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菩薩行 第237回 偏指他人欺奪信,名稱善意實惡行

鎮元子一現身,就笑呵呵地拱手道:「諸位道友,渡化世人乃悲憫情懷,接引仙緣為道法自然,所謀都是好意,不必只責他人欺奪眾生之信,那樣好意反成惡行,諸位之修為都是心如明鏡,我鎮元就做個和事佬如何?」

鎮元大仙說的話有意思,概括了世間的一種情況,比如李四告訴張三:「只有上帝才可以救贖你。」又有王二告訴張三:「只有真主才能救贖你。」張三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李四跟王二先打起來了,世間動亂之源往往如此。也許李四跟王二都是真心的出於好意,認為可以救贖張三,對方不該欺奪眾生之信。但這種事情做過了頭,從「只有XX才可救贖你」變成「不奉XX就是邪敵」,那樣好意反而變成了惡行。——做為從現代社會穿越來的梅振衣,是這麼理解鎮元子的話的。

鎮元子一出現,梅振衣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知道今天這些高人時不會動手了。本來這些人也不想動手。大家站在雲端上,不僅是法舟橫錫杖封住了清風的去路,東華帝君拱手也封住了武皇的去路,隨先生與身後的眾位金仙列陣,與對面的眾高僧對峙,誰都沒法妄動。

這些人聚在一起各展玄妙境界,法力實在太強大了,仙家法力在人間彼此施展強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並不是通常人們所想像的來一場核爆發,而是這一片空間同時歸於沉寂清明,誰的神通都歸於奇異的平淡。

梅振衣發現了一件事,是神識感覺到的,無語觀音術「失效」了,不是說法術不好用,而是在這個地方就算以無語觀音術開口,所有的人也都能聽得見,向某個人發送神念也等於向所有人發送神念。這一片空間內只有一處地方是混沌的,那就是正中間。站到那裡可以面對所有人。

四面都有人,站在中間卻可以面朝所有人,能感受到所有的妙法境界相互克制,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移轉空間,只能這麼玄妙的形容出來。梅振衣發現這些高人的大神通手段相互克制,形成了這種奇異的場面。然而卻沒有封他的去路,也許他在這裡是最微不足道的角色,或者是諸位高人有意為之。

梅振衣從內心深處不希望眾人起衝突,那樣的話洛陽城可就倒霉了,而且他知道這些人自己也不想起衝突。已經形成了一個僵持的局面,這時需要一個人出來勸解。這麼做也是需要勇氣的,必須站到正中間的那個位置,這片沉寂清明空間中混沌的一點,假如這些人動手的話,所有的力量都會集中在那一點。

梅振衣一咬牙,正想移動身形站到場中去,清風目露讚許之色,然而就在這時眉頭又微微一皺,因為鎮元子搶先一步突然出現了。清風沒有說話也沒有發送神念,只是用最普通的暗示方式,大有深意地看了梅振衣一眼。梅振衣看懂了清風的眼神——你本可以有這場大功德,現在讓鎮元子給搶走了。

這麼多高人誰都不願動手纏上無邊業力,但場面又是奇異的僵持,這時有人出來化解衝突於無形,無疑是一場大功德,在場的人今後誰都欠他一分人情,想想這些都是什麼人?鎮元子剛說完,隨先生就笑道:「大仙,你既想做和事佬,請問有何高見?」

鎮元子一指腳下的皇宮:「人皇印就留在皇宮吧,今日不必理會,佛指供在洛陽,何時迎回法門寺由世間人自取。宮中有變,我等就靜觀其變,實無插手的道理。」

武皇說話了:「那我呢?」

鎮元子一笑:「你的帝王身在宮中,那就經歷帝王家事,蓮台真身在雲端上,鎮元恭祝大勢至菩薩歷世化身修行圓滿!」

鎮元子說的話很刁啊,居然一言點破了武皇的來歷——大勢至菩薩歷世化身,並非本尊法身,而是大勢至菩薩斬出的歷世修行化身,托舍入輪迴經歷一世,梅振衣今日是第一次聽聞。

鎮元子話一出口,小和尚法舟低頭雙眼垂簾雙手合什念誦佛號,雲端上眾高僧一起開口合念,玉皇大天尊及身後眾金仙都豎單掌稽首做行禮狀。武皇什麼話都沒再說,在雲端上盤腿而坐,身下出現了凈白蓮台。這十二品蓮台正對著鎮元子的方向卻缺了一瓣。

此刻這一片空間已經渾然一體,宛如世外奇異的存在。外面的人誰也不會察覺到裡面任可一絲情景,所有的法力波動與聲色光影都不會再傳出去,除非來人的修為境界還能超過大天尊、鎮元子、法舟等人。而外界的一切在裡面看得清清楚楚,神識所及之處絲毫無礙,宛如冷眼旁觀婆娑世界。

