區,雖然廣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的自然條件不如山區,但八路軍在平原與敵周旋,不斷殲敵告捷。

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關於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賀龍、關嚮應率領一二零師主力,自1939年1月進入冀中以來,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盤旋打圈子的作戰方式,避敵鋒芒,攻敵薄弱,積極主動地殲滅敵人。先後在曹家莊、大曹村、黑馬張庄等戰鬥中,連續打了幾個勝仗,殲滅敵人部分有生力量,取得了第三、四、五次反圍攻的勝利,粉碎了敵人妄圖在青紗帳起來之前消滅冀中我軍的預謀。

日軍大為恐慌,驚呼:「賀將軍此來,對北支那之威脅更非昔比,尤其直接威脅平津,不容坐視,必須立即覆滅其勢……」

1939年4月23日至26日,一二零師的七個團及冀中三分區的一個大隊,又在賀龍指揮下以運動戰形式,在河北省河間縣齊會地區激戰三晝夜,殲滅了華北日軍精銳部隊第二十七師團第三聯隊吉田大隊,開創了平原地區大量殲敵的光輝範例。

因參加過南京大屠殺有功,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吉田大隊被殲,打擊了日軍的凶焰,日偽軍聞風喪膽,大大提高了我軍民堅持平原游擊戰的勝利信心。

山地游擊戰更是頻頻告捷。

1939年11月3日,一一五師在淶源的雁宿崖殲滅了從張家口前來掃蕩的一路日軍。

第二天,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在日本軍界被捧為精通「山地戰」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披掛上陣,率1500餘人,從張家口急馳淶源。聶榮臻指示楊成武設疑兵,誘敵東進,在黃土嶺地區利用有利地形完成對敵包圍,給敵以殲滅性打擊,消滅日軍900餘人,擊斃阿部規秀。當四面的敵人趕來解圍,正對八路軍形成大包圍圈時,參戰部隊不再戀戰,又很快跳到外線去了。

日軍陸軍省很震驚,還發表了關於阿部戰死的「詳報」。錄之如下以便了解戰況:

「這個地形是華北很少見的山地,差不多是沒有道路的。中將以下的將士們完全徒步,辛勤跋涉……七日向易縣上莊子前進的時候,敵利用優勢的地形,繼續頑強的抵抗,中將果敢地到一線,觀察地形敵情,飛來了敵人迫擊炮彈,在距中將數步的地方爆炸,碎片打中中將的左腹及兩腿等處,中了致命的傷,遂與世長辭了。」

擊斃日軍中將級高級指揮官,這在華北戰場是第一次,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也是第一次。敵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哀嘆:

「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躲在大後方的蔣介石聞之,也發來嘉獎電,稱八路軍取得擊斃敵酋阿部之勝利,「足見我官兵殺敵英勇,殊堪獎慰」。

當然,在抗日戰爭中最讓人振奮的戰役當屬彭德懷領導的百團大戰。

1939年秋天起,日軍乘國民黨軍向八路軍進攻之際,大肆修路築堡,封鎖割裂抗日根據地。

深諳兵法的劉伯承稱之為「囚籠」政策。敵人是企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網,據點為鎖」,把華北抗日軍民「囚禁」起來。正太、同蒲、平漢、津浦、平綏、北寧、膠濟七條鐵路幹線,是敵人對根據地構築「囚籠」的縱橫支架,正太路正處在中心位置,被稱為「鋼鐵動脈」。八路軍總部副總司令彭德懷,決定從正太路入手,開展交通總破襲,把「鋼鐵動脈」變成一條熊熊燃燒的火龍,把敵人苦心經營的「囚籠」化成灰燼。

1940年8月20日晚8時,早已彎弓待發的八路軍105個團幾乎同時向正太、同蒲、平漢等交通線的指定地段出擊,撲向敵人的據點、車站、橋樑、碉堡。頓時,整個華北大地響起了驚天動地的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很快,一個個礦井被炸毀,一座座碉堡被夷為平地,一條完整的鐵路變成了破爛不堪的荒地,鬼子被打得鬼哭狼嚎。

八路軍發起的突襲,使華北日駐軍一時間驚慌失措,陷於癱瘓。

此役勝利的消息傳到延安,毛澤東給彭德懷來電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

9月20日,八路軍總部又發起第二次戰役。這次是廣泛突襲敵據點,被拔除的據點多達余個,一二九師攻克了榆社縣城。根據地民眾踴躍協助八路軍作戰,敵寇如野牛陷入火海,聞風喪膽。

而此時,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正對國民政府實施誘降的計畫,陪都重慶遷都之說,妥協之議,如重慶的天氣大霧彌天。八路軍50萬大軍在華北前線英勇出擊的消息,頓時使大後方的天空出現了亮色,氣氛為之一振。重慶的《大公報》、《新蜀報》、《新民報》、《國民公報》等,競相刊載百團大戰的戰績,發表社論,讚揚八路軍撐持的華北敵後的勝利。蔣介石忙發嘉獎電,何應欽應允發子彈。

百團大戰進入第三階段後主要是反「掃蕩」。11月30日,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關家坳對敵實行攻堅戰、陣地戰,激戰兩晝夜,將裝備精良、驕橫兇殘的崗崎大隊殲滅過半。雖我軍亦遭受傷亡,但為游擊戰上升為攻堅戰、正規戰,作了一次實地練兵練勇。

百團大戰連續作戰3個半月,12月5日結束。總計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0人,偽軍18400餘人;拔除日偽據點2993個,繳獲步馬槍5400餘支,輕重機槍200餘挺,及其他大量武器彈藥;破壞鐵路948里,公路3000里,橋樑、車站、隧道等260處;破壞煤礦5所。戰績輝煌,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

八路軍亦付出了巨大犧牲,傷亡22000餘人。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開,確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總方針。從5月開始,八路軍、新四軍在七大方針指引下,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加緊對敵包圍,同時開始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

延安的中共領袖作出的游擊戰爭戰略決策,在抗戰中收到了神奇的功效。抗戰8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各地游擊隊,以最小的損失出色完成了自己在戰略防禦、相持和反攻各個階段的任務,作戰125萬多次,斃、傷、俘、投誠和反正的日偽軍共171萬餘人,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在殲敵的同時,自身的力量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壯大,到戰爭結束時,軍隊由戰前的45萬人,發展到120多萬;民兵從無到有,發展到220餘萬;解放區面積由13萬平方公里,發展到1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2億。

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運用游擊戰爭這一法寶在偉大抗日戰爭中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消滅敵人,壯大自己。

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向著它所要包圍的城市大大逼近了一步。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由於形勢所迫,根據地遠離大中城市;抗日根據地則來到了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許多大中城市的周圍。當蔣介石帶領人馬在西南避敵銳氣時,毛澤東等把人馬布置到了後來解放戰爭的前線,佔盡了地利。這就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的最後勝利準備了重要的條件。

後來,中國共產黨的游擊戰爭思想享譽全世界。五六十年代,亞、非、拉各國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都把中國當作範例,許多國家派人到中國「取經」,學習游擊戰爭經驗,用於指導實踐。西方一些國家也認為他們在印度、越南、在東方,甚至在亞洲和拉丁美洲遭受的失敗,是因為不了解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他們認為越南、古巴的勝利,就是「毛澤東式」的勝利。為此,他們積極研究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說得很形象,他說:「圖書館的書架都被歌頌毛澤東為卓越的游擊戰權威的書本壓彎了。」而在侵華戰爭中嘗夠了毛澤東的人民游擊戰爭苦頭的日本,戰後在軍校開設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課。

這些都是中國著名游擊戰爭產生的餘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