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需要一個落腳點 理智的抉擇

按照毛澤東和袁文才代表的約定,工農革命軍先要到寧岡古城。到那裡才能最後決定是否同意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

10月3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離開了三灣,前往寧岡古城。古城離三灣並不遠,只有30里地;加之部隊經過改編和休整,指戰員們精神振奮,因此,中午時分,部隊順利到達了古城。

古城是一個一邊傍山,一邊臨河的小集鎮,住著百餘戶人家。這裡舊稱升鄉,因曾經是寧岡縣古縣城所在地而得名古城。

部隊到達古城,在龍超清、陳慕平等安排下,很快安頓下來,團部就設在了村中央的聯奎書院,毛澤東則住在書院的後廂房。

衛生隊也被安排在聯奎書院。

傷病員的安置是毛澤東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帶過兵的人都知道,能否妥善地安置好傷病員,直接影響部隊的士氣。秋收起義以來,傷病員不斷增加,而由於部隊一直處於流動狀態,傷病員只能隨軍行動,這既不能使傷病員有穩定的治療環境,又牽扯了部隊較多的人力和精力。為了加強對傷病員的工作,三灣整編時,毛澤東特意派何長工擔任了衛生隊的黨代表。

何長工,原名何坤,湖南省華容縣人,曾赴法勤工儉學,回國後在華容縣從事農民運動和革命活動,大革命失敗之後,化名何長工進入武漢警衛團當兵,直至隨部隊參加秋收起義。

在聯奎書院,毛澤東見到滿處的傷病員,不由得找到何長工了解情況:「傷員的情緒怎麼樣?」

何長工如實回答:「雖然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問題,但很多的傷病員對前途表示擔心,有的人怕長此下去會拖累了部隊,也有的情緒不穩,罵罵咧咧,說是不給他們治療,就抬著他們往山裡鑽,還不如一槍打死算了。」

毛澤東聽後,沉思良久。

部隊確實需要有一個落腳點啦!僅從安置傷病員這一點上來說,這都是刻不容緩的事。

毛澤東覺得,工農革命軍經過了三灣改編,現在又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這時非常有必要認真地總結一下秋收起義以來的經驗教訓,討論和研究工農革命軍的落腳點等重大問題,統一對王佐、袁文才等當地綠林武裝的認識。

因此,毛澤東決定開一次前委會,而且是一個擴大的前委會。

秋收起義以來,毛澤東主持開過兩次前委會,一次是在瀏陽縣文家市的里仁學校,作出了退兵的決定;一次是在永新縣的三灣村,作出了對部隊進行改編的決定。兩次前委會都是在關係到部隊生死存亡的問題上,作出了正確的抉擇。現在,部隊到了井岡山下,是上山找一個落腳點,還是繼續走下去,或者到廣東去找南昌起義的部隊,這都需要作出選擇。於是,毛澤東又想到了要開一個前委會。

部隊抵達古城的當天晚上,前委會就在聯奎書院的文昌閣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前委委員毛澤東、余灑度、余賁民、陳皓、何挺穎、宛希先、熊壽祺,以及營以上幹部,共計40多人。與前兩次前委會有所不同的是,因為三灣改編新任命了一批營連幹部,使一些基層黨員骨幹取代了原來的舊軍官出席會議;寧岡縣黨組織負責人龍超清、謝漢昌、蕭子南,以及袁文才的代表也應邀參加了會議。

40多個人將文昌閣那間不大的廳堂擠得滿滿的。

主持會議的毛澤東在簡要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的精神之後,對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我們的暴動是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決定發動的,雖然在軍事上我們出師不利,但我們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我們用行動向國民黨反動派表明:共產黨人是趕不盡、殺不絕的!當然,暴動以來,我們有幾個仗沒打好,主要是把兵力分散了。現在總結起來,當時不應該將3個團分散開來,一個團打一個縣,而是應該南北配合起來,將3個團集中到修水、銅鼓之間攻打瀏陽就好了。」

聽的人連連點頭。

毛澤東接著詳細地分析了起義以來在軍事上的得與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然後說:「秋收暴動雖然受到了一點挫折,軍事上失利了,但我們也不應該悲觀。因為從戰略上來看,我們並沒有失敗,我們畢竟沒有被消滅、被打散,而是將這支隊伍保存下來了,這是很大的勝利。我們要鼓足信心,放下擔子,輕裝上陣,建立後方。」

