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東遊記 第313回 三川北虜亂如麻,休言談笑靜胡沙

梅效率軍迎擊阿史那承慶大獲全勝,江淮之危暫解,但是他手下的六萬大軍也散了,梅效本人的身份不過是七品左牽牛衛長史,不可能指揮江南、淮南各州軍馬,當叛軍南襲之時情況危急,各州臨時調集地軍馬都歸到他的麾下。

當危機暫時解除,各州府都有據城自保之心,紛紛將地方守備軍馬召回,假如梅效把這支軍隊帶走了,叛軍再度襲來,各地方沒有軍馬守備怎麼辦?各地長官都在打小算盤,加上梅效沒有正式調軍之權,此次出軍也不是正式奉旨,他也無法約束與號令各州府,只能長嘆一聲。

到最後梅效手下還剩下七千人,除了跟隨他的兩千梅家精壯子弟,蕪州府撥地一外,剩下的四千人都是各地自願投軍的民勇,梅效在天水縣整頓這七而南霽雲卻向梅效借兵北上,就在這時,梅效收到了兩份「詔書」。

一份是天下兵馬副帥郭子儀傳新皇李亨的詔令,加封梅效為討逆將軍,命他率本部軍馬馳援關中圍攻長安,另一份是永王李璘派使者送來的手詔,加封梅效為靖淮將軍,命他率本部兵馬南下,與永王的水師匯合。

梅效拿著這兩份詔書左右為難,於是去請教梅毅。梅毅說道:「我來時聽說太子已登基,對永王下達了討伐令,你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建功立業,但莫要陷入這無謂的手足相殘,去關中吧!」

梅效分了兩南霽雲,包括一千騎兵與一千步卒,讓他帶著這些人北上,自己率五進往關中投奔郭子儀,梅效連永王的詔書都未理會,為什麼會答應分兵給南霽雲呢?

叛軍雖然勢大,但河南一帶的州府並未完全陷落,仍有人在堅持抵抗。唐時的大運河並非與如今一樣從燕京到杭州,而是從洛陽一帶往東南入淮河,睢陽城是河洛一帶進入江淮的咽喉,尤其當江南軍嗎擊退阿史那承慶的騎兵奔襲之後,睢陽城的戰略地位就變得尤其重要。

長安陷落之後叛軍勢大,睢陽太守許遠請真源令張巡援救,協助他守睢陽。張巡派南霽雲南下一是為了示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請求援軍,梅效軍馬有限,盡最大的力量撥給了南霽雲兩千精銳,讓他帶兵回援睢陽。

兩路兵馬都走了,梅毅卻留了下來,渡苦海劫之後心境已與常人不同,眾生輪迴中種種興衰事大多也都看透了,這位曾殺人無數的大將軍自從成就地仙,只求超脫輪迴再未捲入殺伐爭鬥,此番還是第一次出手斬了骨篤福與骨篤壽。

梅毅回蕪州看梅應行的情況,卻在青漪三山之外遇到了另一個人,把此人攔在了路上。

「櫻寧,你是來看行兒的嗎?」在齊雲峰腳下青漪湖邊,梅毅按劍問道。

來者正是櫻寧,她神色頗為擔憂地答道:「是的,不知行兒弟弟的傷勢如何?」

梅毅:「行兒無恙,但尚需昏睡數月,你見他也沒用,還是回去吧!」

櫻寧愣住了,臉色有些發白,忍不住問道:「前輩讓我往何處去?」

梅毅淡淡道:「我也不知,你自有你的去處。」

一聽這話,聰明地櫻寧立刻明白了梅毅的意思,他不想讓她繼續與梅應行在一起,至少不是在青漪三山中相伴,很委屈地說:「我只是擔憂行兒弟弟的傷勢,別無企圖,為何不讓我見他一面呢?」

梅毅看著她,眼神中大有深意,開口道:「你與行兒的關係,若是普通道友也沒什麼,若是人間夫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以你之願為修行道侶的話,恐怕並不合適,行兒在戰陣中受傷時,你去了哪裡?」

那天戰場上空中怪手擊下時,梅應行第一個揮紫藤枝相迎,宇文登也隨之飛天而起,宇文龍與宇文虎各舉法器迎敵,虎頭虎腦地阿斑隨著梅應行一頭就往天上撞了過去。按對方的來勢看,他們是抵擋不住的,但是每一個人都未退,因為自己一退別人受到的衝擊就更大了,尤其是在戰陣之中不能失去相互掩護的位置。

只有櫻寧及時退避到一旁,從側翼向雲端反擊,這時梅毅趕到了,修行人遭遇強敵,鬥法之時避敵鋒芒先保自身,是一種很正常的舉動,論修為她在梅應行之上,但她正面出手恐怕也擋不住空中的怪爪,不能因此指責她什麼。

梅毅並未指責櫻寧,只是說她不適合為梅應行的道侶,應將此願消去。櫻寧聞言身體微微顫了顫,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梅毅看著她似是自言自語的又說道:「你身在軍中應知軍紀,當年我也是吳王杜伏威身邊年紀最小的親兵,當日那薩滿大巫殺入陣中時,梅效身前的親兵明知不敵卻拚死抵抗,你可知為何?」

所謂親兵,就是將領身邊最精銳的親隨護衛,平時拿最高的餉銀,擁有最好的裝備與待遇,軍中地位很高,但有一點,若在戰陣中敵方衝到陣前欲斬殺將領,大將危亡而親兵未上前,就是死罪!

