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斬心猿 第288回 端杯坐聽無弦曲,轉眼明通造化機

孟浩然常在國子監太學中結交官宦子弟,賦詩吟詠,與王維、張九齡等朝中重臣交往甚密。唐代文壇的一位詩人,八成可能就是官場的一位官員。吟詠是一種風尚,幾乎有出身的人誰都愛來兩首。

孟浩然的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天他在王維家中做客談詩,天子李隆基突然駕臨,孟浩然迴避,而王維告訴天子孟浩然就在自己家中。李隆基很高興,對王維道:「我聽說過此人,可詔來一見。」

孟浩然拜見天子,滿懷期望誦詩一首:北闋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剛念到第三句「不才明主棄」,李隆基就顯不悅,待他誦完之後責問道:「卿既不求仕途,何故來長安應科舉?卿曾自居隱逸之士,朕談何棄你,奈何自詡清名以詩文誣我?」然後拂袖而去,孟浩然游長安欲求聞達落了一場空。

孟浩然心中鬱悶可想而知,離開長安下江南寄情山水之間,賦詩多首以表明自己淡泊情懷,不慕虛榮權貴只求潔身自好,一方面是寫給別人看的,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慰自己。他揮金如土縱情聲色遊玩了一年多,功利之心不得不淡了下來。

雖自稱淡忘,內心深處實不能忘,孟浩然在青漪江賦詩之時就來了一句「石逢羅剎礙」,暗指長安遇天子卻不得重用的挫折,與下句「山泊敬亭幽」的淡泊情懷相對應。——以上並不是孟浩然的原述,而是梅振衣作為旁觀者聽明白的過程。

有意思的是,孟浩然提到自己當面開罪天子而遭放還的往事時,內心深處印有遺憾,表面上卻很得意,似乎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等著梅振衣來誇他。可惜梅振衣沒有誇讚他。孟浩然隱約感到很失望,又不好表露出來。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態糾葛,以梅振衣的仙家神識體會的很清楚。

梅振衣有點想笑,卻忍住了沒笑,李隆基如何暫且不談,孟浩然的遭遇也算是自找的。孟浩然的山水詩寫得相當不錯,比孔明詩寫得好,但隱居田園就自以為是諸葛亮,卻不可能有什麼傳說中的訪賢明主從天上掉下來請他,他本來就不是。

這種憑空自恃實是一種天真妄想,不僅是文人的天真,而且是世上大部分人的隱妄,並無自詡的建樹卻自視才高者,大多也將自嘆懷才不遇。比如有人讀丹道經典自以為慧根極佳,見到梅振衣便問:「你怎麼不找來請我修仙?」梅振衣也不必理會他。

孟浩然仕途不順標榜自己不慕功名,是自我安慰之語,隱逸的真諦不在於此。這樣的遭遇倒也可能成為領悟淡泊心境的機緣,但看孟浩然的表現,顯然還沒有真正領悟到。一念及此,梅振衣開口點化道:「清高真風骨,寵辱不驚、不怨、不誇、不恃,惟省一身行止。孟兄若真有相伴賴沙鷗之心,這些幽怨往事自不會刻意提起,何故獨自舉杯於舟中吟詠?雖寄身清幽山水,心猿躁然未斬。」

孟浩然醉眼道:「詩文千古在,功名一世休,才薄不為帝王師,如今我已忘形於山水之間,盡享逍遙之樂。聽梅山人之語,您也是好道之客嗎?」

梅振衣點頭道:「不錯,就是修仙之人。」

孟浩然朗聲道:「華衣仙家羽,身輕笑王侯!今日真是有緣,閣下何不請舫中美人移船伺酒,你我於這江上暢談金液丹砂之道?」

梅振衣搖頭淡淡一笑:「孟兄乃名士,筆下田園詩情可留千古,且以疏狂自掩罷,今日緣盡於此。」言畢在孟浩然眼前消失不見。

孟浩然大吃一驚,酒立刻就醒了,下意識的起身衝出船艙向外望去,江上哪還有方才那條船的影子?再往艙中一看,酒菜仍然擺在席上,他這才意識到今天是真的碰見了神仙,回過神來再想請教仙緣卻來不及了,在船頭連連頓足。梅振衣施法掩住兩條船的形跡,江上只留下一溜浪花水線,北上進入長江,這才重新顯形於世人之間。沿長江泛舟,過潤州、下金陵、由長江口出海,再沿海岸線南下進入錢塘灣。

自古錢塘潮水洶湧壯觀,但很少有人能像玉真公主這樣坐在船樓上欣賞,梅振衣的船隨錢塘潮馳入吳地,船身一直穩穩地坐落在丈許高的白浪潮頭上,看似與奔涌的水線齊飛。入錢塘次日張開船帆,溯流而上,如游山水畫意之中,再往西行進入富春江。