梅振衣感覺有些恍惚,並不是靈台蒙蔽,與之相反,他此刻清醒的不能再清醒,但是在這一片靜謐祥和的氣氛中,感覺腳下洛陽城中的一切所見所聞閃現的實在太快了,以他的修為,神識中受到的衝擊實在太大。

……

張柬之擁太子入宮門,直至內殿斬關而入。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聞訊跑到廊下來看出了什麼事,正值羽林軍衝來,刀光起處將這兩個俊美的男子斬成幾段。眾人一直來到武后寢宮的門口,門外侍衛環立,張柬之扶著太子上前喝斥眾侍衛不要妄動,扣響了大門。

武皇聽見人聲嘈雜,料知有變,坐在床上厲聲問道:「何人膽敢做亂?」

張柬之等人擁太子入殿,一齊下拜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預聞。臣等自知陳兵宮禁,罪該萬死!」

武皇見此場面也知無法挽回,怒視太子道:「汝也敢為此事嗎?二張既誅,可還東宮。」

羽林將軍恆彥范道:「太子怎能再返東宮?先皇以愛子托陛下,如今年齒已長,天意人心久歸太子。臣等不忘先皇厚恩,故奉太子誅賊。原陛下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

武皇不欲答應,但此形勢又不好不答應,環顧殿中諸臣道:「我待諸位不薄,不意能有今日。這裡都是我特拔重用的治國之臣啊。」

武皇幾十年積恩威已久,目光這麼一掃視下去,群臣皆俯首有愧色,太子更是打哆啰嗦。這時崔玄道:「擁先皇與陛下之子登大位,便是報大德。」此話一出群臣附議。

武皇一拍床案道:「罷、罷!」把眼睛一閉也不再理會。

至此水到渠成。張柬之率眾擁太子出殿,命羽林軍收捕二張餘黨。此時還缺一道手續,就是武皇命太子監國的敕書。太平公主又入宮勸武皇,終於把敕書拿到了手,第二天武皇下詔禪位。

張柬之擁李顯終於復辟功成,仍復國號為唐,大赦天下改元神龍。有功之臣當然皆有賞,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崔玄為內使,恆彥范、敬暉為納言賜爵郡公,王同皎為駙馬都尉兼右千牛衛大將軍賜爵郡公,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賜爵國公。

梅孝朗沒有直接參与宮廷政變,本人也沒有升賞,加蔭其子梅振衣為定遠將軍。

雲端之上的梅振衣又陞官了,這回成了武散官將軍,多少有些哭笑不得。李顯複位為唐皇,改神都洛陽為東都,但沒有立刻回長安還是留在洛陽理政,武皇退位為太皇,居住在上陽宮。李顯率百官往上陽宮拜見武太皇,加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氏退位時的尊號是則天大聖皇帝,駕崩後被削去帝號,尊為則天大聖皇后,後世始有「武則天」之名。「則天大聖」這四個字,多少讓人聯想到後世小說《西遊記》中杜撰的「齊天大聖」。

這一切,雲端之上的梅振衣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不看都不行,哪怕閉上眼睛也是元神明澈無礙,在這一片玄妙的空間里,沒有尋常五官的限制。他看見的還遠不止這些,因為事情到此還沒有結束,武皇的帝王身仍留在上陽宮中,天上的眾位高人也一直站在那裡「看」著。

接下來將近一年時間,梅振衣看見了太多他原本並不太了解,甚至是他不願意看見的事。包括朝堂爭鬥、宮廷隱秘、後宮污穢甚至難以啟齒不堪入目之事。他穿越前閱遍市井精通江湖八大門,照說經歷已經很豐富了,穿越後尤其是近年來只在山中靜修不聞世間事,萬沒想到今天還有這種經歷,都是自己從來沒有見證過的,剛開始有些好奇,再後來有點噁心,漸漸地有點麻木,到最後就不得不超然而旁觀了。

李顯在母親的陰影下,性格懦弱沒什麼主見,多年來日日惶恐不已。倒是他的原配太子妃韋氏經常勸慰他:「禍福無常,何用慌張?」這個女人親眼看見婆婆武則天一生的顯赫,受其影響極大,也欲行效仿。

李顯登基之後,疏於治國只在後宮享清閑。倒是皇后韋氏好攬權柄,比武則天初當皇后時威風更盛,竟追封其父韋玄貞為上洛王,大臣勸阻而李顯不聽,一切都順著韋後的意思來。武則天退位二張黨羽伏誅,但諸武弟子並未盡數受牽連,武三思仍在朝中。

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娶了韋氏之女安樂公主,公主出嫁之時備極鋪張,皇親貴戚無不往賀。待李顯複位後,張柬之尚掌大權,有心腹秘語道:「二張雖誅,三思尚存,去草不除根,恐其復生。」

張柬之則答道:「大事已定,尚有何慮?」並沒有當一回事,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話說李顯召幸女官上官婉兒,冊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