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陳鏡湖、楊靖宇、吉鴻昌、左權、葉挺、袁國平 002、林海雪原寫春秋——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偉大的民族英雄楊靖宇

20世紀30年代,在東北抗日戰場上,活躍著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聲名顯赫的抗日武裝——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他的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就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又名順清,字驥生。因革命工作需要,他曾用張貫一、乃超、周敏等化名。「楊靖宇」這個化名,是1932年他赴南滿工作後開始使用的。1905年農曆正月初十,楊靖宇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他7歲進本村私塾讀書,13歲時考入確山縣高等小學,19歲時考入河南省開封紡染工業學校。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後,楊靖宇參加了聲援上海工人階級的正義鬥爭。秋天,他參加了河南青年團的外圍組織青年協社,翌年7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6年10月,楊靖宇受黨的指示,回到家鄉確山縣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1927年2月15日,他當選為縣農民協會會長。

這年4月4日清晨,楊靖宇等根據中共確山縣特別支部關於組織農民暴動、攻佔縣城、聲援北伐的決定,帶領萬餘名手持大刀、長矛、鋤頭、鳥槍的農民武裝,向確山縣城發起猛烈攻擊,經過4晝夜浴血奮戰,殲敵200多人,活捉偽縣長,暴動成功了!

5月5日,楊靖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他參加了11月1日的豫南暴動。起義武裝正式編為工農革命軍確山支隊,楊靖宇任總指揮。11月22日,他與黨代表李鳴歧等指揮工農革命軍突襲明港,殲滅了民團;次日在明港擊潰地主武裝。

1928年春,楊靖宇率部隊轉戰到大別山區的四望山,與其他農民起義軍會合,共同創立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

1929年春楊靖宇奉黨中央指示,化名張貫一,到東北工作。曾任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1932年4月任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省委軍委代理書記。這年冬天,他乘坐一列火車,來到南滿煙墩山車站,進入密林。

1933年初春,磐石縣抗日「工農義勇軍」領導人李紅光帶兩名戰士趕到約定的地點,迎接楊靖宇到達部隊。

楊靖宇經過了解情況,將磐石義勇軍與其他抗日武裝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他任政治委員。李紅光任教導隊政委。

接著,楊靖宇去海龍縣巡視工作,將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正式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不久,他聽說磐石游擊隊受到損失,回到磐石整訓部隊,重振軍威。磐石游擊隊從成立到1933年5月,經歷大小戰鬥60餘次,消滅日偽軍130多人,建立了以紅石砬子為中心,包括磐石、伊通、雙陽、樺甸、吉林七區在內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楊靖宇積極貫徹中共中央1933年1月26日發出的《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指示精神。他6月間參加了省委的會議後,在南滿認真宣傳中共關於建立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還以磐石游擊隊名義印發了告工人、農民、義勇軍、反日山林隊士兵等傳單,使黨的政策深入人心。

1933年7月,楊靖宇邀請在磐石北部的「毛團」、「馬團」、「趙旅」、「韓團」、「三江好」、「四季好」、「常占」、「許團」等部義勇軍和山林隊首領舉行會議,共同協議組成「聯合參謀處」,推選毛作彬(毛團首領)為總指揮,楊靖宇為政治委員長,李紅光為參謀長。這種武裝反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對團結一切抗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經過楊靖宇以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偽軍營壘也發生了變化,有的甚至整連整排地嘩變,加入抗日隊伍,使游擊隊的陣容更加壯大,戰鬥力也不斷提高。在「九?一八」事變兩周年紀念日這一天,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決定,磐石游擊隊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

1933年10月下旬,楊靖宇率獨立師主力渡過輝發江南下,挺進到敵後的江(後改靖宇縣)、輝南、金川(今輝南縣金川鎮附近地區)、柳河、撫松等地開展游擊活動,先後進行了金川縣旱龍灣鹼水頂子戰鬥、柳河縣三源浦戰鬥,既沉重打擊了敵人,也擴大了黨的影響,鼓舞並爭取了一些抗日軍的首領。不到半年時間,在黨的聯合抗日的旗幟下,楊靖宇又團結了20餘支抗日武裝,共約4000多人。1934年2月21日,獨立師和各路抗日軍首領在江縣城牆砬子協商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楊靖宇被推選為總指揮。

