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菩薩行 第236回 強求天下未足事,難證功德圓滿時

梅振衣很快就見到了張柬之與宋璟本人,在父親的六十歲壽宴上。南魯公幾朝重臣,有大功於國,如今花甲壽辰雖然不欲張揚,但前來祝賀的人也極多,連宮中也特意傳旨賞賜。有很多官員只是把禮物和禮單送來,本人並沒有來參加壽宴,能在南魯公府中列席的,都是朝中重臣與門下故交。

老管家梅安已病故,南魯公府的管家仍然是梅安之子梅祥,指揮眾僮僕在府中排桌椅準備宴席,這一天南魯公府從早忙到晚熱鬧的很。到了黃昏開宴,席上眾人向南魯公祝壽,梅孝朗端杯一一回謝,梅振衣也持壺侍立在父親身後。

散席之後卻有一撥客人沒走,又被梅孝朗迎到了後堂小廳之中,領頭的就是張柬之,還有朝臣桓彥、范敬暉、李湛、楊元琰、崔玄、姚元之、王同皎等人。梅孝朗要梅剛去休息,讓梅振衣親自守候在門廳隱秘處,客串了一回梅府家將,小廳中的談話他都聽見了——是梅孝朗故意讓兒子來聽的。

一進密室,張柬之開門見山,就講了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倆最近的異動,以及張昌宗派刺客企圖暗殺御史中丞宋璟之事,問道:「南魯公今日富貴,從何而來?」

梅孝朗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表態道:「苟利天下,不敢自愛身家。」

張柬之又問:「先帝二子,今為二豎所危,南魯公不思報先帝之德嗎?」

梅孝朗也不兜圈子,直截了當道:「我知諸位所謀何事,為臣者為天下而忠君,我是周臣也是唐臣,諸位若謀大事,我只有一願。望爾等於宮中取事,莫致戰亂牽連百姓。」

張柬之當即下拜,他比梅孝朗大了二十歲已經是八十長者。

梅孝朗趕緊攙扶:「公等能一共前來,足見信任,我能做什麼?」

張柬之一指身後的桓彥、范敬暉、李湛,沉聲說道:「欲與公同薦此三人為羽林將軍,節制禁軍。」

他們找梅孝朗來幹什麼?當然是圖謀京中禁軍之權。梅孝朗是文昌台左相兼鳳閣尚書,近年來雖然不再主理朝中政務,但仍掌京畿守衛兵馬,並且在禁軍基層將領中影響很大。唐代初年有很濃厚的門閥政治色彩,武則天當權年間逐漸推行官僚治國削弱門閥勢力,但是門閥體系仍然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軍方。

一班朝臣想搞宮廷政變,必須控制宮中禁軍,同時要保證守衛京畿的戍衛兵馬穩定,得到梅孝朗這種在朝中軍中根深蒂固的元老支持很重要。張柬之敢把寶押到梅孝朗身上,一方面梅孝朗是前朝故臣近年來已淡出朝政,沒有與武家與二張勾結,另一方面狄仁傑當年曾有私下的交代:「兄若在京中謀事,可問於南魯公。」

話已至此,梅孝朗當然點頭,眾大臣又密謀了一番。張柬之最後道:「我等今日私語。已將身家性命托於南魯公,望公莫負於先皇……公子振衣在洛陽府中,今日一見人才無雙,吾之幼女待字,願結為姻親,不知南魯公意下如何?」

梅振衣在暗中聽得一愣神,心道這個張柬之真多事,竟然拿自己來做政治籌碼,父親若不答應還真不好辦。自從何幼姑死後,梅振衣早就熄了在世俗間娶正妻之心。其實論起來玉真公主就是他的家中正妻,只是身份見不得明面,這麼多年來梅孝朗沒有提過長子的婚姻大事,想必心裡也明白這些。

假如梅孝朗答應了,梅振衣也沒別的辦法。娶就娶唄,這是一場宮廷政變的附帶籌碼。不料梅孝朗卻搖頭道:「我兒早有向道之心,結親就不必了。久聞張公有才名,家學淵源不俗,振衣此次訪洛陽,我命他入你府上受教,萬望不要嫌棄。」

梅孝朗沒有答應結親,但做的事更乾脆,直接讓兒子以求教的名義去張柬之府上作客。梅振衣心中嘆道:「老爹呀老爹,你真的很大方,就這麼把我當成人質送過去了。也罷,知父莫如子,你知我有一身修為,就算出了什麼事也可自保。這麼多年我在蕪州未盡孝道,此刻就替你去一趟吧。」

梅孝朗立刻把兒子叫出來,命他向張柬之下拜行禮,並說這位張宰相才學不俗名震神都,要兒子到他府上作客多多請教,不得父命不要出門就留在張府。張柬之的車馬就在南魯公府門外,當即就帶著梅振衣上車一同回家了。

其實梅振衣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安危。他只顧慮一旦京中出了亂子,父親以及弟弟妹妹這一家人能否自保?但出門的時候耳邊傳來靈珠子的密語:「梅振衣,你放心地去吧。我在你家中做客,自會保你一家人的平安。他們在廳中密謀之事,也不會外泄。」到了此時梅振衣已經完全明白,玉皇大天尊叫自己到洛陽來,是為了改周復唐之事,大天尊不可能直接插手朝政,卻在暗中庇護這一班朝臣,靈珠子成了保鏢,就住在南魯公府中。

