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奇的抗日游擊戰 「我們就是要插楊柳,讓老母雞下蛋」

八路軍出師抗日,不同於以前的國內革命戰爭,是與國民黨軍隊結成同盟,對付強大的民族敵人,出師後究竟怎麼辦,以什麼方針對日作戰,急需確定。是全盤聽從國民黨指揮,還是獨立自主?是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還是分散打游擊戰?是以作戰為主,還是以建立根據地為主?這些在只有一腔熱血的抗日將士中都是比較模糊的。

毛澤東早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在考慮一個切合實際而又最符合黨的利益、民族利益的戰略方針。這個方針既能保證八路軍有效抗日,又能發展壯大自己。全面抗戰開始後,人數達萬之眾的國民黨軍隊被推上了正面戰場,擔負起正面抵抗的戰略任務。顯然人數僅三四萬的共產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打正規戰也不是紅軍的特長。因此,在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等人與國民黨方面具體商定紅軍改編事宜時,1937年8月1日,毛澤東、張聞天致電周恩來等,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了紅軍的作戰原則,認為紅軍必須堅持「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而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

8月4日,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準備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毛澤東等電告他們就紅軍參戰問題向國民黨方面提出如下要求:

(1)整個抗戰是正規戰與游擊戰相配合,「游擊戰以紅軍與其他適宜部隊及人民武裝擔任之」,在整個戰略部署下,應給予「獨立自主的指揮權」;(2)「擔任游擊戰之部隊,依地形條件及戰況之發展,適當使用兵力,為適應游擊戰性質,原則上應分開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3)依現時的情況,「紅軍應出三分之一兵力,依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為中心,向著平綏路西進及平漢路南進之敵執行側面的游擊戰」,「另以一部向熱冀察邊區活動,威脅敵後方」;(4)「發動人民的武裝自衛戰,是保證軍隊作戰勝利的中心一環,對此方針游移是必敗之道」。

這四條補充了8月1日提出的紅軍作戰原則,其中發動群眾開展「武裝自衛戰」的思想對於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形成後來的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內容。

8月10日,毛澤東又給駐晉的中共中央代表彭雪楓打電報,叮囑說:我們在同太原方面的聯絡中,要如實地講,紅軍只會打游擊戰,不會打陣地戰;只會打山地戰,不會打平原戰,宜在總的戰略部署下實現獨立自主的指揮。

周恩來等依據上述原則,進行談判,最後蔣介石、何應欽同意:八路軍充任戰略游擊支隊,執行只作側面戰,不作正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敵人大部並消滅敵人一部的作戰任務。

至此,毛澤東初步確定的游擊戰方針得到了國民黨統帥的首肯,取得了指揮八路軍進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權力。

為了統一紅軍將領的認識,8月8日,張聞天致電在雲陽的彭德懷和任弼時,告訴擬在紅軍出發前開一次政治局會議,討論作戰問題,地點在洛川馮家村。

洛川,當時是陝甘寧邊區和國民黨管轄區交接的地方,北距延安城90公里,南距國民黨轄區10多公里。選擇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會議,主要是便利正在改編的紅軍將領參加會議。

22日,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洛川舉行,主要是討論和制定中共在抗戰中的戰略任務和基本政策。

在會上,毛澤東作了報告,明確提出紅軍的基本任務是:

(1)創建抗日根據地;(2)牽制與消滅敵人;(3)配合友軍作戰;(4)保存與擴大紅軍;(5)爭取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

為了完成紅軍的基本任務,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方針只能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與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但著重於山地」。

毛澤東還以他特有的語言風趣地說:「我們就是要插楊柳,讓老母雞下蛋。立足自己,吃飽了飯再說。」

毛澤東提出的「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包含了下列三個要素:

一是「獨立自主」。這個獨立自主就是在統一戰線和總的戰略方針下的相對獨立自主的指揮。

毛澤東緊緊抓住「獨立自主」問題不放鬆,是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的。國共兩黨是在民族敵人入侵的形勢下團結合作結成統一戰線的,在統一戰線中,共產黨是小黨,國民黨是大黨,而且是擁有大量軍隊的執政黨。兩黨在抗日立場上是朋友,但在階級關係上仍是敵人。蔣介石念念不忘削弱和消滅共產黨,他把孫中山當年的「容共」政策變成了「溶共」,圖謀通過統一戰線「溶化」共產黨。從國共協商合作開始,在談判中,他一會兒把談判搞成「收編」,一會兒又提出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的主張,其目的是從組織上把共產黨溶化在國民黨內。後又主張把改編後的紅軍歸行營直接領導,請朱德、毛澤東出洋。他不願制定國共合作的共同的政治綱領,也不允許有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這說明國民黨無意從根本上改善國共關係,而是希望通過統一戰線來限制、削弱、溶化共產黨。況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共突遭慘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深刻教訓是毛澤東忘記不了的,在統一戰線中「防人之心不可無」。因此,毛澤東認為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是至關重要的,共產黨必須堅持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權,能夠獨立自主地調動、指揮自己的軍隊;八路軍在開赴前線時,必須根據戰局發展,選擇有利時機分批開進;八路軍開赴前線後,要有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的自由,有組織自己軍隊,根據敵情,靈活機動地執行戰略方針的自由。這樣保持了共產黨一定限度的權利,更有利於合作,有利於鞏固統一戰線,支持長期的抗戰。

二是「山地」。毛澤東講的這個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區創造根據地,依託山區開展游擊戰,然後再視情況向平原發展。

為什麼要選擇山區呢?原因是,山區地形複雜,具有自然屏障作用,有利於八路軍的隱蔽與機動,卻不利於日軍機械化優勢的發揮。在這裡創造根據地,容易立足;在這裡開展游擊戰爭,容易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陳毅很認同毛澤東的看法,曾作過一首氣勢磅礴的《過太行山書懷》,稱讚太行山的山川形勢的重要!

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

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

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

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

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

三是「游擊戰」。游擊戰是指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走,打不贏就跑。

游擊戰可以說是共產黨的拿手好戲,毛澤東、朱德都是游擊戰的專家。在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的余部上了井岡山。在方圓500里的井岡山,他學山大王朱聾子在崇山峻岭間跟敵人打圈子,牽著敵人鼻子翻山越嶺,哪座山高翻那座山,哪條道險就走那條道,直把敵人拖得精疲力盡,暈頭轉向,紅軍再尋找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靠著這個戰術,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的重兵圍剿,紅軍不但未被消滅,反而不斷壯大。現在八路軍面臨著紅軍初建時同樣的問題:人少,武器差;而它所面對的敵人更強大,是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因而更不能與敵硬碰、拼消耗,只能利用自己的特長,利用有利地形同敵人周旋,同時深入敵後,發動群眾,開闢敵後根據地,在敵後「大鬧天宮」,拔敵人的據點,切斷敵人的運輸線,使敵陷入滅頂之災。

對此,毛澤東滿懷信心。八路軍除留下一部分保衛邊區外,其他的三萬多經過長征考驗的紅軍骨幹全飛到了敵後,去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用滾雪球的方法,發展抗日力量,他要把日本侵略者這頭野牛,置於人民戰爭的火海中,把它活活燒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