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回 暮鼓晨鐘李黃白心酸湘山寺 心灰意冷黃紹竑息影良豐園

一陣陣寺院的鐘聲,震撼著動亂中的全州古城,城廂的街道上,扎滿了惶亂的士兵。全州是桂北的重鎮,入湘入桂乃必經之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全州的聞名於世,除了它的重要地理位置,便是城西那座遐邇聞名的湘山寺。

鐘聲在暮色中震蕩著,似乎給人以某種安祥的慰藉,在連年兵災匪患之中,它仍是那樣不緊不慢,安安穩穩地響盪著,依然吸引著形形色色的八方善男信女,二月初八的松花會,七月七日的晒衣會,八月九日的朝山會,更是香客雲集,熱鬧非凡。鐘聲在暮色中震蕩著,雄偉的湘山七十二峰,映著夕照,簇擁著壯麗的湘山古寺。鐘聲把人帶到了遙遠的年代……那是唐朝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四月的一天,全州縣(古為湘源縣)湘山之巔的筍布台上,立著一位面色黧黑,身著袈裟,手持錫杖的高僧。他憑高遠眺,只見五華圍繞,三水匯流,左有缽盂山,右有聖禪嶺,湘山七十二峰聳立,若金剛,若觀音,若哪叱,群峰各見其形,皆獻花供果,執磐捧盂,竟似朝他圍繞頂禮。這位高僧見了,立時雙手合什,念聲:「阿彌陀佛!」遂在山剪荊結茅,躬畲自給,於是當地人民便築凈士院一所讓其居住,請他開演大乘佛法。開演之日,從者甚眾,連湘山上的一種羽有五彩、大如竹雞的山鳥,也成群翔集其上,跟著呼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時人遂將此鳥稱為念佛鳥。從此,世人皆知湘山有聖僧,一時禪林之盛,遂為楚南第一。這位高僧,乃湖南郴州資興縣人,俗姓周,生於唐開元十六年(公元七二九年)十六歲時即出家受戒,因一心要當個最上乘的和尚,曾遠行淮南參禮道欽禪師,自是得道。後隨禪師至京見唐玄宗,因見朝政衰敗,安祿山將謀反,遂告別禪師,南返郴州省母,後由衡陽南下,到達全州縣湘山。在此創立湘山寺。這位高僧,每逢開講佛經,對前來聽講的善男信女等信徒及十方來者,常告戒道:「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對士大夫說:「忠孝是佛」,對農工說:「勤儉是佛」;對商賈說:「公平是佛」。高僧的說教化下,全州一帶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有一次永州太守來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延年益壽?」高僧答道:「忠於國家,對民勤於職守,為子孫後代造福,這就是使你獲得長壽的方法啊!」高僧自來湘山寺,所說歌偈有數十萬言,由他的弟子抄錄下來,名為《遺教經》,影響很大。唐咸通八年(公元八六八年)高僧無疾而終,活了一百四十歲,人呼為無量壽佛。他的弟子們在寺中為他造了一座高達十一丈的七層寶塔,將其真身迎入塔中。宋紹興五年(公元一一三二年)皇帝敕賜該塔為妙明塔。宋徽宗游南嶽時,曾來湘山寺向妙明塔致禮,敕封這位圓寂已兩百餘年的高僧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賜湘山寺鈔田三十六石。從此四方欽敬,莫不進香朝拜,年年香客雲集,其香火之鼎盛更是嶺南第一。

鐘聲在暮色中震蕩著,寂落的湘山古道上來了三位不同導常的香客——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一色的戎裝打扮,他們面色沮喪,默默無言地走著,後面是他們的三名副官,各人手裡皆提著沉甸甸的香袋。一路蒼松翠柏,山深徑闊,光溜溜的青石板路,一層又一層的石階,不知留下多少香客的足跡,路旁的千年古柏,不知縈迴多少美妙的幻夢。來到壯嚴的龍鳳山門,湘山寺的住持虛雲禪師已帶著兩名年輕的和尚,在階下相迎。李、黃、白看時,只見那虛雲童顏鶴髮,著一領玄色翅裝,胸前掛一串黑色珠子,著青布圓口鞋,顯得樸實莊重,給人以得道高僧之感。那龍鳳山門兩側,一副氣勢宏恢的對聯,更使人刮目相看:錫杖飛空選得塊袈裟片地試觀七十諸峰總不如湘山寶藏;

金身覺化鎮住個海口幽岩諦言五百餘年轉甚麼衡陽回雁。

李、黃、白連忙向虛雲雙手合什,口中念聲「阿彌陀佛。」

虛雲笑臉相迎,說聲:「諸位將軍有請!」

湘山寺的龍鳳山門,也頗為壯觀,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式,有兩尊鎮守山門的金剛力士像,他們皆面貌雄偉,面目怒忿,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體,手扒金剛杵,兩腳張開,似有萬鈞之力。左像怒顏張口,以金剛杵作擊打之勢;右像忿顏閉口,平托金剛杵,怒目睜視。進了龍鳳山門,迎階而上,便是湘山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

