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陝北安家 貧寒的家

1935年10月19日中午,毛澤東的隊伍穿過黃褐色的山谷——頭道川,來到了地處陝西黃土高原心臟地帶一個塵土飛揚的小鎮——吳起。

吳起鎮是一個只有一百多戶人家的小鎮。傍洛河,屬保安縣境。據說,它的得名是為紀念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的緣故。

中央紅軍到來時,吳起已是陝北根據地的大門了。雖然地方有點荒涼破敗,但這裡的人們具備蘇區人所具有的警惕性。見來了部隊,除留下幾位不怕事的老人當線人外,其餘的都躲進了山溝。

戰士們疑惑不解。從牆上寫著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擁護劉志丹」等標語口號看,這裡是陝北根據地的地盤。但怎麼蘇區百姓會怕紅軍呢?

後來才弄明白原來是語言不通的誤會,當地老百姓將「紅軍」聽成了「奉軍」。

誤會解除後,老人們很快找來了當地黨組織的負責人,找回了群眾。

傍晚,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蘇區人將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中央領導同志迎進了家門。並安排他們住進了鎮東北半山坡上的新窯院里。

在貧瘠的吳起,在黃土窯洞,紅軍找到了自己的親人,找到了自己的家……聶榮臻在回憶錄中用「太窮」兩個字描繪了這個家的家境。

李德的《中國紀事》對此的筆錄稍詳細一些:

「陝北新根據地的面積有三四萬平方公里,它的範圍大致是西靠甘肅邊界、東瀕黃河、北接長城、南臨富縣。但是除了瓦窯堡以外,所有城市和大部分較大的村鎮都被敵人佔據,從西安到延安的惟一公路也由敵人控制。放眼望去,除了幾處肥沃的河谷,其餘都是貧瘠的黃土地,四處見不到樹林,只有深谷縱橫。這裡常常遭受乾旱和洪水的侵襲,堅硬如石的土地,即使被開墾出來,收成也少得可憐。

「農民和部隊戰士每天的伙食,通常是三碗小米飯或高粱米飯和一點酸菜。只有相當乾燥的大陸性氣候令人有舒服之感,儘管氣候變化很大,而且偶然還有從戈壁灘吹來的風沙,但這種氣候對人的健康還比較適宜。不過,這裡的居民多數患有結膜炎和皮膚病,甚至有時也流行天花和從蒙古蔓延過來的羊瘟。

「自古以來,這個地區就全國而言是一個最貧瘠、最落後的地區。只有城市人和大地主才能住上房子,農民毫無例外地和牲口一起都住在窯洞里,這種窯洞就像是在土坡上挖的坑道。村莊相隔很遠,一般有四五戶人家,比較大的村子也不超過12戶。這裡,不單單吃穿很差,有的地方還嚴重缺水。因此,這個地區雖然土地遼闊,但人煙稀少,最多也不過有50萬人口。」

生存的危機是紅軍到「家」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國民黨的報紙幸災樂禍,他們認為在這裡紅軍沒有衣食,甚至沒有補充隊伍的男人。用他們的話說:「從四川到中國西北的長征無異是一個走向死亡的長征。」

紅軍隊伍中也有人在動搖。

林彪不止一次地流露出悲觀。他曾正式寫信要求中央批准他帶一些部隊去陝南打游擊。毛澤東嚴厲地批評了他,聶榮臻也對他進行過耐心的勸說。在回憶錄中,聶榮臻這樣寫道:「我說,你不要看到目前這幾個破窯洞,它終歸是個根據地,是我們的落腳點。我們不是經過兩萬五千里才找到了這幾個破窯洞嗎?你去陝南,搞不好,連破窯洞也找不到。」

林彪的情緒,直到打完直羅鎮戰役以後才稍稍高漲些。

除了「貧」,這個家還有兩件更令人不安的事情:一是被敵所「擾」,二是為「左」所「困」。

「貧」是有目共睹,「擾」和「困」則只有高一級的領導人才心中有數。

緊急的調查了解情況之後,毛澤東很快畫出了黨中央給他和他的戰友的工作的思路圖:

黨中央目前任務——「保衛與擴大陝北根據地」。

工作策略——軍事政治雙管齊下。

具體分工——兵分兩路。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領一路,負責軍事。率部隊迅速南下,與正在與敵作戰的徐海東紅十五軍團會合,共同解救陝北根據地的軍事之危。張聞天、博古、劉少奇、董必武為另一路,負責政治,率領中央機關先行赴瓦窯堡,從「左」傾主義者手中解救劉志丹等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