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風雲時代 一〇、第一汽車製造廠:共和國的車輪

1953年開始建設的第一汽車製造廠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工業長子。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也就是原來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位於中國東北部吉林省長春市西南。選址在中國東北的長春,一方面是因為這裡有一定的重工業基礎,另一個原因是靠近「老大哥」蘇聯,方便接受技術和人員援助;而另一座汽車城湖北十堰的選址則處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中。這種選址也是國際關係的一個溫度衡量標準,一汽是「交好」,十堰則是心生戒心。一汽工業園作為60年的一個地標出現,是因為它反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在工業上的巨大渴求。這座1953年動工興建的工廠,三年之後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輛國產解放牌卡車,1958年又試製出我國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和「紅旗」牌高級轎車。

即使在今天,具有55年歷史的長春一汽的廠區面積和人口數量都能達到它所在的綠園區的一半。在長春,它是個真正的龐然大物,曾經同樣聲名赫赫的長春市柴油機廠和長春市拖拉機廠都已經輝煌不再,而成為一汽的員工,仍然值得驕傲。

對於25歲的于吉利來說,能夠在1999年成為一汽大眾的員工,他感覺自己實在是幸運。小時一起玩耍的同伴,很多人都沒能得到這個機會。于吉利的父母都是一汽員工,姨夫一家、姐夫一家也都是一汽員工。他的鄰居一家三代都是一汽的員工,從最開始建廠為新中國造汽車,到後來跟德國人合資,接受德國人苛刻的質量檢查。

他是在工廠中長大的,一汽的孩子最自豪的就是能夠坐到爸爸工廠里生產出來的卡車上。「當時街上的車都很少,而我們這些一汽的孩子們則能夠坐在新生產出來的、還未出廠的東風車上。」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一汽就已經擁有自己的電視台。能夠看廠台,「我們那時候看的劉德華版的《神鵰俠侶》和《萍蹤俠影》,都是長春市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我們廠台就開始播了。」

放學之後還可以到旁邊的武裝部打靶場撿子彈殼——一汽在初期仍然保留了軍隊的編製。為了撿子彈殼,小孩們往往忘記了危險,一次,一個大膽的鄰居小孩搶著去撿,後面的小孩看著都著急,他正跑著,帽子被打飛了。

上完中學後,于吉利沒有選擇考高中,進而讀大學,而是考了一汽的一個中專。這個中專幾乎成為一汽的後備隊。學生都是一汽子弟,畢業後也順理成章進入一汽。但是到了于吉利那一屆,情況變得特殊。在即將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整個東北老工業區都變得步履蹣跚,甚至連一汽也不能全部吸納自己的工人子弟了。

「我都準備好了要到外地去打工了,這時候我們校長打電話給我,說,因為我的成績,我有資格參加進入一汽大眾的考試。我們學校,參加考試的只有8個人。」于吉利說。他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這幾個數字,那一年一汽所有學校的畢業生有2000多人,有資格參加考試的有589個人,一汽大眾會錄取100人,而他的考試名次是第23。

在準備考試的兩周內,爸爸說,兒子一輩子也沒有這麼用功過。發榜那天,全家人都興奮瘋了。

于吉利的工作是「CP8整車終檢驗收」,從焊裝到油漆到整裝,都歸他檢驗。最近由於新型寶來的生產和驗收,他格外繁忙。因為別的車子驗收完之後,直接送到廠里做露天試驗,而新車型驗收完之後,則要送到德國讓德國技術人員再來檢查。「整車下了生產線就很晚了,我還要檢查驗收,每天下班都特別晚,而且還要想著不能給鬼子漏洞。」

他退休在家的父親正忍受著疾病折磨,否則,他也會成為像一汽旁邊的公園中的退休老工人一樣,手裡提著一個小馬扎,四處轉悠,碰到熟人就坐下來天南海北地閑聊。看到我坐在他們旁邊,也驚訝,繼續講述自己的經歷,議論糧價、食品安全、一汽的發動機和剛剛被抓住的貪官。

相對於生活在老工業區的很多同齡人而言,于吉利是幸運的。他正在和女朋友商量,他們的孩子,將來是要繼續到一汽工作,還是要上大學干點別的。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要讓他/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個龐大的汽車工業園區四處都是冠以一汽名字的學校、公園、醫院、商店。穿著藍色工作服的人們在街上行走,他們穿行在規劃整齊的街道之間,這些街道中的一條名字是「賓士路」,還有一條叫「飛躍路」。