梅振衣到了張柬之府邸,自然是貴賓身份有單獨的小院居住,但院外有家將守護,實則是等於被軟禁了。張家好吃好喝招待的自然是極好,張柬之最小的女兒只有十六歲,眉清目秀長得也挺漂亮,經常到小院中與梅振衣探討琴棋書畫,從眼神中可以看出來,她對這位梅公子還真的有意思。張柬之並未放棄結親的打算,否則也不會讓自己的女兒經常來與梅振衣交談。八十歲的凡人老頭,還能有十六歲的閨女,這位張宰相生活也很享受啊。梅振衣心中有數並不多言,只是老老實實在張府做客,對於張小姐拋來的媚眼,也只能視而不見了。

梅振衣在張府作客得美人青眼暫且不提,梅孝朗翌日入文昌台,舉薦桓彥、范敬暉、李湛、武攸宜為羽林將軍,張柬之等權臣自然一致附議,這件事很容易就辦成了。怎麼還拉上了一位武家子弟武攸宜?這種事情當然要掩人耳目,同時舉薦武攸宜可以讓人不起疑心。

齋戒膜拜佛指舍利之後,武皇一直在宮中稱疾不出,每日多半定坐修行或率一班國師誦經祈福。事不宜遲,張柬之立刻發動政變,連太子李顯都蒙在鼓中。二月初一這天,張柬之命幾位心腹手下率領禁軍值守宮門,而內值郎王同皎與羽林將軍李湛率五百禁軍馳入東宮逢迎太子。太子驚懼不敢出東宮,王同皎道:「先帝以神器託付殿下,卻橫遭廢幽,迄今已二十二年。今日無心悔禍,只請殿下同心協力共討凶豎,恢複大唐社稷,請陛下速至宮門安撫百官。」

短短几句話,一開始稱李顯為殿下,最後卻又變成了陛下,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李顯做過皇帝,高宗去世後繼位的就是他。後來是被裴炎攢動武后廢掉的,如今已二十二年。

太子仍然猶豫道:「凶豎自當誅滅,但母皇患病未愈,恐至驚擾,願諸公再做後圖。」

這李顯真夠優柔,沒有帝王之威啊。王同皎暗自嘆了一口氣,也不能說太子什麼,只有正色道:「諸將不顧身家欲再造社稷,請陛下自往面諭,決定進止。事已發動遲則生變,恐殿下亦難逃其禍。」然後把太子抱扶上馬,直往宮中而去。張柬之率禁軍早已在宮門前等候了。

……

就在太子騎馬走出東宮之時,梅振衣正在張府與張小姐下棋呢,神念中突然聽見從天空傳來的聲音:「大天尊,你插手人間帝王事,意欲為何?」

緊接著就聽見隨先生的聲音道:「我插手了嗎?那是世間人自取。」

張小姐一邊翹著蘭花指,一邊含情脈脈地看著對面的梅振衣,突然眼前一花,對面的人不見了!她嚇得嬌呼一聲:「梅公子,你哪去了?……快來人!」

梅振衣隱去身形衝出張府已經飛上雲端,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飛去,此時又有一人飛來截住他的身形道:「今日洛陽雲端之上不可亂闖,隨我來!」一看正是靈珠子從南魯公府飛出,也隱去身形來到雲端之上。洛陽城雖大,但在高人眼中也是一覽無餘,只見皇宮的上空站了不少人。東面是黃袍玉帶的隨先生,背手而立面容不怒而威,他身後站了一十二位高簪道士,梅振衣認識的太乙天尊與玉鼎真人也在其中。看來這些人個個都是天庭前輩金仙,好強大的陣容啊!

大天尊的對面站著一位老僧,慈眉善目面容甚是和善,寶相莊嚴頭頂圓光。梅振衣覺得很熟悉,這位僧人他從未見過,但神識中卻像早已結識,他一轉念已經認出來了這人是智詵,如今佛國的金身羅漢菩薩。羅漢果既是一種佛門修行的果位,也是一種尊稱,比如玉鼎真人早已有金仙成就,但他人仍以真人稱之。沙和尚智詵已在四年前圓寂,想必是轉世功德圓滿往生佛國,此刻又在人世間顯現。

智詵身後站著近百人,穿著各色佛衣手持各種法器,一看就是佛門眾高人,半空中隱約有梵音瀰漫。如今佛指舍利在洛陽,天下名僧聚集,前來護法者不少。而玉皇大天尊帶著十二名金仙,氣勢完全不弱,與眾僧在空中對峙。

南邊也站著一群人,武皇於雲端之上千嬌百媚儀態萬千,然而神色卻有些發寒,背後有十名高僧簇擁,皆雙手合什默誦經文。

武皇對面的北面天空只站了一個人,此人未著道裝,帶著雙梁冠身著墨綠長袍,三縷黑髯面若冠玉,凌空而立氣度雍容,正雙手抱拳向武皇長揖施禮。

靈珠子一到天空,就悄悄抽出混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