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菩薩行 第239回 無相空門迎地藏,呂祖江畔笑黃龍

處寂離開九林禪院之後,住持此寺的是另一位高僧無相禪師,此人俗家姓金,據說出身大唐新羅郡國王族。無相住持九林禪院十幾年,近日逢處寂召也將入蜀,九林禪院需要一位新的住持。偏偏在這個時候,無相禪師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位菩薩給了他一支九環錫杖,並說將有佛門大德前來蕪州,讓他做好迎接的準備。無相睜開眼睛後,真有一支九環錫杖就在禪房中,據見過這支錫杖的僧人說,此物就是當年玄奘西行取經所持的法器,這個消息已經傳揚開了。

「我觀蕪州氣象,今日那位高僧將入城,而你的機緣也到了。」清風站在江邊,抬頭望著蕪州的方向說道。

梅振衣:「倒底是哪位高僧,仙童已經知道了嗎?」

清風:「我知其來歷,但他這一世會是什麼人,只有見到了才清楚。」

兩人正在說話,沿著江岸走來了一位僧人,身披黃底紅紋燦爛袈裟,相貌莊嚴神情肅穆,到兩人近前唱諾行禮:「請問二位施主,蕪州城怎麼走?」

梅振衣趕緊還禮道:「沿江而走,可見桃花十里,桃花盡處,就能望到蕪州城樓了。請問大師,你往蕪州何事,欲在哪座寺廟掛單?」

剛剛在這裡談論會有哪位高僧入城,接著就來了一個和尚,梅振衣如何不吃驚?他在神識中小心窺探這位僧人,竟沒有發現任何破綻,舉手投足宛若平常。再看仙童清風,竟然就像沒有看見這個和尚,一臉淡然也不還禮,站在那裡仍看著江面。

僧人答道:「多謝施主指路,貧僧法號黃龍,乃禪宗法師,欲往九林禪院去。聽聞無相禪師以九環錫杖與紫金缽迎奉住持,故貧僧遠來。」

梅振衣心中一動,此人果然是往九林禪院去的,難道就是自己要找的高僧?他看了清風一眼,以無語觀音術問道:「仙童,你說的人就是這位黃龍禪師嗎?」

清風卻沒有回答,轉身問黃龍道:「和尚,你也想去九林禪院為住持嗎?請問因何而取,我有一問不知你能不能答?」

黃龍怔了怔,表情很高深地微微一笑道:「這位童子有問於貧僧?那就請問吧。」

清風一指面前的青漪江道:「江上有幾條船?」

梅振衣也順著清風的手勢朝江上看去。此地附近沒有村莊,江邊也沒有渡口,只能看見遠處點點帆影,近處只有一葉小舟從對岸緩緩飄蕩而來。黃龍禪師看也不看,做感慨狀答道:「江上只有兩條船,一條裝著名,一條裝著利。芸芸眾生之難堪,不舍此二舟不見彼岸。」

清風一笑道:「你這和尚答得倒省事,路在腳下,廟在城中,請自去吧。」同時對梅振衣暗語道:「不是他,此僧乃話頭扯禪、賣弄玄虛之輩而已,不必理會。」

梅振衣這才反應過來。剛才神識察覺不到黃龍禪師的任何破綻,並不是這和尚如何高深了得,而是因為他本就是一個無修為的凡人,就像當初在景教法會上看見江泉居的感覺一樣,不禁啞然失笑。

黃龍禪師身姿瀟洒昂然沿江而去了,端地架子儼然一副高僧派頭。

江邊又傳來幾聲嬉笑,那條小舟飄過來靠岸,明月仙童蹦了出來,笑眯眯的回頭問道:「提溜轉,好玩嗎?」

提溜轉身形如清煙飄上岸,落地是一名妙齡村姑的模樣,素手一招。江上那葉小舟化為一片飛鱗倏然不見,也笑著說道:「多謝仙童指點如此御器之妙用……梅公子,你怎麼來了?」

梅振衣:「清風仙童喚我來此,恰好看見你的飛神鱗妙用變幻。」

提溜轉與明月關係最好,經常一起玩「遊戲」,也得到不少指點。明月倒沒有刻意教提溜轉什麼修行,但舉首投足之間自有玄妙境界,比如今天又指點提溜轉化飛神鱗為一葉小船去江上蕩舟。明月的法術自然是不帶一點殺氣,而且像這樣的變化妙用其它高人是不太會想到的,因為通常也用不著。

清風一揮手:「提溜轉,你回去吧,梅振衣有事要請教明月……明月,帶梅振衣去山頂,他要問道於你。」

梅振衣有什麼事要請教明月?清風一開口他就想起了這位仙童當年的話——欲堪破種種化身變換,等機緣到了,可以先去請教明月,再去九林禪院見那位高僧。

……

山頂崖石上,明月看著面前恭恭敬敬侍立的梅振衣,眨著眼睛似乎很好奇,眼神彷彿在問——你有什麼要問我的,我好像沒什麼道法可傳授於你呀?

