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割據不是「落草」 湘贛邊界誕生了第一個紅色政權

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了那個「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其意思很明白:共產黨要奪取政權,就離不開搞武裝鬥爭。同樣,共產黨搞武裝鬥爭,為的就是奪取政權。這就是工農武裝割據和草寇佔山為王的本質區別。

毛澤東非常清楚這一點,在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也非常注重這一點。

建立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就是他建立邊界紅色政權的最初嘗試。

茶陵,位於湖南省東部邊陲,古稱茶鄉,因居「茶山之陰」和有炎帝葬於境內而得名茶陵。

自古以來,茶陵因其處在貫通贛湘粵交通線上的要津,系「軍重控扼」之地,而有「三路襟喉」之稱。

大革命時期,在北伐軍過境的推動下,中共茶陵特支領導的群眾運動轟轟烈烈,先後建立了農協、工會、學聯、婦女聯合會等組織,成立了農民自衛軍。但是這一切都在「馬日事變」後被國民黨反動派摧殘殆盡。僥倖保存下來的一點革命力量,不得不退入茶陵、安仁、酃縣交界的潭灣,開展隱蔽的游擊鬥爭。

1927年10月21日,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游擊至酃縣水口時,曾分兵突襲了茶陵縣城。

那一次的襲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攻佔了縣城,砸了監獄,解救了被關押的工農運動骨幹。只是因為當時的襲擊,為的是牽制敵人,部隊並沒在縣城停留,當天就離城而去。

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忘記茶陵。

11月中旬,工農革命軍進駐茨坪、最終在井岡山上安下家之後,準備向外發展,擴大根據地。毛澤東選中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茶陵。

11月16日,工農革命軍將全部主力都集中在寧岡大隴,準備攻打茶陵。毛澤東親自作戰前動員,他說:「同志們,我們經過近一個月的休整,今天就要上前線打仗了!現在茶陵縣城空虛,我們就要乘虛而入,來個開門紅!」

工農革命軍沒有讓因腳疾未能隨軍行動的毛澤東失望,11月18日,他們一鼓作氣拿下了茶陵縣城,真的來了一個開門紅。

縣城佔領了,而且工農革命軍沒有像上回那樣立即就離開。

一道難題擺在了工農革命軍的面前:佔領了的縣城如何管?國民黨的縣長跑掉了,縣衙門無人主事。革命軍要不要建一個新政權?

帶隊的一團團長陳皓想得很簡單:不就是一個縣衙門嗎?派個人去管事就得啦!他想到了一個人,就將他派了去「坐堂」,至於衙門的名稱,陳皓沒有想到要改,就仍然沿用「茶陵縣政府」這塊牌子。

派去當縣長的名叫譚梓生,安徽省旌德縣人,1925年在上海法政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北伐軍攻克旌德縣後,他曾擔任過旌德縣縣長。大概是因為他有這麼一段經歷,陳皓才派了他。

此一時非彼一時,共產黨不同於國民黨,工農革命軍不同於國民革命軍,譚梓生卻一時沒能搞清這種區別。他不知道紅色政權的縣長應該如何去當,於是,就只好一切照舊政府的樣子,仍然是在那個縣長公署,升堂審案,收稅完糧。至於陳皓,由於舊軍隊的積習很深,進城後故態復萌,每日吃包餐、圖享樂去了。既不去打土豪籌款子,而專找商會派軍餉;又不做禦敵準備,只是出出操、點點名而已。

老百姓經過縣長公署,探探頭,咋咋舌,失望而去。這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新政府。

目睹在群眾中毫無威信的新政府之種種弊端,以及陳皓等軍官的所作所為,一營黨代表宛希先甚為憂慮。他將茶陵的情況向毛澤東寫了一封彙報信,派人急送仍留在茅坪的毛澤東。

毛澤東見信之後,深感問題的嚴重性,隨即複信宛希先,指示:由部隊派人當縣長是不對的,不能按國民黨那一套辦。要成立工農兵政府。要保護商店、保護郵局、保護學校、保護醫院。

「要成立工農兵政府」,接到毛澤東複信的宛希先精神為之一振。他立即將毛澤東的指示向部隊里的黨員、團營幹部、士兵委員會,向茶陵黨的組織、新的縣政府等方面作了傳達。緊接著,便進行組織工農兵政府的籌備工作。

「工農兵政府」,這可是個新名稱,宛希先等人無不叫好!他們不知道見多識廣的毛委員是從哪兒借鑒來的這個名稱,只覺得親切,帶勁!

其實,「工農兵政府」這個名稱,是毛澤東「閉門造車」和「照著廣告」做出來的。毛澤東後來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曾解釋道:由於「從11月底起,即與省委斷絕交通,黨的一切主張政策都不知道」,所以,當時建立的紅色政權統稱為工農兵政府,這「一部分是閉門造車自己做的,一部分是報紙傳來廣東12月11日暴動的消息,照著這一廣告做的」。

工農兵政府,自然得由工農兵來當主角。宛希先召集茶陵縣的黨組織、工會、農會的負責人和軍隊各連黨代表一起協商。鑒於來不及召開全縣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就由工會、農會和士兵委員會各推出一名代表,組織工農兵代表會議,再產生縣工農兵政府主席。

各方代表很快就被推選了出來:工人代表譚震林、農民代表李炳榮、士兵代表陳士榘。

究竟由誰來擔任主席,幾個代表相互謙讓。宛希先是個爽快人,他乾脆地說:「工農兵政府『工』字帶頭,譚震林同志,你是工人代表,你就擔任主席吧!」

與會者一致贊同,譚震林被推舉為縣工農兵政府主席。

譚震林是湖南攸縣人,1902年生,14歲時到茶陵徐文元書紙店學徒,後來當印刷工人。大革命時投身工人運動,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曾任攸縣工人糾察隊隊長,「馬日事變」後被迫轉移到茶陵。工農革命軍攻佔茶陵後,他召集原工運骨幹很快就恢複了縣總工會,並被推舉為總工會主席。這位工人出身的共產黨員,自擔任縣工農兵政府主席之後,就成了職業革命家,在其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1927年11月28日,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正式成立。縣府大門上高懸的「縣長公署」漆匾被取下來砸爛,取而代之的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牌匾。大門兩旁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工農兵政府,蘇維埃精神」。

這一天,茶陵城內紅旗招展,人民群眾歡天喜地,就像過節一般。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設立了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任命了知識分子楊紹震和羅尚德、羅青山、陳叔同分別擔任各部門的領導職務。接著,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名義發了布告,號召廣大工農群眾起來革命,鞏固政權,懲治土豪劣紳。布告上赫然署名是:工人代表譚震林、農民代表李炳榮、士兵代表陳士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