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大宗師 第035回 一陰一陽之謂道,蒞臨天下神不傷

孫思邈沉吟道:「你問的玄妙,小小年紀居然會思考這個問題,確實與眾不同。你隨星雲師太學文章,可有講到各家經典?」

梅振衣搖頭:「僅僅是識文斷字而已,未講經史。」

孫思邈:「那也沒關係,只要悟性好,也可以談經典,我曾經認識一個小和尚名字叫慧能,他不識字,但也有一代禪家大宗師的根器……《易經》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你明白嗎?」

梅振衣:「語句能懂,但含義還請師父指點。」

孫思邈並沒有解釋,又說道:「《內經》有雲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你能聽懂嗎?」

梅振衣:「有一些明白,但不能深解。」

孫思邈笑了,又說了一句:「《老子》有雲以道蒞臨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你能懂嗎?」

梅振衣:「師父談的太玄,而我想問的卻很簡單——人死就是鬼嗎?世上死那麼多人,又沒看見那麼多鬼,那麼鬼是怎麼回事?神又做何解?」

孫思邈分別引用了《易經》、《內經》、《道德經》中的三句話來談鬼神,讓梅振衣覺得更迷糊了。孫思邈看著他疑惑的樣子笑了,拍著他的肩膀道:「如果言語能解盡經義,聖人又何必講述得如此玄妙為難後人呢?……孩子,坐下吧。我不指望你能立時領悟方才經義中的大道,但可以談一談鬼神之說,那三句話什麼意思以後你自己慢慢了悟罷。」

神這個字。有多解多義,既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名詞,當作形容詞時,指的是陰陽莫測。所謂陰陽,是個非常玄妙的概念。也是萬物內在的對立依存關係,如晝夜、剛柔、男女、起滅、生死。當它做名詞又是鬼神連用時,是什麼概念呢?首先還要談鬼。

人死為鬼,鬼亦稱之為「歸」,歸宿之意。一個人死了,但關於他的一切信息並沒有完全消失,諸如他留下的言論、著作,生前所作所為的影響,人們對他的印象以及喜惡恐懼等感情還在。無論別人對他是讚賞還是誤解,懷念還是懷恨。此人的一生已經結束了,可以蓋棺定論再沒有變化。但他留下的一切信息,生者還可以感應,「鬼」因感應而生!

鬼是生者對逝者的感應,是因人而現,所以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甲說我見著某某的鬼魂了,乙說我根本沒看見,這完全正常。因為乙沒有感應,某某的鬼魂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

人的身體來源於父母所授一點精血,受天地間五穀之氣長成,人死之後,精血生機耗盡,形骸散於天地間重入輪迴。但是此人一生已定,因此「鬼」是不再變化的。所以在陰陽不測之間,還有一種情況很特殊,那就是這個人天年未盡、生機未絕或魂魄未消而亡。其「鬼」能自感成靈,還能借他人的感應之力修行,擁有影響外物的法力。這種自感成靈的鬼,就稱之為陰神,明崇儼所役的鬼神,就是這種陰神。

如此說來,「鬼神」與「神仙」中的「神」概念不同,前者是名詞,後者大多是形容詞,用「神」來形容「仙」超脫生死輪迴之外。

神做為名詞還有一個意思,也是感應成靈,不僅是陰神自感而是與外物相感得神通法力。比如修行成靈能感應一片山川之力,稱為土地神、山神等等,還有修行成靈能感應物類之力,比如花神。這一類「神」稱為「祗神」。祗神指的就是道場地位了,比如山神的道場就是那麼一座山,這也不完全固定,祗神也可能失去道場成為遊盪妖靈。

祗神的地位可高可低,那要看他感應外物之力的大小。有一類祗神是最重要的,它受掌管日月山河地帝君冊封而成,擁有很尊崇的道場地位,並受香火膜拜,可借道場靈氣與膜拜者的心愿力修行得大法力。這一類祗神就是「神靈」了,但不論是普通的祗神還是高高在上的神靈,都不可能是人,就算是人也不可能是活人。

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所謂的「神靈」本身根本是不存在的,只因敬神者的感應而生,這種情況就和上面談的「鬼」差不多了。

「神」做為名詞如果形而上之,還有一個廣義的,大家最熟悉的概念。比如佛祖啊、太上老君啊、仙人啊、菩薩啊、甚至真主啊、上帝啊,都稱之為神。這一類神的概念,就是「功德顯聖之神」。功德顯聖之神地位是無以倫比的,其神聖是不可侵犯與褻瀆的,是受到世人尊敬與崇拜的,與剛才所談的那些「神」的概念是兩回事。

在孫思邈看來,天下人只要心存正念,所行與道無虧,那麼鬼神也不會作祟,不是鬼神不作祟,而是世間與鬼神無傷,也就不必特意去談論。所以他才引用了《老子》那一句:「以道蒞臨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孫思邈是一位國學與玄學大家,卻不是一位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說出這樣一番話來非常合理,見解也相當深刻。