梅振衣等人乘的這兩艘船在海里只是蒼茫一粟,然而驚濤駭浪中卻定如磐石,進入富春江遇險灘、激流處亦穩穩漂游而過,顯然是仙家力移轉之功。

南朝文人吳均曾這樣描寫富春江風光: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寥寥百餘字將沿途美景勾繪得極為傳神。

行游至此已經過去大半個月,洗劍池的聚會之期也到了。梅振衣命提溜轉與應願帶著這兩條船原路返回,在金陵燕子磯等候。他與知焰舍舟登岸,穿行東吳山水如期來到洗劍池。

洗劍池就在富春江岸邊不遠之處,幾座似階梯式的起伏山丘之間,道場洞天的範圍並不大,方圓約有百丈,與青漪三山地方正峰大平台相仿。

西面山勢較高,有一片石壁光滑如削,石壁旁的高處有一泉眼,清泉終年不斷流淌而下。此泉水甚為奇特。觸手一片冰寒,沿山勢匯成溪流而下,數十丈外形成一碧水寒潭。潭水清澈見底。由於潭水過於冰寒,水面上的空氣中有一層淡淡的白霧籠罩。

就在這冰寒的潭水裡,卻能見到奇異的寒魚遊動。這個水潭在整片洞天的中央,方圓約有三十餘丈。正中心還有一座小島,或者說是露出水面的一塊巨石。此石通體淡青毫無雜色,就如一泓青鋒劍光,直徑約有七丈,上面有兩道筆直的裂縫交叉分布,就似有人以劍氣將這塊巨石切成了整齊的四瓣。

在水潭的南面,建有長廊相接的一片連亭式的建築,這幾座亭閣就是舉行這次盛會的地方。而潭中的那塊巨石上是斗劍的最佳場所,其餘眾人可以坐在亭中觀摩。

洗劍池的規模氣象當然遠不能與青漪三山相比,但在人世間也是相當難得的一處隱逸洞天,它容納不了一個大門派做為根基道場,卻是門中子弟清修試煉的好去處。這裡地氣靈秀,道場之外風光優美,宛若世外桃源。

以梅振衣的眼力,能看出這寒潭水以及水中的寒魚都可以入修行餌葯,尤其是寒潭水很適合淬鍊法寶飛劍。難怪青城與孤雲兩派同時發現後會爭奪這個地方,假如梅振衣沒有青漪三山為依託又沒有能力鑿建青漪三山那樣的廣大洞天,也會希望能尋找到這樣一片地方為清修福地。

世間修行各派來的高人很多,有生面孔也有不少老熟人。丹霞派長老寶鋒真人已飛升仙界,如今在上古金仙廣成子桃源洞仙府中修行。丹霞派的道法是廣成子留於人間,而丹霞派供的祖師卻是黃帝軒轅氏,寶鋒長老飛升仙界之後才清楚這些。然而廣成子卻命他不必告之丹霞派另祭,還是按千年以來的傳統繼續供奉祖師。

梅振衣見到了寶鋒真人,兩人閑聊時談到了這些,仙家妙語聲聞也只有他們與知焰才能聽明白。

龍虎山一派的當代掌門已是梅振衣的結義兄弟張修,張修此次帶了四位隨從來到洗劍池,其中就有嫡子張湛,他讓張湛上前給梅振衣磕頭叫世叔。離此地最近的修行世家是聽濤山莊,莊主主宇文尉也帶著嫡子宇文隆參加盛會。丹霞派的掌門悟道與護法悟玄也來了,跟隨寶鋒真人。

積淵真人已將掌門之位傳給立岩,立岩也收到請帖帶著弟子前來,他曾與梅振衣有過一面之緣。在閑聊中梅振衣得知,世間修行門派自古以來的習慣,一般門中長輩在苦海劫到來之前,都會立掌門弟子或者乾脆將掌門之位傳於弟子,然後隱居清修極少現身打理宗門事務,有很多人去了崑崙仙境,積淵真人如今也飛升去崑崙仙境了。

這倒不是什麼約定俗成之規,而是一個傳統習慣,道法已經傳下,自己的修為已到飛天知常的境界,一般而言去崑崙仙境那樣的廣袤洞天清修,以求歷苦海成地仙是最佳選擇,然後再求修至世間法的盡頭成就仙道。在這種階段,修士確實已無心牽涉紅塵俗務,待到苦海一來也無法打理宗門事務。

就算不去崑崙仙境的前輩高人,諸如丹霞派的寶鋒長老,也是立悟道為掌門,他自己在丹霞峰中清修直至飛升成仙。

梅振衣的情況十分特殊,他是先歷苦海成地仙,然後再開創三十六洞天傳承,而且人力、物力、財力、福緣、仙緣一時鼎盛,鑿建了青漪三山那樣規模宏大的仙家洞天,在他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複製的。

梅振衣的身份並不是一派掌門,嚴格說起來是一位散修,成仙之後仍是一位散仙。雖然青漪三山的傳承規模不亞於世間任何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