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張思德、彭雪楓、陳宗堯、鄭文道、李白、洪振海 085、全心全意為人民——記中央警衛團內衛班戰士張思德

1944年9月8日,是延安金秋季節一個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這天清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共中央社會部在這裡為一個普通士兵——張思德舉行追悼大會。與會者有棗園機關的幹部、學校學員和警衛團的指戰員。

簡樸莊重的追悼大會開始了。毛澤東主席緩步登上會場的土墩,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作為對張思德同志的紀念和哀悼:「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一位普通戰士,為何得到黨的高度讚揚,成為億萬軍民學習的楷模?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腳步回溯,看看他成長的足跡吧!

1915年農曆三月初六這天,是穀雨節。四川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的佃農張行品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媽媽望著這個瘦弱孩子,給他取名「谷娃子」。

1933年中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十二師開到了六合場,帶領鄉親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六合鄉蘇維埃政府。六合場的青年後生們紛紛報名參加紅軍。平時在村頭路口站崗放哨、查奸防特的少先隊副隊長谷娃子,頭一迴向紅軍幹部說出自己的大名———張思德。從此,在紅四方面軍的隊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誠的革命戰士。

張思德入伍後,在同志們的幫助下,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心胸開闊了,鬥志更旺了。不久,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

在1933年至1934年粉碎國民黨軍對川陝根據地的兩次大規模圍攻的戰鬥中,張思德英勇殺敵,屢立戰功,被戰友們稱讚為「小老虎」。在攻打關口梁的戰鬥中,他參加尖刀班,冒著彈雨槍林,和戰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頂,炸開寨門,為部隊打開了通路。接著,他帶領6個戰友,扼守一個山包,粉碎了蔣軍兩個排的多次進攻。在另一次戰鬥中,他迎著道道火光,冒著子彈飛鳴,跑進深谷,攀崖繞行,插入敵後,接近敵陣,扔出手榴彈,炸死了敵人,趁著濃煙,撲上高坡,奪來了機槍一挺,然後,他端起機槍,向另外一群敵人猛烈掃射,打得敵人倒地喪魂,又奪來了一挺機槍,他接著高呼一聲:「沖啊!」戰友們一齊衝上去,殲滅了敵人。他雖負了傷,卻滿臉笑容。在又一次戰鬥中,他迎著濃煙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溝里,持續與敵拼搏。子彈打光了,敵人撲上來,他就用手榴彈炸死敵人。後面敵人又上來了,他在田坎上同敵人白刃格鬥。一個敵人舉槍向他刺來,他猛揮大刀,將槍拔開,一腳把敵人踢進水田裡,再在敵人脖子上連砍兩刀。接著,又有兩個敵人向他撲過來,他用腳猛擊田水,使敵人的頭上濺滿了水,兩眼都迷住了。當敵人急著搖頭擦眼時,他用全力撲上去,舉起大刀,把他們劈死了。這時,飛來一顆子彈,打傷他的右臂,連長叫他下火線,他倔強地說:「不,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戰鬥!」

全國抗戰爆發後,張思德所在部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部隊中的老弱病殘人員被留下來,編成一個警衛連,負責警衛關中雲陽八路軍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即榮譽軍人學校)。當時,張思德身體患病,被編入警衛連,任一排三班副班長。

警衛連剛成立那陣,班裡好幾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張思德端吃端喝,像親兄弟一樣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崗,他經常連站兩班,讓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會。他是副班長,負責班裡的內務衛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這做那,而是自己動手,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大家。班裡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髒了,他就去掃地。他的手巧,補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空就幫同志們縫縫補補,一天到晚總是閑不住。在班務會上,大家表揚他時,他卻說:「我的病輕,多干點沒啥。」

1939年春天,雲陽的國民黨軍隊背信棄義,開始製造摩擦事件。為了顧全大局,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於秋初開始長途行軍,向旬邑土橋一帶轉移。

有一天行軍時,張思德在路邊發現了一片馬蘭草,就用刺刀割下來,捆成一捆,背在身後。晚上宿營後,他就趕著打草鞋,等他一口氣打完3雙草鞋,已是雞叫頭遍了。第二天,他把這3雙草鞋送給鞋子最爛的3位同志穿。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的同志到達土橋之後,天氣開始變冷了。為了解決冬季取暖問題,上級決定燒木炭3個月。張思德懂得燒炭技術,於是他和班長帶領戰士們上山燒木炭。每次炭窯點火後,張思德就守在窯邊,累了打一會兒盹,再接著干。等到窯燒好,他的眼睛也熬紅了,人也累瘦了。燒炭結束後,他被評為勞動模範,留守處獎給他一條毛巾和一個筆記本。

