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陳雲獨特的曲折征程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在那場舉世聞名的長征親歷者中,陳雲作為中共中央領導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鮮為人知的是,他從中央蘇區到陝北的征程,與參加長征的其他中央領導人相比,也要獨特得多。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在中央紅軍撤離前夕,黨中央、中革軍委決定給紅軍第5、第8、第9軍團派中央代表,分別由政治局常委陳雲、政治局候補委員劉少奇、凱豐(何克全)擔任。在陳雲受任前夕,中革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親自找他談話。

朱德向陳雲簡要介紹了紅5軍團的情況。紅5軍團前身為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寧都起義後,由趙博生等按照黨的指示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這個軍團雖比紅1、3軍團成立晚,但過去是馮玉祥的部隊,受過正規訓練,善於打硬仗,在格鬥中用大刀拼殺是出了名的,現又經過三年革命戰爭的考驗,是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

針對紅5軍團的特點和戰鬥作風,周恩來向陳雲談了中央的意圖:1、3軍團做開路先鋒,8、9軍團緊隨其後,中央、軍委兩個縱隊居當中,最艱巨的殿後掩護任務由5軍團擔負。接著,周恩來一一介紹了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等人的情況。最後,他鄭重地對陳雲說:軍團領導班子雖然很好,但殿後有許多預料不到的事情,為了全軍的整體利益,甚至要作好部分犧牲的準備。所以,中央決定派你去擔任中央代表,負責掌握全軍的後衛情況,果斷處理緊急問題,以加強對5軍團的領導。這實際上是賦予陳雲最後決定之權。

1934年10月18日,陳雲隨紅5軍團從曲利出發,踏上了長征之路。紅5軍團擔負的全軍後衛任務是極其艱巨的,但當時整個軍團只有紅13師和紅34師兩師六團人馬。陳雲協同董振堂、李卓然以及被把持中央領導權的「左」傾教條主義者貶到5軍團兼任參謀長的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邊組織行軍轉移,邊深入連隊進行政治教育和戰鬥動員。

部隊出發的第三天,陳雲便來到第13師,向師幹部們傳達了當時的形勢及第13師的任務,並就西征行軍中的幾項中心工作作了具體的指示,要求第13師的幹部做好各項工作,以完成中央交給的重任。針對離開根據地後蘇區籍戰士開小差嚴重的現象,從11月4日起,陳雲乾脆與13師官兵一起行軍。行軍中,他與戰士們談心,了解戰士的思想狀況。經過調查研究,陳雲召開了政治工作幹部會議,分析指出發生嚴重的戰士開小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政治動員不夠;第二,特派員工作及政治機關的領導能力差;第三,連隊支部工作不健全。在陳雲的指導和幫助下,紅13師制定了具體的措施,做了認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隊的開小差現象逐漸減少。直到11月15日隨13師最後衝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後,陳雲才離開13師回到紅5軍團總部。

敵人在桂林以北的湘江邊布置了第四道封鎖線。由於紅軍向湘西北進軍與紅2、6軍團會合的意圖早已暴露在敵人面前,再加上大搬家式的行軍延誤了軍機,紅軍在敵人的前堵後追中陷入了險境。

紅5軍團的殿後戰鬥異常艱苦,無數指戰員英勇犧牲。陳雲和軍團首長為了組織和指揮戰鬥,曾連續幾天幾夜沒有睡覺。

12月1日,紅1、3、8、9軍團和中央、軍委兩縱隊終於衝破敵人重兵堵截,渡過湘江。此時,兩側敵人已開始急速沿湘江合攏,而5軍團的部分部隊仍滯留於東岸與敵人激戰,如再不迅速渡過湘江,將有被敵軍隔離包圍的危險。為此,陳雲寫急信派人送給陳伯鈞等,催促部隊迅速撤離戰場,克服一切困難,衝破敵人包圍圈,搶渡湘江。紅13師接到命令後,連夜急行軍45公里,搶在敵人合攏之前渡過湘江。而擔任5軍團後衛的紅34師卻沒有來得及渡江,師長陳樹湘以下大多壯烈犧牲。