立在街兩側的是四層和六層的居民樓,整齊而乾淨。這些廠區的住宅發展速度很快。在於吉利記事時候,他能記得自己家所在的樓是413棟,一汽住宅區的最後一棟樓,當他在一汽九小讀到五年級時,廠區住宅有了800多棟。而當他上中學時候,一汽住宅區放棄了用棟作為單位,改用街區為單位。

1949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之父毛澤東出訪蘇聯。不像他的一些同僚,比如周恩來和鄧小平,毛澤東從沒有過在他國訪問或者生活的經歷。此刻他以一個大國的最高領袖的身份到方蘇聯,目的是希望蘇聯「老大哥」對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施以援手,幫助中國建設一些重工業項目。

蘇聯人安排了毛澤東參觀斯大林汽車廠。從沒有目睹過汽車生產製造的過程,仍然乘坐著蘇聯提供的轎車的毛澤東,看著流水線上一輛一輛下線的汽車,對身邊的陪同者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

沒有什麼比汽車工業更能激發人的慾望,並且滿足一個領導者的勃勃雄心了。亨利·福特可以不耐煩地打斷年輕人的發言,後者試圖告訴他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老亨利不屑一顧的說:「年輕人,時代是我創造的!」年輕的總統肯尼迪對時任福特公司總經理的麥克納馬拉說,他可以為他提供兩份工作供「神童」麥克納馬拉挑選,一份是美國商業部長;另一份是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不假思索地說:「如果想要影響美國商業,那我還是留在福特做總經理好了。」

也沒有什麼比製造汽車更能顯示出一個國家重工業製造的實力。那些賓士在馬路上的鋼鐵怪物幾乎催生了整個現代的公路網、零售業、和郊外的房地產市場,它擴大了人的活動範圍,顯示出人對於自然界其它物種的優越性。但是沒什麼比製造它更複雜的事情了。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爭論不休,為什麼偌大的中國難以製造出一輛整車。而且,整個汽車工業在戰爭時期,可以毫不費力地轉換成軍事工業。瞧瞧福特和通用汽車在戰爭時期都為美國幹了些什麼!對於抱有強大中國抱負的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鋼鐵、汽車和糧食,都是衡量這種強大的標準。

1953年7月15日,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一年前,毛澤東親自簽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汽車廠的指示》,寫得一手好字的毛澤東還為為這個汽車工廠題寫了「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的大字。

來自全中國的技術人才被調集到長春,他們面對著的是一片片空曠的黑土地。當抽調到長春的技術專業人員付金嶺問接待他的人,我們的工廠在哪裡時,接待著指著前方空曠的土地說,那就是。他接著問:「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建設?」接待者看著他:「我們已經開始了!」

一汽所佔據的土地面積幾乎是整個長春市的一半。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南腔北調聚集於此。一汽的廠長饒斌因而被長春人戲稱為「饒半天」。

饒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在蘇聯技術專家的幫助下,生產中國自己的汽車。三年之後,1956年7月13日,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第一批汽車試製成功。它被毛澤東命名為「解放」。這是一批載重量為4噸的通用型載重汽車,裝備90匹馬力六缸汽油發動機,最大時速為65公里/小時,滿載時經濟時速為33-35公里/小時。在一汽的鼎盛時期,在中國公路上行使的汽車中,每兩輛就有一輛是「解放」。

接下來,在1958年,一汽生產中國第一輛小轎車,按照毛澤東在論斷國際形勢時的著名話語「東風壓倒西風」,這輛小轎車被命名為「東風」。

5月22日,當這輛流線型車身,上部銀灰色、下部紫紅色的六座轎車送往北京時,毛澤東坐著這輛車在後花園轉了兩圈,他開玩笑說,自己還從來沒有做過這麼高速的轎車——第一輛東風的最高時俗可以達到128公里。性格要強的毛澤東說了一句話:「我坐上我們自己製造的小汽車嘍。」

第二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也來看這輛車。周恩來讓司機打開發動機蓋,看了一眼,見多識廣的周恩來說,這是抄賓士的。周恩來說,抄是可以的,但應該抄的有技巧,關鍵技術抄,非關鍵技術可以改得讓人看不出來。

儘管如此,這輛車在北京受到英雄般得待遇,汽車開過之處,圍觀者掌聲雷動。三個月之後,一汽又仿照克萊斯勒,造出了著名的「紅旗」轎車。

共和國工業長子的命運和它代表的計畫經濟模式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由盛轉衰,繼而重新找到自己的新的增長點。著名的解放和紅旗都一度停產。真正讓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