「敢問禪師,何謂大雄!」李宗仁是第一次到這祥雄偉壯麗的名寺古剎來進香的,他見這大雄寶殿極有氣派,便住足問道。

「大雄者,即是對佛的道德法力之尊稱,具體指的乃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大雄寶殿是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領導者——『佛』的大殿。」虛雲禪師是位學者型的僧人,對佛學、哲學、文學及書畫皆有很深的造詣,他把一個深奧神秘的佛學名詞,解釋得十分通俗易懂,使這三位馳騁沙場,曾屠戮無數生靈的鐵將軍不住點頭。

大雄寶殿的殿聯更是氣勢不凡,左、右聯共一百一十二字,那楷書寫的極有神韻:那邊消息見半點兒有甚巴鼻莫非千幻萬幻說不盡百樣即當因此的雪山中忙倒我釋迦吃麻吃麥辛苦操持生怕放逸魔花費了眼前日子;

這些事情到十全處還未稱心忽然七甸八甸嘆原來一場扯淡不覺得漆園裡笑殺彼莊周應牛應馬閑散逍遙都將順逆境交付與頭上天公。

李、黃、白三人在這幅巨聯前住足良久,似各有深思。

虛雲禪師又道:「大雄寶殿供奉的主要佛像稱為『本尊』,本寺是屬於凈土宗的寺院,殿上供奉的本尊是阿彌陀佛。」

「何謂阿彌陀佛?」李宗仁雖然剛抵山門便念了「阿彌陀佛」,但卻不知何意,他見虛雲學識淵博,便又問道。

「『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abba的音譯。意譯是『無量壽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凈土,所以又名為『接引佛』。」虛雲禪師解釋道。

「啊。」李、黃、白同時虔誠地點著頭。他們向大殿上看時,果見坐在蒲台上的阿彌陀佛作接引眾生的姿勢,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當胸,掌中有金蓮台,台分九品。阿彌陀佛左右兩側,各立著一名年輕侍者。大殿上燭光熾亮,香煙裊裊,異常肅穆,虛雲道:「那是佛祖的兩名侍者,左名阿鏡,右名阿鑒。」

李、黃、白的副官已從香袋中取出香束燃點,他們接過香束,虔誠地插入紫銅香爐之中,侍立在殿前的兩名和尚,已鋪好三塊杏黃色的布墊。李、黃、白三人,跪在墊子上向佛祖頂禮膜拜。拜過佛祖,虛雲禪師又引著李、黃、白,由大殿出來,繼續拾階而上,到了伽藍殿。伽藍殿前,又一幅對聯吸引了他們:三千世界掌中收任伊孫行者會翻筋斗何曾跳出,

十八伽藍鼻孔嘯饒他韓昌黎極磨牙根也索來皈。

黃紹竑站在階前,凝視這殿聯,只感到身子輕飄無力,他似乎有生以來第一次悟出了些什麼道理。禪師見這三位顯赫的將軍意態虔誠,又對湘山寺頗感興趣,便指著伽藍殿說道:「『伽藍』是『僧加藍摩』的簡稱,是梵文Samgharama的音譯,意譯為『眾園』,音兼意譯為『僧園』。殿中供的是三位最早護持佛法建立伽藍的善士。正中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給孤獨者。兩側是十八位伽藍神,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

白崇禧問道:「十八位伽藍神可有姓名?」

「有。」虛雲禪師答道,他從左而右一一說道:「美音、梵音、夫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李、黃、白又對著眾多的神佛頂禮膜拜了一回。從伽藍殿直上,便到了湘山寺的最頂端,那座雄偉的妙明塔屹立在神龜石前,塔前是護塔天龍堂,塔門額橫書:西來真印主人常在

那妙明塔七層高十一丈,呈八角形,八面皆窗、中空,人能行走。湘山寺的開山祖師無量壽佛真身由其弟子迎入塔中,佛座下皆用銅錠鋪地。李、黃、白對著妙明塔頂禮膜拜,然後繞塔觀看四周的石刻。那神龜石又名飛來石,碩大無比,極象一隻靜伏的巨龜,旁有無量壽佛真身碑,金字華嚴經和明朝嘉靖年間重修妙明塔碑,神龜石上端,有清初大畫家石濤畫的幾枝蘭花。石濤曾是明朝桂林靖江王后裔,清兵入桂時逃到湘山寺出家,並在此住錫。而最令李、黃、白三人注目的,卻是石濤那蘭花石刻下不遠處,鐫刻的一行大字:「廣西總司令沈鴻英捐銀五百元」。湘山寺與老桂系陸榮廷、沈鴻英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陸榮廷復起不久,到桂林巡視,觀看那場繪林林民眾帶來巨大災難的龍燈後,被沈鴻英的參謀長鄧瑞徵圍困了幾個月,李、黃、白趁機襲取南寧和左、右兩江,徹底挖倒了陸榮廷在廣西的根基。最後陸氏被迫由桂林出走,北上全州,在湘山寺住了一段時間,接到部將韓彩鳳在柳、慶一帶全軍覆滅的消息,才凄然離開湘山寺,由湖南北上轉水路東下上海,到蘇州寓居。沈鴻英後來被白崇禧趕出桂林後,也輾轉桂北一帶,據說也曾來過湘山寺參拜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