1934年11月5日,中共南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臨江縣四道江二岔召開,11月7日,大會根據楊靖宇的提議,宣布將獨立師正式組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朴宗翰任參謀長,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李紅光、曹國安分別任第一師和第二師師長兼政委。一軍成立後,楊靖宇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指揮部隊粉碎敵人的秋季「討伐」,先後打下16個大小城鎮,把游擊區擴大到25個縣。

1936年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稱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仍任軍長兼政委。7月初,楊靖宇和魏拯民主持召開了東滿、南滿特委及第一、第二軍主要領導幹部聯席會議(即「河裡會議」),決定將抗聯第一軍、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並成立總司令部,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總政治部主任。面對逐步發展起來的抗聯第一路軍這支抗日勁旅,楊靖宇滿懷激情地寫下了《東北抗聯第一路軍軍歌》: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衝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

正確的革命信條應遵守,官長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鐵般的軍紀風紀要服從,鍛煉成無敵的革命鐵軍。

親愛的同志們團結起,從敵人精銳的槍刀下,奪回來失去的我國土,解放亡國奴的牛馬生活!

英勇的同志們前進呀!趕走日寇推翻「滿洲國」。這一次的民族革命戰爭,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運動。

高懸在我們的天空中,普照著勝利軍旗的紅光。衝鋒呀,我們的第一路軍!衝鋒呀,我們的第一路軍!

1936年6月,楊靖宇以第一師遠征遼西、熱河、內蒙古地區,以打通與關內紅軍及黨中央的聯繫,擴大游擊區,自己率軍部從河裡出發,向南轉戰。在南進途中,部隊於通化大荒溝成功地伏擊了日軍守備隊,殲敵200餘人;緊接著又在輯安縣(今集安)二道崴子打了一個痛快的殲滅戰,斃敵10餘名,俘敵10名。聯軍接連取得的重大勝利,使敵人惱羞成怒,他們調集大批部隊向東撲來,其中緊緊跟在後邊的敵人,正是抗日聯軍的死對頭——偽滿軍東邊道司令邵本良。楊靖宇多次和他交手,屢戰屢勝。

1936年6月底,邵本良自以為由南滿日軍司令三木任指揮,又有日軍第十師團、奉天野炮營和空軍配合,定能報仇。

楊靖宇決定利用邵本良急於決戰心理,採取牽牛鼻子的戰術,同敵人周旋,伺機殲敵。楊靖宇率隊牽著邵本良在通化、新賓、桓仁、寬甸等縣兜起了圈子。一路上,楊靖宇讓戰士們故意丟掉一些衣食物品,迷惑敵人。邵本良果然中計,窮追不捨。

7月下旬,邵本良被牽到本溪以東的賽馬集山區。楊靖宇見戰機已成熟,便集合部隊進行戰鬥動員。他說:

「我老早給大家說過,咱們有『四不打』。」他伸出右手示意說,「第一,地形不利不打;第二,不擊中敵人要害,不能繳獲武器不打;第三,要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不打;第四,對當地人民損害太大不打。現在是山高路隘,居民不多,敵人疲憊,打的時機成熟了!」

接著,楊靖宇詳細部署了兵力兵器,規定了協同信號等具體事項。各部立即按規定的時間在敵人必經的梨樹甸子四周埋伏下來。第二天清晨,邵本良得意洋洋地帶著一個主力團和炮兵中隊追了上來,很快進入了伏擊圈。楊靖宇雙手揚起駁殼槍,「叭!叭!」兩聲將敵軍隊伍中的兩個騎兵擊斃。楊靖宇的雙槍一響,戰士們跟著開了火,劇烈的槍彈聲如山呼海嘯般響徹梨樹甸子,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經過近4個小時的激戰,敵人慘遭失敗。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楊靖宇立即組織部隊在桓仁、新賓、清原、寬甸、輯安、通化等地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全力牽制日軍兵力,配合關內抗戰。

1938年初,楊靖宇率領軍部和教導團,由桓仁進入輯安縣境內的老嶺山區開展游擊戰爭。回頭溝一戰,全殲偽憲兵三團;3月13日,奇襲老嶺隧道工地,使敵損失20萬元以上;4月,在高立河橋一舉殲滅偽奉天騎兵教導隊60多人;6月19日,在通(化)輯(安)鐵路土口子隧道襲擊了日軍守備隊,生俘日本顧問小林、竹內,燒毀了工地設施、值班室及施工設備材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