孫思邈說完後,梅振衣笑道:「師父,您老人家百年之後,也可以成神啊,弄不好百姓會尊你為藥王爺。」他說的是實話,孫思邈身後被尊為人間藥王,在太白山享受世代香火供奉,流芳百世受萬民稱頌,也算得上是功德顯聖之神。

令他詫異的是,孫思邈並沒有反駁,而是淡淡一笑道:「身後事可能如此吧,若有人尊我為藥王,也不是尊崇現在你眼前的這個我。做為醫者,你親眼所見,我也有治不好的病人。世間所尊應是大醫精誠之心。」這位老人家既不自傲但也不矯情,能想到自己身後會是什麼樣子,這更加讓梅振衣感佩不已。大宗師啊,這才是真正的一代大宗師。誰是藥王爺?藥王爺能收老鄉幾籃子雞蛋?藥王爺能治不好何幼姑的病?收老鄉雞蛋的是齊雲觀中的孫思邈,而藥王爺應受的供奉是大醫精誠之心。

梅振衣不住的點頭,良久之後才又問道:「既然人死為鬼,我又聽老鄉說,人死了之後要到陰曹地府,那麼真有陰曹地府嗎?」

「有!」孫思邈想也不想地答道。

梅振衣一愣,接著問:「我還聽庵里的尼姑說,人死之後入六道輪迴,那麼真有阿鼻地獄嗎?」

「有!」孫思邈答的仍然很乾脆。

「那這些又是怎麼回事?師父剛才談鬼神時可沒提到這些。」看孫思邈如此肯定的回答,梅振衣十分不解。

孫思邈從飛盡岩上站了起來,拍了拍梅振衣的頭頂道:「不必談,也不可談。在弟子沒有達到大成真人境界之前,師父是沒有辦法回答這種問題的,其中的道理,以後你自己也許會明白……好了,天色不早,我們該回去了。」

梅振衣拍了拍屁股也站了起來:「師父,弟子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在您以前的弟子當中,有沒有一個叫正一祖師的人?正直的正,如一的一。」

談鬼神的時候他想起了穿越前的那位風公子的話,鬼物天年已盡要再入輪迴的規矩,是正一祖師定下來的,而聽孫思邈所言,當今顯然還沒有這一說。根據曲正波教授所述。正一祖師就是孫思邈的弟子,與曲家兩位祖上是師兄弟。

孫思邈微微一愣,旋即笑道:「這我怎麼可能知道。別忘了我還在世,弟子怎稱祖師?收弟子入門,還要受戒,這也是師門戒律之一……至於我門下的戒律日後我會一一講授,你現在只要記住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勿為含生之害!」他說的也是,他本人還在世,門下弟子誰敢自稱祖師?那也太目無師長了。梅振衣又想起關於正一祖師的傳說,聽梅太公所言是玄宗天寶年間事,那麼現在連唐高宗都沒死,時間還早得很呢。

孫思邈一生走遍天下,門生弟子無數,但做為傳統的修行人來說,普通的門生與正式傳人是兩個概念。正式拜師之後,弟子需要受戒,並終身以師禮侍奉師父,不想這樣的話除非背叛師門,所以成為衣缽傳人的條件是相當嚴格的。曲家兄弟是孫思邈身邊的葯童,也算是老神仙的學生,孫思邈傳授醫道並無保留,但他們與梅振衣是不一樣的。孫思邈將梅振衣帶到飛盡峰上單獨跪拜、問道、受戒,也算是秘傳衣缽,並交給了他一面燙手的煉魂幡。

從這一天開始,梅振衣就正式在孫思邈門下學習醫與道,稱呼也從老神仙改成了師父。而同時,他還陪著兩個小丫鬟跟著星雲師太讀書,空閑的時候,還與梅大梅二等人一起跟著梅毅習武練劍,文武雙修是什麼也不耽誤。

梅振衣習武的根基很好,主要是悟性非常好,因為他穿越前就是自幼習武的,一手打猴鞭神鬼莫測,內外兼修已有五氣朝元的境界。此時再學內外功法,等於回爐再造精益求精。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幻想,後悔以前求學時虛度光陰功底不紮實,如果能夠時光倒流再來一遍就好了。梅振衣也有這種想法,此時老天爺給了他這個機會,所以他跟隨梅毅學武並不貪多冒進,而是把基本功打得非常紮實。

梅毅對他的表現非常吃驚,這位少爺一點都不像候門子弟,而且是一位習武奇才。他曾私下裡向張果嘆道:「少爺是天賦奇才,照他這樣學下去,過不了一年半載,我就沒東西可教他了。」也不知梅振衣若聽見這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