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陳鏡湖、楊靖宇、吉鴻昌、左權、葉挺、袁國平 005、江南一葉留英名——記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

葉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是著名的軍事家。周恩來在悼念「四八」烈士的文章中說:「希夷!你是人民隊伍的創造者,北伐抗戰,你為新舊四軍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馬功勞。十年流亡,五年牢監,雖蒼白了你的頭髮,但更堅強了你的意志……」這些話,準確地概括了葉挺將軍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戰鬥的一生。

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出生在廣東省歸善縣(今惠陽縣)會水樓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在這毗鄰港澳的沿海山村,葉挺目睹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欺凌,立志「強兵富國」,走軍事救國的道路。1912年入黃埔島廣東陸軍小學。1914年12月,入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即武漢南湖陸軍中學)。1916年底,以優等生資格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攻讀工兵科。這時候的葉挺,已有了自覺探求革命真理,救國救民的迫切願望。他曾給進步刊物《新青年》寫了一封長信,力陳「欲振污世,起衰溺」,關鍵在「自身先有覺悟之機」。1919年元旦,他在保定軍校第六期工兵科畢業後,奔赴福建漳州,參加了孫中山創建的粵軍,任一支隊少校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0年8月,隨粵軍回師廣東,在攻打桂系軍閥莫榮新的黃皮徑一役中,他率部一舉擊潰四倍於己之敵,威名大震。10月,粵軍攻克廣州後,任粵軍第一師司令部少校參謀,後又任師直屬工兵營副營長。1921年,任總統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

1922年4月,孫中山準備北伐時,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親信葉舉、洪兆麟等部陰謀叛亂,葉挺及時向警衛團長作了彙報,使孫中山轉移到永豐艦避難。6月16日,叛軍圍攻總統府,葉挺率部英勇擊退叛軍的3次衝鋒,掩護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突圍脫險。

1923年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組成稱為「大元帥府」的革命政府。不久,國民黨改組,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系列革命主張,使葉挺深受鼓舞。但他目睹革命陣線內軍閥政客爾虞我詐,明爭暗奪,部隊軍紀敗壞,軍心渙散,因而甚感痛心,遂萌發創建新型革命軍隊的思想。1924年7月,他決然辭去軍中職務,奔赴蘇聯,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同年12月,由中共旅莫支部接收為中共候補黨員。1925年2月,他又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軍事。他在後來回憶往事時說:「我相信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戰鬥精神和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工作方法,才能成功地創造一個人民的革命運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1925年9月中旬,葉挺回到廣州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長,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戰役。11月,被調到肇慶市,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由中共廣東區委直接領導的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次年1月,改稱第四軍獨立團,亦稱葉挺獨立團),並任團長。團建立了黨支部幹事會(支委會)。葉挺親自主持制定了幹部訓練和新兵訓練計畫,對部隊實行嚴格的「四操」、「三講」制度。在他帶領下,獨立團經常向群眾宣傳國民革命的意義,參加當地各項社會活動,支持工農運動,協助維持社會治安,打擊反動勢力。

1926年,在廣東革命根據地日益鞏固,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革命高潮的形勢下,北方的吳佩孚、孫傳芳等封建軍閥勢力加緊聯合起來,向革命力量進攻。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建議和推動下,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並命令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遣團,先期入湘,粉碎吳佩孚的南犯計畫。

這年5月1日,獨立團從肇慶、新會出發,向湖南前線挺進。5月20日,獨立團進入湖南汝城縣城,與投靠吳佩孚的粵軍謝文炳部前衛部千餘人發生激戰。葉挺指揮部隊徹夜冒雨拼殺,斃傷俘敵200餘人,打響了北伐戰爭的前哨戰。6月4日,援助擁護國民政府的唐生智第八軍,在黃茅鋪將直系軍閥擊潰,旋即趁勝追擊,於翌日攻佔攸縣縣城,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7月,攻醴陵,占瀏陽,8月,克平江後,東進北上,在農民群眾的支援下,攻佔鄂南通向武漢的要衝汀泗橋和賀勝橋,直系軍閥吳佩孚的主力被殲滅。10月10日,勝利佔領了武昌,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葉挺被人民群眾稱譽為「北伐名將」。