櫻寧低下頭,弱弱地說道:「可是我……」她想說自己並不是梅應行的親兵,但這句話又說不出口。

梅毅打斷她的話道:「我知道你不是行兒的親兵,他也不是真正的行軍將領,你只是一位來相助的修士,把自己當作順手幫忙的世外高人,若是這麼論的話,應該謝謝你才對,絕無可責之處,……但行兒欲以你為道侶,而你所為卻非道侶之行,還是早斷了他這個念想吧!」

普通朋友之間,不能指責櫻寧做得不夠多,但若是修行道侶之間,不應是櫻寧那般所為,若對敵之人是梅振衣,知焰絕對不會避敵鋒芒選擇先保自身,而是盡最大可能與梅振衣合擊互為攻防,這是連想都不用想的問題。

不讓櫻寧再入青漪三山陪梅應行療傷,假如換一個人不會做得如此絕情,但梅毅向來做事直接不講情面,他這麼處置也正常梅振衣當初不喜歡櫻寧,也可能早看透了此女子的心性,確實不是適合的道侶。

梅毅身為行兒的尊長攔住山路表明了態度,櫻寧無奈只得轉身離去,她的眼圈已經紅了,愣愣的不知在想些什麼。

……

梅效未奉永王之詔,永王率軍到達廣陵時,他領軍已北上,但有一人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請,從廬山上下來,沿長江直追永王大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

李白曾在天寶初年奉詔入長安,位居翰林供奉,草制詔書,一度很受恩寵。但時間過了沒兩年,李白就被排擠出京,美其名曰賜金還山,李白的理想是施展定國安邦的宰相之才,並不甘心做一個閑文添錦的散臣,而玄宗用他不過就是用其文采,並不打算用他治國。

李白在長安日子過得越來越苦悶,難免有牢騷之詞,曾寫下「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這樣的詩句,自視為白雪高潔,又譏諷朝中權貴為青蠅互聚,時間一長自然會被小人抓住把柄進讒言,他被玄宗疏遠放還也不算意外,離京時留下了那首傳頌千古的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但李白這個人並不是偽作清高,而是骨子裡真正的清高,他一輩子寫過很多詩,交往過很多人,在民間有祈求舉薦之作,比如獻給玉真公主的詩,在朝中也有歌功頌德之作,比如在翰林供奉任上所做的賦文與詔誥,這些可以視作他為實現理想抱負所做的努力和妥協。

公允而論,李白做為文人還是有真正的氣節,藐視權貴也不是虛言,在朝中時,不論是宮中掌權的高力士還是朝中掌權的李林甫,要想從仕途往上爬必須奉承這兩個人,而李白從來沒有,不因為功名心而折節攀附自己厭惡的人,並不假以辭色,同時李白也能與市井民眾真正的結交,並不輕視對方低賤的身份,比如蕪州的紀叟。

李白離開長安之後曾雲遊天下各地,也來過蕪州數次,最近在廬山上隱居修道,永王李璘派使者韋子春三顧茅廬,邀李白相助他平定天下,將李白已經熄滅的雄心壯志再度點燃,欣然下山追隨李璘而去。在沿江東去的路上,李白還寫了一首詩「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他自比南朝謝安,期翼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談笑之間掃平叛軍,在李白眼裡,永王是真正能夠賞識他才華的人,就像三顧茅廬請諸葛出山的劉備,追隨永王可施展平定天下的抱負,長風破浪、直掛雲帆的機會終於等到了。

當時永王已經過了金陵,李白坐船順江追趕。這天中午恰好經過蕪州以北,他在船倉中吟詩,念到「為君談笑靜胡沙」一句時,船頭突有人問道:「太白先生,好久不見,何事如此逸興橫飛啊?」

李白吃了一驚趕緊站了起來,船在江心怎麼會有陌生人突然說話,而操舟的船夫一點都沒察覺,看來是有修行的高人,他剛剛起身,就見梅毅托著一壇老春黃酒挑簾而入,點頭笑道:「太白先生過境,梅某人特送酒於船上,不請自來,勿怪打擾。」

李白認識梅毅,早年在蕪州行游時就有結交,他擅長劍術梅毅也擅劍術,還在一起對演過劍法,若論殺氣之威,李白自不能與梅毅相比,但論劍法精妙,梅毅也很讚賞李白。

李白正是得意時,見高人故友突然現身相見還帶著美酒,自然十分高興,請梅毅坐下對飲。

梅毅當然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