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敢問路在何方 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

工農革命軍繼續南行,越往南走,山路越崎嶇。連日來不停地征戰和行軍的部隊,此時已是疲憊不堪,行軍越來越艱難。

毛澤東隨著隊伍,在山路上一瘸一拐地走著。秋收起義爆發那天,他在瀏陽張家坊遇險時落下的腳傷,不僅沒有痊癒,反而因為連續的行軍打仗,更為嚴重了。

見到毛委員行走困難,幾個戰士一合計,就扎了一副擔架來到毛澤東的面前:「毛委員,請你坐上去吧!」

毛澤東看了看雖然簡單、卻還結實的擔架,擺了擺手說:「革命的路是走出來的,可不是坐出來的喲!」他謝絕了戰士們的好意,並要他們將擔架抬給傷病員去坐。

擔架讓給傷病員坐去了,毛澤東拄著棍子,仍堅持和大家一同步行。戰士們為毛委員這種與戰士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所感動;毛澤東則在與戰士們打成一片的交流中,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這支隊伍存在的危機。

危機來自兩個方面,有形的和無形的。

連日的行軍和與圍追堵截的敵人戰鬥,使部隊大量減員,既有在戰鬥中犧牲和打散的,也有因失望而逃跑、開小差的,加之與日俱增的瘧疾、痢疾病號,使得部隊的人數一天比一天少。眼見著人員日見減少,還一個勁地往山裡撤,於是,悲觀主義情緒籠罩著部隊。一些當官的牢騷滿腹;而當兵的開小差則成了公開的事,有的人竟然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往哪裡去?」弄得人心惶惶;而一些人認為「回家干點什麼也比在這裡強」,就不辭而別,一走了之。

更為嚴重的是,部隊還沿襲著舊軍隊維繫官兵關係的許多做法和傳統,長官意志、軍閥作風隨處可見,隨意打罵士兵、侮辱士兵的現象不時發生。一些舊軍官出身的人,仍然是那種當官拿薪水的僱傭思想,當戰鬥失利和條件艱苦時,就流露出悲觀動搖的情緒。還有的人,不顧當時的處境如何,仍然保持著一副舊軍官的派頭:皮靴、皮包、皮綁腿、皮腰帶、皮馬鞭,被士兵們戲稱為「五皮主義」。這些,就像在部隊的軍官和士兵之間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嚴重地影響了官兵團結,使軍官在士兵面前缺乏威信,指揮乏力。而特別令人擔心的是,許多軍官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必須儘快改變這種狀況,要不然,這支隊伍不用敵人來打,自己就會把自己拖垮!

毛澤東思忖著:部隊應該進行一次整編。

29日,部隊到了永新縣一個叫三灣村的地方。

這個由陳家、鍾家、上李家、下李家和三灣街組成的村子,處於湘贛邊界的九隴山下,四面環山,環境幽靜;由於它位於茶陵、蓮花、永新、寧岡四縣交界之處,可說是一處幾不管的地帶,雖偏僻但卻較安全。加之追兵似乎暫時停止了追趕,使部隊有了喘息的時間。毛澤東決定在這裡住上幾天。

當晚,在三灣村的泰和祥雜貨鋪,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一次前敵委員會會議。

會議的議題非常明確:對工農革命軍進行改編。這是毛澤東在對部隊現狀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後,經過深思熟慮而提出來的。

會議一直開到後半夜才結束,毛澤東的提議最終為與會的大多數人所贊同,從而作出了對鞏固這支部隊,乃至對後來人民軍隊的建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三項決定:將現有一個師編製的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連以上單位要成立士兵委員會;把黨的支部建在連隊,連以上單位設黨代表,以確定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第二天早上,工農革命軍的全體官兵集合在村前的楓樹坪,與10天前在瀏陽縣文家市的那次大會相比,人數少了差不多一半,而且許多人顯得疲憊和不安。