在5軍團日復一日的激戰中,陳雲始終與部隊同甘共苦,和幹部戰士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官兵們十分熱愛這位和藹、沉著、年輕的黨代表。由於5軍團阻擊任務緊迫,部隊常常是吃不上飯,睡不了覺,陳雲等軍團首長更是如此。一次,陳雲來到13師37團,19歲的團政治委員謝良,想盡辦法,搞來了雞湯,煮了一點挂面,使陳雲在多日的睏乏中終於吃了一頓像樣的飯。在艱難困苦中結下的戰鬥情誼,給陳雲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一直記得這件事情。1936年,在西路軍山丹戰役中,謝良身負重傷,失去了一條左腿。到延安後,組織上安排他赴蘇安裝假肢,他去組織部辦介紹信時,遇到陳雲。陳雲熱情地挽留他吃飯。謝良怕麻煩老首長,一再推託,陳雲堅持挽留,並真切地說:「這頓飯非吃不可,長征路上你不是還請我吃過雞湯煮挂面嗎?」結果,陳雲硬是把謝良留下,請他吃了一頓從蘇聯帶回的馬腸。

湘江戰役後,部隊繼續向西北移動,進入了越城嶺山區。越城嶺當地稱之為老山界,是南嶺山脈的一部分。老山界是很難爬的。這是陳雲以往從未見過的高山。他隨紅5軍團抵達老山界的山腳時,已是太陽西下之際。吃過晚飯後,部隊開始上山。夜黑天冷風大,隊伍走得很慢,加之山路狹窄,大家走幾步停一下。連續行軍人極疲倦,便常有失足跌人山溝之事發生。夾在行軍隊伍中的陳雲,不停地提醒前後的戰士們走路小心。隊伍越走越慢,預備的火把也一個個燃盡了,午夜過後,部隊只好就地休息。大家不管地面是濕是干,橫七豎八地倒地就睡。陳雲與大家一樣,腳步一停,頓覺睏倦無比,也立刻進入了睡鄉。

在紅軍過老山界之際,蔣介石及其參謀團覺察中央紅軍主力欲與紅2、6軍團會合的戰略意圖,命令「追剿」軍總司令何鍵在湖南洪江、芷江,貴州松桃、銅仁、石阡一帶,集結近20萬軍隊,設了四道防線,並很快布好了一個口袋陣。如果中央紅軍繼續按原定路線北上,將鑽進敵人布下的口袋。

中央領導內部就紅軍行軍路線問題發生了爭論。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湖南通道舉行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李德堅持紅軍主力北上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的原定計畫。毛澤東從敵軍重兵阻攔紅軍主力北上這一情況出發,力主西進,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王稼祥、張聞天和周恩來等多數人贊成毛澤東的主張,而博古和李德仍堅持己見。在兩項對立意見中,會議以多數通過一項決議,即紅軍繼續西進,至於戰略轉移的大方向,留待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決定。

通道會議後,中央紅軍向貴州黎平進發。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此舉行會議,繼續討論紅軍行動方針問題。這次會議由周恩來主持。經過激烈爭論,會議採納了毛澤東提出的中央紅軍去黔北的建議,正式決定放棄原定去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畫,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決議。這次會議改變了紅軍前進的方向,是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

此時,紅5軍團仍擔負全軍行動的後衛任務,陳雲因隨5軍團行動,距離中央和軍委有幾天的路程,未能參加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會後,應博古之約,陳雲與劉伯承在洪州司與博古會面。博古向他們傳達了黎平會議的決定,告訴他們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的計畫而向黔北進軍。陳雲得知紅軍這一戰略方向轉變的消息,心中甚是欣慰。後來,他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寫道:「赤軍由湘南轉入貴州,此時確繳獲不少。侯之擔部至少一師人被繳械,並連失黎平、黃平、鎮遠三府城,尤其鎮遠為通湘西之商業重鎮,赤軍將各城市所存布匹購買一空。連戰連進,此時赤軍士氣極旺,服裝整潔。部隊中都穿上新軍裝。在湘南之疲勞狀態,已一掃而空矣。」

在黎平,中革軍委為執行黨中央新的戰略方針,於當日決定緊縮機關,充實戰鬥部隊,撤銷紅8軍團,原紅8軍團部隊併入紅5軍團;軍委第1、2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由劉伯承任司令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陳雲擔任政治委員。12月21日,陳雲與劉伯承根據中央的命令,離開了紅5軍團,加入軍委縱隊行動。

1934年底,軍委縱隊經過甕安縣的老墳嘴到達猴場(今草塘)。這時,「左」傾領導者又提出兩個主張:一是主張不過烏江,二是回過頭來與2、6軍團會合。為了確定紅軍進入黔北地區以後的行動方針,中央又於1935年1月1日,在猴場舉行政治局會議。陳雲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重申由毛澤東提出並經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同意的在川黔邊地區建立新根據地的主張,作出《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指出:首先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

翌日,陳雲同劉伯承率軍委縱隊渡過貴州省最大的一條河流——烏江,隨即進入遵義城。遵義,是貴州北部的一個重鎮。它北靠婁山,南臨烏江,是貴陽到重慶的交通要道,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