毛澤東對秋收起義經驗教訓的總結,令與會的許多人折服。不過,對毛澤東最後提到關於「建立後方」的話,卻不怎麼明白。

關於建立後方的想法,毛澤東在會前就同龍超清交談過。他對龍超清說,要在茅坪設立一個後方,把衛生隊放在那裡,要安下家來。這樣,部隊才好輕裝上陣,準備軍事行動,開展游擊戰爭。

龍超清當然樂意工農革命軍在寧岡安家。

這時,毛澤東向與會的同志介紹了龍超清,並請龍超清談談寧岡及湘贛邊界的情況。

於是,龍超清詳細地介紹了寧岡的基本情況。

位於湘贛邊界的寧岡縣,屬江西省,地處羅霄山脈中段。這裡基本上屬於山區,高山和丘陵面積佔了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境內山巒疊嶂,連綿不斷,千峰萬壑,地勢險要;群山之中分布著許多丘陵半丘陵盆地,土地肥沃,加上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而盛產糧油,古縣誌上記載可「一年耕而三年食」;在莽莽的山嶺之中,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漫山遍野的林木將群山遮蔽得嚴嚴實實。這些,都為屯兵安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龍超清特別提到了大家都還不熟悉的一座山:「在縣的南面,離這兒不遠就有座井岡山,地跨湘贛兩省,山高林密,地勢險要,山路崎嶇,易守難攻,實在是一個好去處。」

而更為有利的條件是,這裡同樣受到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的洗禮,有著較為堅實的革命基礎。

龍超清這樣說道:「我們這裡雖然屬於邊遠地區,但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也成立了農會、工會、婦委會等革命組織,開展了工農革命運動。還成立了農民自衛軍,僅袁文才的部隊就有60多支槍。寧岡的土、客籍革命群眾曾聯合起來擊斃和趕走了三個來寧岡執政的反動縣長,並一度奪取過全縣的政權。」

龍超清的介紹,使與會者對這片原本還比較陌生的地方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開始對在這裡安家表示出了一些興趣。

而毛澤東早已有之的「上山」思想,此時已逐漸明朗和具體,他的目標已經明確,那就是在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中段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現在的問題是要使自己的認識變為各級指揮員的認識,並通過他們變為全軍的認識,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果然,有人在會上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其中就有仍掛著師長頭銜的余灑度。

自毛澤東在瀏陽上坪果斷作出放棄會攻長沙的決定之後,余灑度就一直心懷不滿,他總是打著執行中央決定的旗號,竭力主張進攻。當他的意見在前委會上一次次被否決後,他雖然在表面上表示服從,但卻牢騷滿腹,消極怠工。

記得在從蓮花往永新的行軍途中,部隊在走了一天後準備宿營,毛澤東見天色尚不黑,為安全起見,遂提議再走10里方才宿營。余灑度對此耿耿於懷,以後一有機會就嘟囔道:「我當什麼師長,連10里路的指揮權都沒有。」

現在,當部隊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一退再退,眼瞅著就要鑽進深山裡安家時,余灑度按捺不住啦,他振振有辭地說:「武裝暴動,進攻長沙,是黨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決定,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現在我們不是組織力量進行反攻,而是一味地退卻。而且越退越離譜了,要退到山裡邊安營紮寨,去做什麼『山大王』。難道呆在這山溝溝里,就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余灑度的話,的確說出了一些人心中的疑惑。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不就是通過城市暴動而成功的嗎?我們到山溝溝里去,豈不是與列寧的做法相違背?這麼做,真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能奪取政權嗎?

對余灑度的指責,毛澤東並不怎麼在意,因為這一段日子裡,余灑度就一直是這麼一種態度。但是,為了消除一些同志對上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所心存的疑慮,毛澤東耐心地講述道理:「我們現在可以說是處在革命低潮時期,敵強我弱。所謂敵強,是說敵人佔據統治地位,控制著大中城市,他們在城市中強。但中國很大,在反動派勢力顧及不到的地方,在邊遠的農村,他們的力量就弱。我們避開強敵,在敵人力量弱小的農村去,就能求生存、求發展,最後打敗強敵,奪取勝利。

「《水滸傳》有108位好漢,依託著水泊梁山,竟令官軍無可奈何。歷來的封建統治者,就從未能將『山大王』剿滅乾淨過。那麼,為了革命力量的恢複、發展,就是噹噹紅色的『山大王』,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雄偉,可進可退,易於藏兵,有迴旋餘地,一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