面對著精神狀態不佳的部隊,毛澤東似乎胸有成竹。他站在一棵大樹下,宣布了前委關於將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的決定,然後堅定地說:「同志們,敵人只在我們後面放冷槍,這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條腿,我們也有兩條腿。賀龍兩把菜刀起家,當上了軍長。我們現在有幾百人,還怕干不起來嗎?大家都是起義出來的,一個人可以當敵人十個,十個可以當他一百個,我們現在有好幾百人的隊伍,還怕什麼?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

這樣的道理,許多人都明白。然而,部隊目前陷入如此境地,何去何從,畢竟是每一位官兵都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抱著當兵掙錢僱傭思想的人來說,繼續走下去,別說掙錢,恐怕連命也得搭上。可是,許多官兵卻沒有想到,毛澤東接著宣布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參加革命,完全是自願的。現在,願留者留,不願留者,根據路途遠近,發3至5元錢的路費,開證明信允許離隊。希望即使回去以後,還要繼續革命。將來如果誰願意回來,我們還是歡迎的!」

官兵們大為驚訝!軍隊對於「開小差」不是絕對禁止的嗎?凡「開小差」的人,一旦被抓回來,輕則體罰,重則槍斃,軍隊歷來就是如此。哪有不僅允許自願離隊,還發路費回家的?這可是在舊軍隊中連想都不敢去想的做法!官兵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在一些人半信半疑的時候,毛澤東又接著說:「我們幹革命,一不圖陞官,二不圖發財,三不圖養家糊口,只圖天下勞苦大眾得到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重,任重道遠。你們跟著我,可能很艱苦,很危險,但是也很光榮。人各有志,不能相強,有願意跟我走的,請站到左邊來,我們熱烈歡迎;有願意回家的,請站到右邊去,我們不勉強。」

這時,大家才相信毛澤東講的是真的啦!但並沒有人馬上行動。儘管私下裡不少人對去與留有過議論,可真正要進行選擇時,也並不是那麼好下決心的。

會場頓時安靜下來,毛澤東在等待,官兵們在思考……終於有人往左邊走去,宛希先、張子清、伍中豪、陳伯鈞、何長工、宋任窮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及革命士兵,一個接著一個地走往左邊;余灑度、蘇先駿、陳皓等一些指揮員也都走了過來。

當然,也有一些人往右邊走,其中還有一些軍官。

對於那些站在右邊,願意離開的人,毛澤東沒有食言,當即叫人發給他們每人3至5元路費,讓他們離開。

清點站在左邊的,大約剩下700人左右,雖然人數較前有所減少,但猶如大浪淘沙,剩下的基本上是骨幹,是精英。

緊接著,將這700多人改編為一個團,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部隊編為兩個營六個連,加上特務連,共七個連隊,另外還有衛生隊、輜重隊,由於縮編後軍官有多餘,又特別編了一個軍官隊。編製縮小了,但隊伍充實了。改編前那種官多兵少、架子大人員少的狀況得到了徹底改變。

部隊改編之後,毛澤東仍然以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行使最高領導權,而部隊的具體指揮和管理,則重新任命了幹部擔任。

團長:陳皓;黨代表:何挺穎副團長:徐庶;參謀長:韓庄劍;第一營營長:黃子吉;黨代表:宛希先;第三營營長:張子清;黨代表:李運啟;衛生隊隊長:曹嶸;黨代表:何長工;輜重隊隊長:范樹德。

改編順利完成了,雖然部隊的人數不及改編前多,但建制完整了,人員精幹了。特別是在整編的同時,還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作出了把黨的支部建在連隊,連以上單位設黨代表的決定;在軍隊內部推廣民主制度,決定連以上單位成立士兵委員會。這些都進一步密切了官兵關係,增強了官兵團結,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這是毛澤東改造舊式軍隊的一次大膽而又成功的嘗試,它的作用和影響,在以後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歷程中將逐漸顯現出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