北伐軍佔領武漢後,葉挺先後任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副師長兼武昌衛戍司令、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晉陞為少將軍銜。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慘重失敗。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獨立領導武裝鬥爭,以革命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葉挺率部在東進討蔣途中,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於7月25日前往南昌。

8月1日凌晨2時,在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在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葉挺指揮所屬部隊按既定計畫發起攻擊。隨後,他與周恩來一起,在戰鬥最激烈的松柏巷指揮部隊,消滅了駐守巷內天主教堂的國民黨第六軍第五十七團。其餘各部也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起義獲得成功。這次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創了我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新時期。

南昌起義勝利後,葉挺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參謀團(軍委會)委員,代理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併兼第二十四師師長。起義軍南下廣東後失利。

1927年12月11日,我黨發動和領導了廣州起義。事先,中共廣東省委已預定由葉挺擔任起義軍軍事總指揮。鑒於他是國民黨反動派搜捕的重要人物,省委為了保護他,仍暫留香港。直到起義前幾小時——12月10日晚才趕到廣州,了解情況,協同張太雷等指揮部隊作戰,很快佔領廣州。13日,反革命軍隊在帝國主義軍艦的掩護下,向廣州城起義軍瘋狂反撲,形勢十分險惡。葉挺建議將起義部隊撤出廣州,或向北與朱德領導的部隊會合,或向東轉移到海陸豐與彭湃領導的部隊會合。但這一正確意見,遭到共產國際代表的反對。起義軍遂陷入敵之重圍。葉挺和聶榮臻觀察戰鬥情況後,即組織部隊撤退。

廣州起義失敗後,葉挺乘船到達香港。廣東省委召開會議,檢查廣州起義問題時,指責葉挺對起義「消極」、「動搖」,給予留黨察看六個月的處分。這種做法,不久即被中共中央否決,但已產生惡劣影響。為使組織上能正確總結廣州起義的經驗教訓,葉挺於1928年春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寫了書面報告。但共產國際中國部負責人抱著對中國革命失敗的不滿成見,對葉挺的意見置之不理。葉挺投訴無門,獨自離開莫斯科,先後到德國、奧地利、法國、新加坡、澳門等地,度過了10年流亡生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正式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10月,國共談判達成協議,將南方八省邊界十多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統一改編成為一支抗日部隊,請葉挺出任這支隊伍改編後的軍事領導工作。葉挺任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長,「明知道有很多困難,而為了促進團結,想對於國內團結與抗戰,盡自己的力量」,毅然接受了這一使命。10月,他到延安,向中共中央請示組建新四軍的事宜。他在毛澤東主持舉行的歡迎大會上說:「同志們歡迎我,實在不敢當。不敢當。革命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難,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又跟上來。今後,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

1938年春夏間,葉挺與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副軍長項英(實際是政治委員)等,在皖南岩寺(今黃山市南)完成對南方各地紅軍游擊隊的整編工作。全軍編為4個支隊,共9個團。6月,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新四軍委員會,共同處理一切軍政問題。

他根據當時滬、寧一帶城市與交通要道已被日軍佔領,廣大農村日寇尚無力顧及的情況,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的方針,積極支持各支隊向敵後發展。為統一和加強新四軍江北部隊的領導,葉挺於1939年4月末同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穿越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5月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將第四支隊擴編為第四、第五兩個支隊,分途開赴皖東敵後,建立津浦路西和路東遊擊根據地;同時溝通與活動於皖北的新四軍游擊隊的聯繫,籌劃將其編為第六支隊。葉挺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制訂的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打開新的局面。

在葉挺等人指揮下,3年中,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4000餘次,殲滅敵人10萬餘人,創建了蘇南、蘇北、皖中、皖東、皖東北、豫皖蘇邊、淮海等大片抗日根據地。

1940年10月2日,日軍步騎炮兵5000餘人在空軍配合下,進攻涇縣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