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長征轉戰建奇功:徐向前在長征中

新世紀、新北京,金秋10月,風和日麗。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7周年!迎來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喜迎國慶,紀念長征,我們豪情滿懷,心潮澎湃!

70年前,徐向前元帥指揮紅四方面軍長征的歷史畫卷,又展現在我們眼前。徐帥生前多次回憶說:

「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還有紅25軍,所取得的長征的偉大勝利,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團結奮鬥取得的。紅軍主力從四川懋功(今阿壩藏族自治州小金縣)會師、甘孜會師、到甘肅會寧大會師,結束了長期處於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分割包圍之下各自獨立作戰的局面,把武裝革命鬥爭推向一個新階段,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要認真總結長征勝利的經驗,發揚長征精神,推動國家的各項改革和四化建設。」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是全國紅軍長征的組成部分。當時年僅34歲的徐帥,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他同陳昌浩政委、王樹聲副總指揮和張國燾等領導人,率領並指揮紅四方面軍8萬大軍,從1935年3月28日強渡嘉陵江戰役開始長征,到1936年10月10日甘肅會寧大會師結束,歷時一年零七個月,翻越了紅橋山、夢筆山、夾金山、折多山、巴郎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三過松潘草地;跨過了嘉陵江、涪江、岷江、撫邊河、達維河、小金川、大金川、嘎曲河(白河)、班佑河(黑河)、包座河、鮮水河、雅礱江、白龍江、洮河、渭河等15條江河;經過4省(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3個縣(市),行程約二萬里。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勝利大會師,在黨史、軍史和革命史上寫下輝煌篇章。

「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1935年1月22日,中央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收到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電報指示:「宜迅速集結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於最近時期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接電後,在廣元縣旺蒼壩(今廣元市旺蒼縣)召開緊急會議,一致決定:向四川軍閥及國民黨軍,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提出了「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戰鬥口號。樹立了「渡江必勝」的堅定信念。

戰前,徐帥親自帶領王樹聲副總指揮等高級將領,騎馬跋涉400餘里沿江勘察,選定了以蒼溪縣城南塔子山為主渡口。他還通過深入了解敵情、地形、水文和天候等情況,主持制定了紅軍在蒼溪和閬中約百里的沿江地段,實施偷渡和強渡相結合、多路突擊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戰略戰術,作出了嚴密、周詳、細緻的作戰計畫。

嘉陵江,蜿蜒於川西北的高山峽谷之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四川軍閥和國民黨軍,正是憑藉天險,調集53個團的兵力,布防於南北3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築碉設障,嚴密控制渡船、封鎖江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紅軍自有回天力,越是艱險越向前。沒有渡船,動手造;沒有水兵,自己練。在徐帥和王樹聲副總指揮精心指揮下,3月27日深夜,紅軍將秘密造好、能同時運載兩個團兵力的船隻和用毛竹搭建的3座浮橋,全部運到嘉陵江邊。

3月28日夜,徐帥一聲令下,渡江戰役開始。李先念政委指揮紅30軍88師第263團兩個營和總指揮部教導營,在塔子山下的主渡口,以神速秘密的動作渡江,兵貴神速。紅軍勇士們直至迫近敵岸灘頭陣地才被守敵發覺。敵軍火力還未及展開,紅軍在塔子山上的炮兵和重機槍即猛烈射擊,掩護突擊部隊登陸。全殲守敵1個營,擊斃敵團長陳登朴,又擊退左右兩翼的敵軍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3月29日拂曉,紅軍88師後續兩個團投入渡江戰鬥,一舉攻佔了飛虎山、高城山、萬年山等制高點,並擊潰從閬中後撤之敵第2師第5旅。與此同時,紅31軍在蒼溪以北的鴛溪口強渡成功,攻佔了敵軍險要陣地火燒寺,擊潰敵軍劉漢雄部1個旅;紅9軍在閬中以北渡口渡江。3月31日攻克閬中。至此,敵軍在嘉陵江西岸的江防陣地,被全線突破,紅軍部隊繼續向縱深發展。

強渡嘉陵戰役自3月28日起,至4月21日止,歷時24天,共殲敵1萬餘人。先後攻克了閬中、南部、劍閣、昭化、梓潼、平武、漳明、北川等8座縣城,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至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二三百里的廣大地區。開創了紅軍戰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模範戰例,從而也揭開了紅四方面軍長征的戰鬥序幕。

長征過北川,激戰千佛山。北川,位於川西北的高山峽谷之中,是羌族聚居地區。主要河流有湔江、青片河、白草河等。北川河谷,是由北川西進岷江流域的唯一通道。在北川與安縣交界處,聳立著伏泉山、千佛山、帽盒山、東大埡口、觀音梁子、橫樑子等高山,它們連成一片,東西起伏蜿蜒60餘公里。北面多雪山群峰、原始森林;南面為川西平原、成都壩子。這一帶地形十分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既是成都平原的「北邊城牆」,又是北川河谷的天然屏障。