梅振衣下拜問道:「我在崑崙仙境龍空山奈何淵中歷苦海劫,卻未見前世種種,見知未滿不能堪破化身變換。聽聞仙童是天地靈根仙靈不染之氣所化生,亦未見前世種種,如何生而成仙道?」

明月撓了撓耳朵,想了想答道:「生而成仙並不奇怪呀,我的爐鼎如此,一出生就是仙家心境,超脫生死輪迴之外。其實你搞錯了,在苦海劫中見前世種種見知已滿,這是往後修行悟種種化身變換的根基,但未必一定要如此,證見知未必在前世,比如我。」

梅振衣:「這正是我欲問之道,要怎麼求證呢?」

明月皺了皺鼻子,樣子十分可愛,反問了一句:「一念之間,你可能見生靈之一世?從生至死、悲喜、趨避、通達、困苦種種。」

梅振衣思忖著答道:「修行歲月長久,見證凡人一世未嘗不可,但一念之間似乎還做不到。」

明月笑了:「這就是見知之障,其實眾生萬相都在此山外。」說著話伸出小手一指山外遠處的蕪州城。

這句話和這個手勢,如醍醐灌頂瞬間點醒了梅振衣,他明白了明月是什麼意思。一念之間可曾見生靈之一世?當然是看不見的,一個人在你眼前,你只能看到現在的他,從生到死的一切並非你所能見。但是在仙家眼中所看的卻不是這些,世間眾生其實都在眼前。

你看不見一個人從生到死嗎?世間有生有死時刻都在發生。有人喜有人悲,有人驅利奔忙,有人避害閃躲,有人通達富貴,有人困於苦厄。只要你的神識眼界足夠廣,一念掃過,這一切都可見。眾生無別即為一人,眾生之遇即為一世之種種,世事不都在眼前嗎?

明月施法手勢一引,梅振衣只覺得元神清明蕩漾而開,他看見了什麼?——整座蕪州城!

從高樓華堂到污穢溝渠,蛇鼠雞犬與市井眾人,在神識中無一不是清清楚楚明明朗朗。梅振衣有洛陽雲端之上站了十個月的經歷,其實已經見證過這一場景,但當時他並不想刻意去看。而是在那一片奇異的空間中元神清明不得不看,看到最後都有一些噁心和麻木了,不得不超然而觀。

聽見明月今日之語,梅振衣這才明白當時錯過了一次修行見證的好機緣。明月短短几句話其實點透了修行中的一種「觀」法——眾生觀。沒有大法力與大智慧,一般修行人是入不了這種觀境的,梅振衣曾被動的進入一次,卻沒有堪破那種心境,而是在追求他的修為尚未達到的超然狀態。佛門修行也有眾生觀之法,佛陀開慧苦、集、滅、道四聖諦在修行中怎麼證?可以從「眾生觀」中入手修證。明月施法當然沒有洛陽雲端之上那麼多高人神通廣大,她引梅振衣的元神清明蕩漾而開,看見了此時蕪州城中的景象,從舉手到放下的時間也就是三天三夜。

蕪州城中有嬰兒呱呱落地,也有老人閉眼咽氣,有人在家中算計鄰居,有人在街頭招攬生計。還有耗子偷油、蟲蛹成蝶、鳥雀銜窩、貓狗打架等等景象清晰無礙。梅振衣入境觀之,這就是眾生之相,前世之我就在其中!

梅振衣自己當然沒有這麼大神通,他是在明月的心境中作眾生觀,多少也能感受到這位仙童的修為。清明元神所見蕪州眾生相,就如柔和的月光灑落下顯現,哪怕最污穢處也一片靜謐祥和絲毫不受沾染。這無形的月光就像一面毫不蒙塵的明鏡,照見如此清晰,鏡中卻不留下一絲痕迹。

明月乃仙靈不染之氣化生,心境絲毫不染,她當然能看見眾生象,一念見知圓滿,卻等於沒看見,不想也不必涉足其中。但是梅振衣不一樣,他尚未超脫生死,還是得靜觀「自己」在眾生中輪迴之象。

蕪州城中也有他看不「見」的地方,就是翠亭庵與九林禪院。也有他看不「明」的人,共有兩位。一位是翠亭庵前賣水果的關小姐,還有一位是從南門走入的青年僧人,這名僧人帶著一條黑狗不緊不慢走進蕪州城時,黃龍禪師也從北門而入。

九林禪院在城北,黃龍禪師先到,當他走進九林禪院已是巳時,那時的寺院不像現在風景區的廟門口還有賣票地看著,直入空門未見他人。黃龍走到天井有個小沙彌迎面道:「遠來的師父,快跟我去盛飯吃吧,過了午時就沒有飯了。」然後匆匆忙忙跑向膳堂黃龍來的時間很巧,正好是九林禪院開飯的時間,這裡的和尚本來就不多,現在都去吃飯了。披著黃底紅紋袈裟,腰桿挺得筆直的黃龍禪師有些尷尬,居然沒有人上前迎接問候,小沙彌打了個招呼就跑了。

這時有一名僧人走出了大雄寶殿,看見黃龍站在院子里,上前行禮道:「這位師兄,您是遠道而來地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