1940年春天,張思德隨警衛連回到了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通信班長。在通信班期間,他去南泥灣開過荒,種過地,也進山燒過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2年秋,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併,成立中央警衛團,吳烈任團長兼政治委員。當時,上級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當戰士,張思德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到一連二排四班當了戰士。四班的班長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同志,年齡也比張思德小,可是張思德很尊重班長,積極完成班長交給的工作,維護班長的威信,幫助班長抓好班上的工作。為此,他受到領導的表揚。

1943年初春,組織選派張思德到毛澤東身邊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時候,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毛澤東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去延安城裡開會。毛澤東每次外出,內衛班便跟著他前往。

毛澤東乘坐的黑色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贈送的。車身寬大,可以乘坐10個人。車後有一個專供警衛人員站立的踏板。

站在車後擔任警戒,要比坐在車裡辛苦得多。夏天,車後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後寒風凜冽,凍得人手腳發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車後值勤看成是一種光榮,爭著擔任警戒。張思德到內衛班後,每逢毛澤東外出,汽車剛一發動,他就站在車後,搶佔警戒位置。幾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換換他,可無論怎麼說,他都不肯,說:「我喜歡冷風吹。」大家對他沒有辦法。

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軍大舉「掃蕩」,我根據地日益縮小,陝甘寧邊區也財政拮据,糧彈匱乏,形勢十分嚴峻。中共中央、毛主席號召一切機關、學校和部隊,必須在戰爭條件下實行種菜、養豬、打柴、燒炭、發展手工業和部分種糧,大搞生產運動,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勝利地度過抗日戰爭的難關。

1944年夏天,中共中央社會部領導的中央警衛團為了保證中央機關和部隊度過嚴冬,決定派一支小分隊到延安北部的安塞去燒木炭。大家都急著要去,領導知道張思德燒過木炭,就指派他帶領4位同志去執行這項艱苦的任務。

7月的一天,張思德帶領警衛戰士背著行李,帶著鋸子、斧頭到達安塞石峽峪村。這裡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戶人家。進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岡樹林。山中林區的景色美麗,初升的陽光灑在蒼翠的青岡林上,泛起綠色的光暈,一簇簇山丹花紅得像一團團火。張思德他們扛著钁頭跑上跑下,根據山勢和青岡林的大小,選擇燒炭窯的地點。

為了加快燒炭進度,張思德把同志們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挖炭窯,一組砍伐青岡樹備料。他說:「你們進山後,家裡的同志可就忙了。我們要加油干,爭取多燒木炭,早日完成任務,向毛主席報喜。」

燒窯是個技術活兒,火要燒得均勻,壓火要恰到好處。壓火早了,燒出來的是「生頭」,勞而無功;壓火遲了,木炭會變成灰燼,前功盡棄。為了掌握火候,張思德吃住都在窯邊,晚上也要起來幾次,爬上窯頂觀察煙色,判斷火候。當時,沒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來一種叫做「牛條條梗」的小灌木,放在窯里烘乾,晚上用它來照明。

當地群眾燒一窯木炭,一般要10天左右。為了搶時間多燒幾窯,張思德和大家就在壓火後木炭尚未完全冷卻時出窯,把燒炭周期縮短為7天。出窯時窯內溫度很高,有的木炭上還有火星兒,烤得人臉皮發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窯,張思德就雙手包上破布,站到窯的最裡邊揀木炭。在他的帶動下,同志們廢寢忘食,日夜苦戰,一個多月就燒了5萬多斤木炭,超額完成任務。

木炭燒好後,張思德又帶領大夥,用榆樹條把木炭打成一個一個捆,背到石峽峪村。5萬多斤炭放在村頭,像一座小山。張思德到安塞打電話給領導彙報了情況,領導指示張思德暫時留在石峽峪村看守木炭,等候馬車前來裝運,其他同志回棗園執勤。

張思德住在村頭一位老大娘家裡。他是個閑不住的人,給老大娘擔水,掃院,還上山打了幾捆柴。後來,他想起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