4月中旬至5月初,徐帥指揮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兵分5路,先後進入北川。這時,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紅一方面軍,已進至雲南省北部金沙江南岸,準備渡金沙江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紅四方面軍亦在西進北川的同時,深入進行穿越北川河谷、西進岷江,策應紅一方面軍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動員。

四川軍閥和國民黨軍察覺紅軍繼續西進的動向,鄧錫侯急令陶凱率3個旅,到墩上、土門一線的北川河谷布防。

為打破敵軍固守北川河谷的計畫,徐帥和陳昌浩政委、王樹聲副總指揮決定發起土門戰役(即千佛山戰役):第一步,首先由北川南打,奪取伏泉山、千佛山、觀音梁子,控制北川河谷,造成紅軍攻打成都的態勢,以吸引敵軍主力。第二步,穿越北川河谷,突破土門要隘,紅軍主力乘勝西進。

4月底,按照徐帥的戰鬥部署,紅30軍88師於漩坪擊潰敵軍孫震部李煒如第11旅,攻佔伏泉山,殲敵一部。5月1日,紅30軍89師擊潰敵軍陶凱部,佔領墩上。5月2日,紅9軍、紅30軍主力,從蔡家咀、亂石窖搶渡湔江,擊潰敵軍第28軍楊宗禮第15旅,5月3日攻佔大埡口。

善者不來,來者不善。敵軍為了恢複對北川河谷的控制,在鄧錫侯統一部署下,再次發起進攻:由第29軍第2縱隊司令王銘章指揮第8、9、12旅,共3個旅9個團兵力,從擂鼓坪白北川河西岸攻擊;由第28軍第1師師長陳鼎勛指揮第2、3、12、14、15旅,共5個旅14個團兵力,由茶坪向北川、墩上之線攻擊;妄圖恢複對北川河谷的守勢。

徐帥得知敵情,當機立斷指揮紅9軍、紅30軍各一部,在大埡口的白家林,給進犯之敵沉重打擊,敵軍被迫退回茶坪防守。紅四軍進至千佛山以東地區。紅30軍88師和紅9軍25師各一部,從千佛山東側向西左右夾擊,攻佔了千佛山主峰的天門洞和佛祖廟,並乘勝追殲逃敵至西大埡口。從5月6日至12日,敵軍對千佛山、大埡口、白家林等陣地進行反覆爭奪,戰鬥十分激烈。徐帥親臨千佛山一線陣地指揮,紅軍指戰員英勇奮戰,頑強擊敵,攻佔並鞏固了伏泉山、千佛山、觀音梁子等險要陣地。

5月14日拂曉,徐帥指揮紅9軍、紅30軍和紅31軍一部,分左、中、右三路,向敵軍第28軍第五師副師長兼第13旅旅長陶凱指揮的7個團又1個營及地方屯殖軍嚴密築碉設防的土門要隘,發起總攻。經激戰,敵土門防線土崩瓦解。紅軍佔領土門、乾溝,徹底打通了天險北川河谷。5月15日,徐帥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進駐茂縣。當日晚,劉湘電令王纘緒:「親率4個旅由大石壩、鸚哥咀向觀音梁、土門進攻。同時,茶坪正面猛向大埡口攻擊。」同日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亦致電劉湘:「令第一、二、六路軍重整旗鼓,限5月17日反攻伏泉山、千佛山紅軍陣地,進到漩坪、土門之線,重新封鎖土門。」企圖阻止紅軍向岷江流域西進。敵軍高官鄧錫侯、孫震、王纘緒在安縣緊急會商,決定調集30個團兵力,於5月18日向紅軍發起進攻。5月22日,蔣介石判斷紅四方面軍主力,已西過岷江準備與中央紅軍會合,遂令鄧錫侯、孫震、王纘緒停止向北川、土門進攻,改取守勢,築碉固守。爾後,王樹聲副總指揮指揮紅四軍、紅31軍各一部和紅33軍,繼續堅守伏泉山、千佛山、土門一線,在完成掩護和牽制任務後,於6月中旬,由東向西逐次撤出陣地。

土門戰役,是紅四方面軍長征過北川的一次重要戰役,歷時月余,殲敵1萬餘人。為保障紅四方面軍西進岷江與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作出了重要貢獻。

懋功會師——一曲團結勝利的凱歌。5月下旬,徐帥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先後進駐川西岷江流域的松(潘)、茂(縣)、理(番)、汶(川)地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